广东各地市
南方网
南方日报
南方都市报
南方杂志
3个关键词读懂习近平总书记三篇重要讲话 携手奋进新时代 凝心聚力铸辉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庆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党政干部中引起热烈反响 国庆70周年大会全景纪实 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省委书记李希出席大会并讲话,省长马兴瑞主持大会。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玉妹,省政协主席王荣,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龙云,南部战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工作部主任姚永良,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以及老同志卢瑞华、高祀仁、黄华华、张帼英、卢钟鹤、欧广源等出席大会。
“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已于2019年9月23日在北京展览馆正式开幕,9月24日起向公众开放,欢迎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前往参观。
在中国南端的广东,江河密布、河汊纵横,桥梁自古以来成为地域相连的重要纽带,由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有着独特地位。具有悠久历史的桥梁如湘子桥,建国以来几度变迁,正是人民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缩影和写照。改革开放后,广东的桥迎来大发展,一大批重大桥梁如虎门大桥、黄埔大桥等为广东对外开放打开局面。近年来,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通车,深中通道、黄茅海大桥加快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打通动脉。
“华强北打个喷嚏,全国电子市场都要抖一抖。”曾经,这里的一场堵车,都能引发全国电子市场手机及配件价格的波动。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东实现工业经济由弱到强的巨大转变。2018年,广东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3.86万亿元,规模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华强北作为标志性的存在,经历多次蜕变,成为产业转型的代名词。
“从我第一次来到东莞的时候就认定东莞了,东莞是我扎根的地方、是我拼搏的地方。”1999年,怀揣着梦想和激情,来自湖南新宁的曾香桂成为南下广东打工的一员。14年后,她成为东莞首位从农民工中走出来的全国人大代表。在广东一跃成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窗口的过程中,也记录下了一个特殊群体的奋斗与蝶变,他们就是南下广东的外来务工人员。这背后也直接带动了全国人口的迁徙洪流,越来越多外来务工人员带着梦想和激情,与广东同呼吸共命运。
作为中国现代足球的起源地,广东一直拥有深厚的足球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广州、梅县等地的群众足球运动在当时已经十分活跃。广州越秀山体育场、宝岗体育场等一批足球场地相继建成,加快了这项运动的推广普及。梅县在1956年获得“足球之乡”荣誉称号,南粤大地出现足球新热潮。
每天清晨,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广本路1号的广汽本田工厂,大量物流车进进出出,各种零配件汇集于此。工厂内,机器手臂不断地挥舞着,生产线一片繁忙,一分钟左右就有一辆新车驶下生产线,然后被相继发往全国各地。
如果说,深圳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奇迹,那么,作为深圳600多个社区中的一员,南岭村的发展史,可谓是深圳农村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巨变的缩影。
对于许多海内外的潮人而言,一杯浓酽顺滑的工夫茶,是生活,更是精神的寄托。如今,工夫茶已然成为潮州的一张名片,家家户户都有一套甚至几套工夫茶具。潮州古城里各式各样的茶馆,成了游人到潮州的经典目的地之一。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1989年,一曲《弯弯的月亮》横空出世,火遍全国。这首温婉柔美的思乡曲朗朗上口,词曲间散发着独特的“岭南气质”。
说到南沙开发,霍英东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改革开放之初,当许多人对投资百废待兴的内地还存在观望顾虑时,霍英东已经以义无反顾的姿态,毅然决然参与这场经济变革。
8月份以来,中央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消息,传遍神州大地,几乎人人皆知、家喻户晓。深圳,这座因改革开放而兴的城市,再次成为“网红”。重大政策红利之下,不少人对深圳的向往之心油然而生。
8月15日,73岁的公益人士坤叔再次走进东莞市社会组织管理局的服务大厅。“转正”8年后,他有了一个新愿望:将东莞市“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升级为基金会。回望广东社会组织发展历程,“草根组织”坤叔助学团队“转正”曾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如何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广东制造的时代命题。顺德家电企业冲在了前面。至2017年,顺德家电全行业已建有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超200家。规模以上家电企业产值2946亿元,拥有工业总产值超亿元家电企业84家。
如今的广州大学城,风华正茂,殊不知这是一座被逼出来的大学城——如果没有1999年开始的全国高校扩招,如果在广州市区内还有大学校园发展的空间,也许就不会有广州大学城的出现。如今,广州大学城和大学城南岸地区组成了一个总面积73平方公里的广州国际创新城,这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核心科技创新平台之一。
八月盛夏,小东江永久桥河段,摩天轮矗立岸边,霓虹五光十色。河岸两边的绿道,健身休闲的市民人头涌动。江上,2名渔民撒网捕鱼,船上已经收获颇丰。美丽如画的小东江十里滨水景观带,现在是茂名城市景观的标签。
空气里飘着白醋和板蓝根的味道,街上每一个人都戴着白色的口罩……这是许多广东人对2003年春天的集体记忆。16年过去,“非典”并未远去,它在当年亲历的医务人员们记忆里刻下深深的烙印。它留下的“遗产”,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深圳蛇口大南山脚下,这句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标语,如今依然熠熠生辉。当年,这句口号也改变了一些人的人生轨迹。1984年,13岁的少年马化腾随父母初次来到深圳,看到标语很是触动。14年后,他和同学在华强北的一栋老楼里创办腾讯,随后搬进南山区。如今,腾讯的全球总部滨海大厦正位于此。目前,深圳南山区培育上市企业153家,走出了华为、腾讯等世界500强企业,也孵化了大疆创新、优必选等一批新锐独角兽企业。
