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关注民生民情 省党代会基层党代表有哪些话说?

2017-05-26 10:10 来源:南方网

惠州市博罗县罗阳镇镇长、观背村第一书记陈湘代表:

让“落后村” 变身“文化部落”

陈湘。南方日报记者 王良珏 王辉 肖雄摄

  400多幅共2000多平方米的壁画连绵于观背村村头巷尾。两年间,观背村从一个脏乱差的城中村蜕变成艺术气息浓厚的“文化部落”。

  “与村民打成一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召每一个人。”惠州市博罗县罗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湘代表是基层农村干部党代表。2014年9月,他被选派到博罗县罗阳镇观背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

  在他的带领下,观背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文化的创意植入村庄,成为了充满文艺气息的“壁画村”“文化村”;从一个党组织软弱涣散的“落后村”变成了“先进村”“法德共建示范村”,成为省、市、县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因地制宜、创新思路,留住了乡愁,也让村民精神世界更充实。

  ●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

  让村干部从“教授”变“教练”

  “外看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这是以前村民形容观背村的一句顺口溜。多年前,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观背村历经三次征地,逐渐成为城中村。

  “环境脏乱差,人心也很散,驻村工作的困难可想而知。”到观背村任职后,陈湘逐一到村民家探访倾听意见,跟他们谈心拉家常,调解村干部之间的矛盾和心结,鼓励他们树立干事创业的信心,坚持一周七天吃住都在村里,带头每天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陈湘还挑选了一批做事积极公道的年轻党员干部,把他们作为后备干部培养成为服务群众的主力军。

  “当时村干部思维瓶颈还没有打破,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农村治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村干部不仅要学会自己干,还要把团队带起来,不仅要向村民讲道理,更要带他们操作,从‘教授’变成‘教练’。”

  为了让村庄发展成为所有村民的愿景,陈湘还组织村民代表去外地学习创新经验。他说,随着结交的村民朋友不断增加,驻村工作慢慢顺利起来,村干部的心结逐步化解。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增强。目前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普遍驻点联系群众工作,每周三村“两委”干部和驻点工作团队会召开联席会议,推进村中各项事务的开展。

  让村民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人心重新聚拢,接下来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

  “大家常说,农村要使人记得住乡愁。现在农村不少,但是生态环境优美,能吸引人来的却不多。我们要结合中央精神和部署,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维来解决农村治理问题。”陈湘留意到,一方面有老村庄成了“空心村”,另一方面,不少民间艺术协会、团队却缺乏稳定的办公场所和展示互动平台。

  如何让旧房子变身“文化部落”?陈湘相中了一间废弃的小店,欲将它打造成一个喝茶畅聊和思想碰撞的场所。通过众筹,他解决了旧房子改造资金的问题。旧瓦罐、竹篱笆……旧物新用,颇具匠心的小屋展现了乡村风韵。

  为解决墙壁上的“牛皮癣”问题,陈湘想到了在墙上作画的办法,于是他亲自拜访惠州市美术协会主席黄延桐,顶着烈日在黄老先生屋前等了一天,黄老被他的真情感动,带了10多名弟子在村口创作了大幅壁画《中国梦》。随后画家纷纷加入,2个月的时间在村道两旁创作了2000多平方米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壁画,观背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壁画村”。

  村民们的士气也高涨起来。有技术、有力气的村民自发过来帮忙改造村容村貌;妇女们早早做好饭,送到工地上……很快,“桃李满园”正式开工,旧房舍、烂猪圈摇身变成清新、文艺范的场所,在那品茶、乘凉、聊天,别有一番风味。

  筑巢更要引凤。经网络宣传,观背老屋很快成了抢手货,目前村里已有30个文化团体进驻,还有50个文化协会正在对接房源。

  “不少新农村建设是按上级要求做,是‘要我干’,而观背村现在是‘我要干’。这其中,文化教化人心的作用很大。”陈湘说。在村干部们的带领下,清洁家乡也成为村民的共识。如今,散发着浓浓乡愁和文化气息的观背村,不仅村容村貌更美了,干部和村民的精神风貌也转变了。

