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正值春夏之交,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雨水的增多,各种病原体生长繁殖日趋活跃,蚊虫等媒介生物活动频繁。为此,国内多地疾控中心纷纷发布5月健康提示,需重点防范的呼吸道疾病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
疾控专家介绍,呼吸道疾病多由病毒或细菌引起,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百日咳鲍特菌等。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或空气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特别是儿童、老人和有基础疾病者。
根据此类多发呼吸道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疾控部门建议公众规范佩戴口罩。佩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可有效减少病原体传播。家长出现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近距离接触照护婴幼儿时应科学佩戴口罩,降低婴幼儿的感染风险。此外,公众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常通风,避免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肘或纸巾掩住口鼻,注意合理作息、适当的体育锻炼。规范接种疫苗,做好健康防护。
如出现的发烧、咳嗽、咽喉肿痛、浑身乏力等感冒、流感症状,可通过及时用药治疗缓解。以连花清瘟为例,适用于发热、咳嗽、咽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外感热病的症候群,能够通过整体调节、多靶点治疗的方式,全面缓解症状。
除呼吸道传染病外,手足口病也是5月份多地疾控重点提醒的一种传染病,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主要症状是发烧和手、足、口、臀等主要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4-7月份为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全年均会发病。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容易发生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传染源以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主要为5岁及以下婴幼儿儿童容易患病。该病主要通过-口途径、呼吸道飞沫和接触方式传播,典型症状表现为发热,伴有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
疾控专家建议,预防手足口病应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水或洗手液冲洗双手。避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建议吃充分加工煮熟的食物。此外,避免前往人多场所:疾病流行期间不宜到人群聚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鼓励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疫苗全程接种。学校及托幼机构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因病缺课制度及消毒制度,并做好记录。
夏日来临,各类虫媒传染病仍会高发,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称“花蚊子”)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被世卫组织列为目前全球最严重的病媒传播疾病,在我国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人体感染后潜伏期为3-15天,主要症状有急性高热、头痛关节痛、皮疹、甚至出血。严重的登革热可引发出血、器官衰竭等并发症。预防登革热传播的关键是消灭蚊子孳生地、使用蚊帐和防蚊喷雾等。
此外,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俗称“蜱虫病”。人群普遍易感,多发于春、夏季。主要症状为发热、乏力、恶心、呕吐、腹痛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疾控专家建议,野外活动结束后,及时检查身体,尤其是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和脚踝下方等部位。如果携带宠物进行野外活动,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虫附着。在野外晾晒衣物、被褥等,收回时也要检查表面是否有蜱虫附着。发现蜱虫叮咬后,切勿用手强行拔除,建议及时到附近医院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