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第一次来到东莞的时候就认定东莞了,东莞是我扎根的地方、是我拼搏的地方。”1999年,怀揣着梦想和激情,来自湖南新宁的曾香桂成为南下广东打工的一员。14年后,她成为东莞首位从农民工中走出来的全国人大代表。
在广东一跃成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窗口的过程中,也记录下了一个特殊群体的奋斗与蝶变,他们就是南下广东的外来务工人员。这背后也直接带动了全国人口的迁徙洪流,越来越多外来务工人员带着梦想和激情,与广东同呼吸共命运。
多年来,像曾香桂一样,无数外来务工人员在广东圆了自己的梦想,并与千千万万的外来务工人员一起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如今,外来工的年龄结构、从事工种、知识水平也在悄然变化,他们中也产生了很多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的广东新力量。
广东以开放包容让外来务工人员安居乐业,外来务工人员以努力回馈广东。正是这种良性循环,让他们与广东的情意更显厚重。
奋斗的个体,时代的幸运儿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这句话触动了许多年轻人的心。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地出现打工大潮,广东成为打工者竞相涌入的地方。
仅以东莞为例,来自人社部门的统计,从1985年到2005年,东莞外来工数量从15.62万人暴涨至584.98万人,20年增长了36.45倍。截至2019年5月底,东莞实名制登记就业509万人,其中异地务工人员473.66万人,占全市登记用工量93.05%。
外来务工人员怀揣着梦想和激情来到广东,过程中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酸和磨练。
胡小燕,现任三水区总工会副主席,上世纪90年代,她还在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大中坝村六组的家中务农。
1998年,因家里欠下外债,胡小燕搭上绿皮火车历经38小时南下广东佛山打工。先后在电子厂流水线和陶瓷厂做普通工人。从那时起,南下广东逐梦的胡小燕身上,便深深刻上外来务工人员的烙印。
电子厂流水线上,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一个月挣四五百元。在陶瓷厂,刚出窑的砖温度达1200℃左右,有时遇到流水线运作不正常,她还要在下班后负责将烂砖运走,因为能多赚100多元。
“哪个工种能挣钱就做哪个。”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胡小燕坦言,“我都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
2004年,一扇机遇的大门向胡小燕敞开。她所在新明珠陶瓷企业不拘一格选用人才,胡小燕通过竞聘走上了车间管理岗位。
从普通工人到管理岗位,胡小燕备感珍惜,也更加拼了。她一人挑起招工、培训、考核和抓生产,“有时凌晨4点起床,5点到车间,到晚上11点还在车间。脚上全是水泡,用针把它挑破,第二天又上班。”
与千千万万外来工一样,在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中,胡小燕的拼搏付出也换来满满的收获,她在厂内被评为优秀管理者,先后获得三水区、佛山市“十佳外来工”称号。
胡小燕常说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她认为自己的人生是幸运的,幸运的背后不只是个人的奋斗和努力,还有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曾香桂也发出同样的感慨,“我遇上了一个好时代。”2018年3月,她给东莞理工学院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一个人有了机会和梦想,只有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的升华。”
来自湖南农村的曾香桂,因为生活压力无缘高考,中专毕业后在东莞餐厅打过工。辗转一番后,她在2000年进入东莞市瑞丰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从事文员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从最基层的文员开始,到副主任、主任、副经理再到经理,还兼任公司团支部书记,曾香桂一步一个脚印。目前,她任公司助理总经理职务、工会主席和东莞市物业管理协会副会长。
“工作要积极主动、踏实稳重,社交要广泛活跃,做人做事要不怕吃亏。”曾香桂说,这是她获得成功的人生信念与法宝。
用知识和创新改变命运
“通过深造让自己学到更多知识,进一步提升了竞争力。”曾香桂说。
2012年,曾香桂报名参加“东莞市新生代产业工人圆梦计划”。通过考试,曾香桂顺利就读于东莞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工商管理专业。
随着时代变迁,在粤务工的“80后”“90后”新生代已成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建设力量。
以深圳为例,深圳市总工会多项调查显示,目前深圳职工队伍总人数超过1000万人,其中农民工占60%以上,且年龄结构呈年轻化的趋势,“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比例超过85%。