  “加快新农村建设”“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陈湘说,这次他参加省党代会,听了报告,对广东农村发展、新农村建设更有信心。


  深圳市慈卫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总干事周小燕代表:

  为精准扶贫 贡献社工力量

周小燕。南方日报记者 王良珏 王辉 肖雄摄

  “社工就是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能为精准扶贫、助危帮困奉献专业力量和智慧,是幸福的。”深圳市慈卫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总干事周小燕一直坚守在扶贫济困专业社工服务的第一线。2005年考大学时,她执着地选择了当时还不太为人所知的社工专业。2008年汶川地震后,她勇敢奔赴灾区一线,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辅导、关系重建、生计帮扶等专业服务。

  第一次当选省党代表,周小燕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她说,作为来自基层社会组织的党代表,要在社工服务一线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把“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转化为具体行动,为广东再创新局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南方日报记者 郑佳欣

  在汶川坚守5年

  开展专业社工服务

  汶川地震那年,就读于广东工业大学社工专业的周小燕大四还没毕业。地震后不久,她来到汶川调研,从此与汶川结缘。“起初老师希望我先留在那里,招揽更多本地人加入团队,没想到一干就是5年”。在汶川,余震、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一直贯穿于需要翻山越岭的社工服务中。

  周小燕前前后后在汶川待了5个年头,援建的队伍都撤走后,她还留在汶川,带着招聘来的十多个四川本地社工做好服务。

  地处偏僻高山的映秀镇黄家院村是当地的典型贫困村。“震后村民们养过蝎子,结果亏了不少钱,就灰心丧气地等帮扶资金过日子。”周小燕带着社工团队,多次跋涉上山,挨家逐户上门了解村民的需求,渐渐获得群众理解。他们争取到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支持,带领20户农家组成互助小组,以扶贫基金补助一部分、农家互助一部分的形式,养起了“跑山鸡”,并请畜牧专家上山培训村民。村民们养殖的1800多只“跑山鸡”全部卖光,20户人家得到了几万元的收入。

  之后,从芦山、鲁甸地震灾区,到深圳对口援建城市新疆喀什,到广东广宁革命老区,再到粤东西北地区,她和社工伙伴们一直坚守在扶贫济困专业社工服务的第一线。

  周小燕的执着奉献,也收获了掌声和鲜花。2015年,周小燕成为民政部确定的首批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2016年获得深圳市委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今年她还被省民政厅聘为广东省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

  应鼓励社工参与国家脱贫攻坚总体战略

  作为深圳市慈卫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总干事,周小燕每天的日子忙碌而充实。在深圳,她和社工团队的小伙伴一起推动两件事,一是重点面向深圳的流动儿童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服务,成为推动流动儿童公平教育实践的成功典范;二是探索面向法院的离婚诉讼案件开展家事调解社工介入,是我国法院家事审判与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创新示范。

  她还和团队做好输出型的社工服务,对口支援汶川、雅安等地。2013年雅安地震后,深圳市慈卫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作为社工机构对口支援到了雅安芦山地震灾区,通过策划大棚蔬菜种植生计项目,支持当地贫困村的村民发展生计。首期的蔬菜销售金额达到10万多元,改善了当地村民生活的质量,更加提升了他们发展致富的自信。该扶贫开发项目获第三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实施类金奖和年度特别奖。

  周小燕特别关注到,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她表示,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发力,应该把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队伍锻造好,在党委的领导下全心全意为人民开展服务。应鼓励广大社会工作者参与到国家脱贫攻坚总体战略和社会工作事业中去,在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广阔天地中建功立业。


  韶关市乳源东阳光精箔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池国明代表:

  创新让山区企业 变成“香饽饽”