中国海军史上,有3艘军舰以“广州”这座城市命名。第一代广州舰改自商船,1950年服役;第二代广州舰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代国产导弹驱逐舰(051型);第三代广州舰作为052B型驱逐舰首舰,具备对海、对空、反潜全域作战能力,是一艘现代化多用途导弹驱逐舰。70年来,从第一代1千吨级护卫舰到第三代5千吨级驱逐舰,三代广州舰驰骋海疆,见证了人民海军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伟大历程。
1974年4月10日建成投入运营的广州火车站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2017年,已多年超负荷运行的广州火车站敲定了大规模重建改造的时间表和计划:周期4年,将改造成枢纽内高铁站、综合交通枢纽。时代和列车一道轰隆向前,广州火车站的记忆却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这座地标式的四层建筑,仍然是广东改革开放最直观的浓缩样本,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4年后,广州火车站将再一次命中注定地站上潮头。
1957年4月25日,广州流花路中苏友好大厦。春日午后,楼顶红旗飘扬,一楼锣鼓喧天,正门前水池喷起的水柱高高跃起,兴奋的人群在喝彩,各处气氛昂扬: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下称“广交会”)开幕了!至今62年、125届,广交会风雨无阻,《南方日报》记录没有停止,1925年12月出生、年过九旬的李欢也从未缺席。跨越半个世纪的坚守、亲历对外开放的见证,李欢的经历恰是广交会发展、广东对外开放的缩影。
惠州将举全市之力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把惠州打造成为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
东莞将按照“湾区所向、港澳所需、东莞所能”,“打造一个中心,强化三个功能”的总体思路,进一步以科技创新和制造业为中心,充分发挥东莞现有的产业和科技创新基础,为湾区建设做出东莞应有的贡献。
江门将充分发挥产业优势、侨乡优势等特色资源,奋力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
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正在按照中央和省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部署和要求,成立8个专项工作小组,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深圳市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责任、有实力、更有信心发挥好核心引擎作用,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澎湃动力,推动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
佛山将精心谋划特色平台,高水平谋划、推进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建设,同时深化广佛同城合作,共同发挥极点带动作用。
中山将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谋划好关系中山长远发展的战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高水平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城市。
肇庆市委、市政府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全市工作之“纲”。按照“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三地所长”,聚焦“肇庆所优”,全力抢抓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国家战略,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珠海正扎实推进大湾区建设各项工作,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珠海将迎接澳门回归20周年,深化与澳门的合作,实实在在推动一批对澳服务项目出成效。
9月6日,“活力湾区 世界共享”东南亚主流网络媒体湾区行采访团来到本次行程的最后一站——珠海,先后走访了港珠澳大桥、横琴新区规划展厅、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和高新区港澳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活动圆满收官。
“深圳的发展令人非常惊叹,‘very impressive’!这个城市的效率、企业的创新成果、人的创新精神和实干精神,都让人感觉到这里非常有活力!” 9月4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副总编辑韩咏红随“活力湾区 世界共享”东南亚主流网络媒体湾区行联合采访团,时隔18年后,再次踏上深圳这片热土时发出以上感叹。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加大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宣传力度,增强国际传播效果,9月2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广东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大湾区办)等单位举办的“活力湾区 世界共享”东南亚主流网络媒体湾区行联合采访活动在广州拉开帷幕。
来自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主流网络媒体的十余位外国记者相约广东,短短5天时间内用脚步丈量粤港澳大湾区5座城市,从理解大湾区发展规划蓝图,到深入了解大湾区开发建设进度,继而探寻大湾区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开展创新合作、实现共赢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新中国迎来70周年华诞之际,一部真实记录5位东南亚媒体记者走访粤港澳大湾区的微纪录片在海外媒体网站及社交平台上火了!该视频还被翻译成印尼语、马来语、泰语、越南语等4种语言发布,引发境外媒体广泛传播。
新闻中心 出品 | 策划:廖智晟 于艳彬 美编:王静仪 武君丽 孙德威 编辑:郭昊奇 林涛 陈雨昀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