从学历层次上看,外来工从早期的小学、初中为主,到现在初中、高中为主,文化素质整体提升,思想上突出的特点是主体意识增强,务工诉求由原来的单纯打工挣钱为主,开始更加注重职业发展、体面劳动、城市融入,市民特征逐渐增强。
如何让新生代产业工人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知识无疑是提升自我价值最好的通道。
2010年底,团省委联合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和省科技厅等单位推出“圆梦计划——广东新生代产业工人骨干培养工程”,每年资助1万名在粤务工的新生代产业工人参加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习。目前共有近8万名外来工圆梦大学深造。
同样是“圆梦计划”,各个城市也有自己的创新举措。
作为经济大市、产业大市,深圳是全国外来工最集中的城市。早在2008年,深圳市总工会大胆创新,在全国开先河,帮助外来工提升学历和职业技能。
17年前,黄富贤只是一名磨具厂流水线工人,直到2010年还在车间做磨具。改变发生在2013年,他通过公司工会参与“圆梦计划”,第二年被天津大学物流管理专科录取。2017年1月,黄富贤正式毕业。深造过程中,他所学的计算机和高等数学对工作帮助不小,也使他顺利拿到了工程师等级。
目前已是鸿利达模具(深圳)有限公司的技术开发部工程师的黄富贤,成功研发了实用性专利“加热式的模内切水口”,为公司提高了生产效率。他的月薪也从5000元涨到1万多元。“现在可以把孩子从老家接到身边了,我还给自己换了新车。”黄富贤告诉记者。
2012年以来,东莞也不断完善人才入户政策,逐步降低入户门槛,开通了条件准入、企业自评人才入户、积分入户3种入户通道。同时,还提供均等化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开展实施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工作。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全市享受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补贴近10万人次。
和曾香桂、黄富贤一样,知识的提升更加夯实了他们融入和扎根城市发展的底气。一代又一代的外来务工人员留在广东,积极融入广东各个时期改革发展的浪潮,他们中也产生了很多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的广东新力量。
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械手总装部的段鑫辉是一名“90后”,目前他已是公司核心技术骨干。“20多年前,第一代外来务工人员用勤劳的双手,让广东制造唱响全球。如今,我们用科技武装双手,擦亮广东制造的金字招牌。”他自豪地说。
敢想敢做推动社会进步
以曾香桂、胡小燕为代表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城市的数百万外来工一样,见证经济的腾飞和转型,也为城市的发展默默奉献了他们的青春。
他们从外来务工人员的群体中脱颖而出,如今更是作为打工浪潮和广东经济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正以饱满的热忱为广大外来务工人员代言,敢想敢做,与千千万万的外来务工人员一起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中山市霞湖世家服饰有限公司客服部总监米雪梅也是“打工妹”出身,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需要有着最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她更加注重倾听外来务工人员的心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每个外来务工人员都和她一样幸运。
“小康生活就是要每个农民工兄弟都能像我这样幸运,能够拥有平等公平的权利,有自己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胡小燕说。
2008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作为首批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之一,胡小燕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这次她代表的是中国2.1亿的农民工群体。
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胡小燕共提出了20个建议,全都和农民工权益息息相关,包括随迁子女教育、医保转移、住房福利、留守儿童教育等。
“我从基层中来,最明白基层需要什么,我会尽力做好服务工作。”胡小燕说,“我很欣慰,提出的许多建议都在逐步落实。”
2010年,地方房价迅速上涨。胡小燕与农民工反复沟通,了解到农民工住房生活保障方面存在问题,她提出建议要给农民工提供一定的保障性住房。这一建议很快获得回应。
2011年年底,广东住房保障新政策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2年2月2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方案》,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也可以享受保障住房。