池国明。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摄

  “近几年,广东省在鼓励创新、培养人才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给我们这些科技人员创造了很多机会。特别是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搭建,使创新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省党代表、韶关市乳源东阳光精箔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池国明感叹。

  池国明从事铝加工行业已经25年了,他曾先后承担8项广东省科研项目申报、技术研究开发等工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其中授权4项。他主持开发的HFF牌铝板带,荣获2007年中国名牌产品。因在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的出色表现,他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一、二、三等奖各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二等奖各1项。

  ●南方日报记者 苏力 实习生 贺元双

  研发新产品

  当年产量提高近两成

  2003年5月,35岁的池国明来到韶关市乳源东阳光精箔有限公司,担任技术开发科副科长,负责新产品的研发。14年间,尽管一些位于发达地区的企业不断向池国明抛出“绣球”,他还是选择扎根在粤北,立志要为振兴乳源工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3年,为提升公司效益,池国明“以攻为守”,主动研发新产品。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池国明及其团队研发出了两种3系铝合金新产品,成功实现了高成本热轧法向低成本的铸轧法的转变,使当年的铝合金产量比上年同期提高18.20%,率先带领公司冲出了困境。

  经济效益提升了,公司又面临转型升级的新问题。当时,“十二五”规划提出走生态发展道路,然而乳源东阳光精箔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耗能仍然较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降低产品耗能,减小产品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成为了池国明的主要任务。

  在池国明和同事的不断钻研下,硫酸箔成材率逐年提升,2015年达到了77.58%,电子铝箔的成材率达到了80%以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的耗能大大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减小了,但池国明说:“我们的‘节能降耗’之路依然任重道远,我还需继续努力。”

  2015年,池国明入选广东省培养高层次人才项目——“扬帆计划”。“铝加工行业属于传统行业,尽管我有一些成果,但是技术含量没有其他高新行业高,能入选‘扬帆计划’,这是政府和社会对我进行的研发创新工作的一种认可,让我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和动力。”池国明高兴地说。

  用“学院式”方法培养技术员

  近年来,广东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培养了更多的人才,促进了更多的创新。”池国明说。

  为了研发更多的新产品,给公司员工搭建一个施展才华的更好舞台,池国明跑单位、走高校、找企业,促成日本UACJ实验室、广东省材料与加工研究所、中南大学、东北大学等与乳源东阳光精箔有限公司展开合作,联合搭建产学研平台,共同主持了多项省级科技项目。目前,公司与中南大学、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金属加工与成型技术研究所共同承担了一个广东省科技应用项目,池国明是主要负责人。“这个项目已经进行到了第四阶段,预计2018年结项。项目成果将应用于汽车空调,具有明显的节能降耗效果。”

  除了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池国明在培养公司研发队伍方面,还在工艺技术人员中实行“学院式”学习制度,要求他们每季度写一篇论文报告,采用综合打分、公示成绩的方式,鞭策技术人员不断实现质的飞跃。

  他说,以前公司招聘新员工处于被动地位,由于乳源地处粤北山区,经济相对欠发达,很多人不愿意加入公司。而近年来的情况出现了反转,公司成为很多毕业生眼中的“香饽饽”。“大家对企业的发展,对粤东西北充满信心!”


  河源市紫金县蓝野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党支部书记陈庆平代表:

  确保小康路上 一个都不掉队

陈庆平。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摄

  “省党代会报告的民生分量很重,尤其是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内容较多,工作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让我感到非常振奋。”25日,省党代表、河源市紫金县蓝野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党支部书记陈庆平向记者说起参会感受。在代表团讨论中,他建议高度重视农村低保边缘群体的生活保障和脱贫帮扶,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陈庆平说,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培育发展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个措施很有针对性。发挥专业合作社等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助于帮助农民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形成响亮的品牌,拓宽农产品销路,提升农民收入,致富奔康。

