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高考“健”议丨考前需进补?这五大饮食“忌讳”别踩雷!

2023-05-22 14:20 来源:南方网

点击图片查看专题↑↑↑

点击图片查看专题↑↑↑

高考临近

不少家长开始给孩子

“考前进补”

希望通过改善营养

助力孩子金榜题名

不过

究竟有没有必要“补”?

考生饮食最需要注意什么?

小编帮您梳理↓↓↓

  一定要“补”吗?

  很多家长迷信“考前食补可以补脑的说法,变着花样给孩子吃各种“滋补”食物和营养品,甚至不在意孩子喜不喜欢吃。

  事实上,人的智力受许多因素影响,营养只是其中之一,只要不挑食、不偏食,均衡地吃好一日三餐,就能满足考生体力与脑力所需。家长们不可过分迷信“补品”对智力和考试成绩的作用,不要为了给孩子补身体,强迫他们吃某种食物,从而影响孩子的食欲,甚至造成孩子身体不耐受或过敏,因小失大。

  这样吃三餐,营养又益智

  ·早餐吃好助醒脑

  早餐是保证整个上午精力充沛的饮食基础。一顿好的早餐应该包括:谷薯类,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以及新鲜蔬菜或水果。

  肉粥、面条、饺子等主食富含碳水化合物,可较快提供能量供大脑利用,使考生在上午能拥有饱满的精神。

  同时,应该摄入适量的优质蛋白类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等。奶及奶制品不耐受者,可用大豆制品如豆浆、豆腐脑等代替。优质蛋白食物不仅可以补充必需氨基酸,增加饱腹感,也可以预防午餐前出现低血糖现象。

  另外,油条、麻球、煎饼等因含有大量脂肪,不易消化,建议早餐尽量减少进食。

  ·午餐吃饱助益智

  午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顿饭,考生整个上午的紧张学习能不能得到营养补充,下午的刻苦努力能不能得到营养上的准备,就依赖于午餐了。午餐应在符合孩子口味的基础上,保证充足的热量和各种营养素。

  主食要充足:

  充足的主食可以保证能量的持续供给,维持脑组织能量消耗与供给的平衡。

  补充优质蛋白类食物:

  可选食物如鱼、虾、鸡蛋、牛奶、鸡肉、瘦肉等,尤其是深海鱼含有丰富的EPA和DHA,EPA、DHA和蛋黄中的卵磷脂可以保护视力,并提高大脑皮质功能和增强记忆力。

  补充其他营养素:

  可以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维生素C,以及钙、锌等矿物质。

  其中,维生素C可促进食物中铁在体内的吸收,还可增加脑组织对氧的利用;含维生素C丰富的水果有草莓、樱桃、猕猴桃、苹果、橙、橘子等,新鲜蔬菜如西红柿、花菜、苦瓜、绿叶蔬菜等也富含维生素C。

  充足的钙可抑制脑神经及周围神经系统活动的异常兴奋,镇静防躁;含钙丰富的食物有虾米、黑芝麻、黑木耳、牛奶、荠菜、苋菜、油菜等。

  ·晚餐吃巧助安神

  晚餐要做一些易于消化、热量适中的食物,主食不宜吃得过饱,菜品可选择豆制品、瘦肉、鱼类、菌类、蔬菜类等。

  当孩子感到累时,可补充一些花生、腰果、核桃,它们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E和蛋白质,有助恢复精力。一整天复习下来,眼睛容易疲劳,宜吃一些胡萝卜、动物肝脏、深绿色或红黄橙色蔬菜等,这些食物是维生素A的重要来源,利于维持正常视力。

  晚餐建议不要吃得过饱,否则可能会影响睡眠。对于备考至深夜的考生,家长可为其准备少量夜宵,但别吃得太晚,最好能在上床睡觉前留出两小时消化时间。家长在准备夜宵时,尽量选择做一些利于消化、热量适中的食物,例如馄饨、面条、粥、蛋花汤等。

  考前饮食五大“忌讳”小心别“踩雷”!

  一食谱“大变脸”

  在考前及考试期间,饮食量不要刻意增加,尤其考试期间饮食不要做太大的变动,尽量和平时保持一致;谨慎进食平时少吃或没吃过的食物,避免食物过敏及不耐受。

  二主食吃不够

  碳水化合物为维持大脑功能提供必要的能量,在日常生活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是各种主食,主食摄入不足可能影响大脑的思维能力。

  三忌多喝刺激性饮料

  碳酸饮料、咖啡虽可短期提神,但长期大量饮用会使中枢神经反应灵敏度减弱,不建议考生饮用。建议每天保证1500-2000ml水分的摄入,白开水为佳。

  四“病从口入”

  购买零食注意选购正规商品,不买“三无”产品;食用前注意查看食品保质期;不吃或少吃生冷食物;饭食现做现吃,水果现切现吃,避免吃可能腐败变质的隔夜食物;吃东西前要洗手,以免引发胃肠道疾病。

  五进餐时过多谈论考试话题

  考生在进餐时,家长可以主动谈一些愉快的话题,营造轻松的就餐氛围,这样有助于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

高考不仅是知识的角逐

也是一场体力战

小编祝愿各位考生吃饱吃好

以最好的状态迎接高考!

  相关阅读:

  高考“健”议丨考前总是睡不着睡不好?试试这6个小技巧

  高考“健”议 | 考前紧张一定是坏事?5招帮你找回“平常心”

  高考“健”议丨初夏忽冷忽热容易感冒?请查收这7条实用建议

  策划:杨格、王璐瑶、卢绍聪

  设计:汪婉莹

  资料来源:广州卫健委、央视网等

  图片素材:视觉中国

编辑:王璐瑶   责任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