与胡小燕一样,为外来工代言,也成为曾香桂的履职主线。2013年,曾香桂已经成为一名业务精湛的物业管理师,也以农民工的身份正式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成为东莞首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
2015年全国两会上,曾香桂提出关于降低社保缴费费率的建议,这一建议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回应。
2016年3月,省人社厅发布消息,从当年3月1日起,全省调整失业保险缴费费率,从原来的2%降低至1%。降低费率后,广东费率低于全国统一费率。根据测算,2016年预计全省可减少企业缴费53亿元,个人少缴保费24亿元,企业和工人都得到福利。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南下打工潮一直处在持续升温状态。如今。广东对技能型人才保持着强烈的需求。
“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就业环境都有很大的改善,大家都愿意留下来。”曾香桂说,“如果外来工在城市里缺乏权利感和归属感,就会引起一系列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
时隔多年,针对外来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曾香桂关注到,不同时期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对城市的归属和诉求也不相同。
“第一代外来工,很多还是选择回老家养老,毕竟岁数大了,城市生活成本比农村更高;第二代外来工,他们积累了一些资金,想着怎么能留下来,迁户口变成市民。”曾香桂说,越来越多的人还是想留在东莞发展,怎样让外来工来了,还能享受到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这是政府正在想的问题。此外,外来工如何与城市、社区形成一个真正的共同体,融入过程更需要加强引导。
见证者说
全国人大代表、瑞丰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曾香桂:
广东是一个能让我们梦想开花的地方
2019年是湖南妹子曾香桂来到广东的第20年。从默默无闻的餐厅服务员,到人人称赞的工会主席,再到为民发声的全国人大代表,曾香桂从普通“打工妹”成长为“外来工”代言人,回望一步一个脚印走过的岁月,她感叹道:“真的很感恩这个时代,让我从小乡村走到前沿城市,能够扎根下来发挥自己的所长,为社会作贡献。”
工厂大门口蜂拥而出的年轻人、夜幕降临时灯火通明的大街小巷、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1999年,中专毕业的曾香桂第一次踏上广东的热土,回首初遇,这些画面仍然鲜活地保存在她的记忆里。“从我来到东莞的时候就认定它了,这是一个有活力的地方。”
刚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需要独自面对不熟悉的环境、气候以及饮食习惯,曾香桂坦言她也很迷茫。身边的本地同事为了让她尽快了解、融入东莞,每天都带她体验各式各样的广东文化——喝糖水、吃烧鸭、煲凉茶,甚至在她入职第一天就邀请她参加原汁原味的本地婚礼。“有句话叫‘不是一见钟情、却能日久生情’”,对曾香桂而言,她对东莞的“情”就是在和本地同事点点滴滴的互动中慢慢培养出来的。
2013年1月,平凡的“外来妹”怎么也没想到担任全国人大代表这样神圣光荣的使命会落到自己头上。当年3月,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曾香桂带着她“马不停蹄跑来的意见”第一次步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多年来,曾香桂始终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在粤发展情况:建议设立儿童“义务教育卡”,无论孩子到哪里上学都能够享受到义务教育的经费;提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外来务工人员进的来、留得住、发展得好;鼓励外来人口参与社会治理、主动融入新城市,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等。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广东的机遇越来越多,“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这个很重要。”曾香桂认为,城市在转型,政府主导推进改革满足市民的需求。个人也要转型,参与社区事务,做好本分贡献力量。官方民间共同努力形成力量的共同体,才能在新时代谱写更加璀璨绚烂的画卷。
“我来东莞20年了,见证了东莞飞速的发展,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态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发挥着越来越大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人来这里创业、就业,这是一个能够让我们梦想开花的地方。”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王慧 张玮 王越莹 见习记者 于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