  ●南方日报记者 李强 肖文舸

  推行生态种养发展绿色农业

  陈庆平今年53岁,他曾在深圳打工,2000年回到家乡紫金柏埔镇,创办了家庭农场,历经几番失败才成功。他带领农户积极推行生态种养方式,发明了蓝野特种草猪的养殖方法,采用“基地+公司(合作社)+分社+农户”的模式,将养殖方法向全镇推广,发展绿色农业。

  作为蓝野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法人代表,陈庆平认为联合社是养殖户的根据地,是服务社员的平台,他要求管理团队必须高效廉洁、懂技术、善管理、勤服务。2011年,政府部门给该社20万元生产扶持资金,联合社用这笔款筹建饲料厂和饲料配送中心,实行养殖分户管理,饲料统一配送。“这样,联合社一年至少可给社员节省上百万元的饲料款。”

  “我们还积极争取资源,建立了联合社培训学校、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定期举办技术指导培训班,培训农村种养能手,提高社员的综合素质和养殖技术水平。”陈庆平说。

  发展专业合作社带动生产

  “党代会报告在讲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提出,要培育发展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特色优质高效现代农业,加强绿色农产品供给。”陈庆平说,“从我们联合社的实践来看,落实好这些要求,将为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在陈庆平带领下,紫金县蓝野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近两年来,他领着联合社党员志愿者深入帮扶困难户,义务指导养殖场地规划建设,免费提供母猪,并到田间栏舍进行技术指导,让困难户掌握生态种养技能。

  “我们联合社得到农业科技部门、大学专家教授的大力帮助,以原有的本地蓝塘猪为基础,培育出新品种蓝野猪。另外,采用秸秆、花生壳、米糠、木薯渣、稻草等为原料,成功研制出低成本的秸秆微生物发酵饲料。用了这个饲料,不仅成本大幅降低,而且明显增强了猪的抗病能力,品质也更好,瘦肉率更高。”陈庆平说。

  更多帮扶低保边缘群体脱贫

  陈庆平说,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一户多策、一人一策精准帮扶,这符合当前我省农村扶贫工作的实际。“拿我们联合社来说,全社有200多户农民,其中40户是贫困户。贫困家庭的情况各有差异,基础条件也各不相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分析贫困的原因、可发挥的优势,才能为他们发展生产、提高收入制定出有效的措施,否则就会事倍功半,难以获得帮扶实效。”

  “在农村低保群体和非贫困人群之间,还存在着低保边缘群体。他们收入偏低,但仍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上,因此不能纳入低保救助。他们也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帮扶对象,应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创业就业优惠政策,有力支持他们发展种植、养殖,在医疗、教育、养老等生活保障方面提供更多的福利。”陈庆平说,“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广东省公安厅刑事技术中心DNA检验科科长李海燕代表:

  破译身体“密码” 帮被拐儿童回家

  李海燕。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摄

  广东省建立的DNA数据库容量目前居全国首位。警方通过技术手段破译身体“密码”,帮助被拐儿童找到了回家的路,也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

  作为广东省公安厅刑事技术中心DNA检验科科长、公安部刑事技术特长专家、主任法医师,李海燕不仅见证、而且推动了广东DNA数据库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快速发展,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和对职业的忠诚坚守,揪出一个个隐身凶手,让真相水落石出。

  ●南方日报记者 吴珂 洪奕宜

  让失散多年的家庭团聚

  广东早在2009年就建立了打拐DNA数据库,并与国家打拐DNA数据库联网,指定专人与“宝贝回家”志愿网站负责人员建立有效的失踪人员DNA信息采集、检查反馈机制。数据显示,近年来打拐DNA数据库比中失踪人员信息的数量快速上升,目前已比中600多名被拐卖儿童,其中还包括被拐时间长达30年的儿童。

  “当我看到被拐儿童与亲生父母重聚相拥的那一刻,内心既欣喜又感慨,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李海燕说,2016年的“罗某被拐案”给自己的触动尤为深刻。

  出生于1990年12月的罗某怀疑自己是被拐卖,于是来到省公安厅寻求帮助,希望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然而,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寻找其亲生父母的工作犹如大海捞针,李海燕带领技术团队从采集罗某的基本信息进行DNA检验工作开始,踏上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DNA比对工作就是使用专门的算法从海量的数据库中寻找与样本DNA数据相匹配的信息,这是一个反复采样、比对,逐渐缩小范围的过程。”李海燕说,技术团队从最初的数百万条打拐DNA数据库中单亲比中了八九条数据,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数据所对应的人员进行进一步取样和检验。由于时间间隔长、全国各地数据录入时间存在差异等原因,筛查复核工作面临重重困难。李海燕全力协调各部门,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通过全国打拐DNA数据库比对成功,穿透了16年的时间迷雾,在四川找到了罗某的亲生父母,让失散多年的家庭重新团聚。

  不放弃任何蛛丝马迹

  目前广东省DNA数据库总量达到680多万条,居全国第一位,每年比中的各类刑事案件几万起,比中嫌疑人1万多人,其中包括多年未破获的命案积案。

  “现场的勘查常常是反复的过程。”李海燕说,在侦办河源一宗命案时,刚开始找不到任何与凶手有关的线索,但她没有气馁,通过反复勘查和搜集,终于运用DNA检验技术从1000多份生物物证中找到了犯罪嫌疑人的作案痕迹,为成功擒拿凶手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业20多年来,李海燕先后参加过百余起重特大、疑难案件的现场勘查和检验工作,并对数千宗案件的数万份检材进行了DNA检验,凭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精湛的技术,她总能发现犯罪嫌疑人的破绽,帮助团队迅速破案。

  与一般的医生不同,法医出身的李海燕需要面对的是尸体和散落在案发现场的各种物证。从火灾到爆炸案,从城市到偏僻的山区,李海燕经历过形形色色的案件和现场,每次都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仔细勘查、搜寻线索、提取证据、进行DNA检验再给出具体的意见。

  在工作中,李海燕是一名出色的刑事技术专家;在生活中,又是一名母亲。谈起儿子,李海燕总是觉得对孩子有太多的亏欠。由于夫妻俩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孩子或是跟着自己吃睡在办公室,或是独自一人在家,有时加班遇到学校开家长会,也只能委托同事帮忙。

  这次参加省党代会,李海燕留意到报告中提到“刑事案件立案数量比2013年下降30.4%,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向好”的表述,这让她也感到十分欣慰。她表示,作为公安战线上的一名民警,将继续围绕“三打击一整治”做好本职工作,加快重点人员的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院长谢青梅代表:

  带着科研成果 扎根企业一线

谢青梅。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摄

  “高层次人才要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引领一个高水平团队、出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带动一个产业经济和提升一个产业科技水平。”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院长谢青梅代表在讨论省党代会报告时说。

  对于高校教师带着科研成果扎根企业一线,谢青梅有深刻的感受:她是“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是温氏集团、双汇集团等10多家知名企业的技术顾问。她主持建立了水禽重要疾病防控技术体系,研发了新型家禽疫苗产品,已产生数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全国畜牧产业健康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吴少敏

  学生眼中的“明星”老师

  在华农,谢青梅的课很受学生欢迎。她现在承担3门研究生和3门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年均授课218学时。有学生说,她的课通俗易懂,案例详实,与一线企业发展问题紧密结合,例如一节课可以看到十多年来禽流感病毒基因变异情况。

  谢青梅硕士毕业后从事辅导员工作3年多,每天早上6时起床,和学生一起做早操,一起学习。这段经历培养了她刻苦勤奋的工作习惯和求实创新的工作态度。

  她连续16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她带领的99级(2)班曾荣获“全国先进班集体、广东省红旗团支部”等荣誉称号,班上37名同学中考上研究生33人。指导本科生参加大学生科技技能竞赛,曾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三等奖2项,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等3项,独立培养硕士研究生近48人,博士生5人,博士后1人,其中8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连续6年有指导的研究生论文被评为学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她还成功申报了“动物科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创新了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班——温氏班,与广东省温氏食品集团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行业高素质人才。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热爱这个讲台。”谢青梅说,“大学的人才培养要与科学研究、产学研合作紧密结合在一起”。

  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生产实际

  谢青梅每个月都要到畜牧企业讲课和技术交流3次以上,省党代会的前一天刚从新疆泰昆集团公司讲课回来,在实地考察后,解决了该公司肉鸡呼吸道疾病频发的问题。

  像这样,谢青梅每个月要到畜牧业企业一线指导和调研,将生产中的问题带回学校,进行攻坚,解决行业问题、企业一线的“疑难杂症”。

  “我从就读本科开始,就跟着导师到温氏集团做课题研究。”她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初,正就读本科的她到刚起步发展的温氏集团做实验,就住在鸡舍里,研究病菌,研发疫苗。读研究生阶段,她跟着导师华农动科学院首席专家、温氏集团技术总监毕英佐教授,一直“浸泡”在企业中,发现、研究和解决畜牧企业的发展问题。

  如今,她接过导师毕英佐的“衣钵”,担任广东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担任温氏集团、双汇集团等10多家知名企业技术顾问,推动了畜牧产业的发展。她主持建立了以生物安全为重点的水禽重要疾病防控技术体系,在我国水禽主产区示范与推广应用,该成果三年内累计推广应用水禽约1.2亿只,新增总经济效益约3.3亿元。创制了肾型IB(QX D90)减毒疫苗、禽脑脊髓炎弱毒疫苗,研发了3个新型疫苗产品,与企业签订了1000万的技术开发合同,已在全国十几个省份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为广东省家禽产业首席专家和多家知名企业技术顾问,带领团队走进基层,每年为企业和农民解答生产疑难问题近千条;近3年给全国畜牧企业开展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90多场次,培训农民上万人,科技创新服务“三农”成效突出。

  “高校与企业是唇齿相依。”谢青梅说,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典范“温氏+华农”的模式为例,温氏集团获得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成长为农业龙头上市企业,而华农也加快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壮大了学科发展、提高了师资水平和培养了大批人才,强有力支撑广东乃至全国的创新驱动发展。


  美的集团生活电器事业部电热经营体首席产品经理黄兵代表:

  13年钻研只为 能煮一锅好饭

黄兵。南方日报记者 王良珏摄

  在佛山,美的集团生活电器事业部电热经营体首席产品经理黄兵有一个特殊的称号——“大城工匠”。

  从2004年进入美的,黄兵煮了13年饭,共经手了60多个产品。为了研究出迎合消费市场升级需求的电饭煲,13年来,黄兵及其团队平均每年要用1吨米去做研发,平均每年要出11万份测试报告。

  作为来自企业创新一线的省党代表,黄兵深刻感觉到广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他表示,广东正在从规模增长到经营质量提升,以创新推动“制造”迈向“智造”,未来值得期待。

  ●南方日报记者 罗湛贤 郑佳欣

  最多一天煮上百锅米饭

  “最多的时候,一天要煮上百锅米饭,品尝200至300口,将近10小碗。”谈起产品开发的细致过程,黄兵感触很深。为了研发适合中国消费者的电饭煲,他们甚至走访全国各地,了解不同地域的气候、海拔与用户的口感差异。最终,32个用户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通过每年高达11万份的测试数据,1000多种大米的研究数据被汇集成一张“大米地图”,每种大米的最佳烹饪控制方法都有了相应数据库。

  这是企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实践。黄兵所任职的美的集团,在2011年就开启了“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为主轴的战略转型。6年的改革成效显著,2016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598亿元,增长15%,净利润159亿元,增长16%。

  黄兵是美的推进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锋旗手。由他开发出中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的IH加热技术电饭煲,引领中国电饭煲产业由智能化电饭煲向IH电饭煲方向升级。“对制造业来说,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通过创新打造产品,形成精品,实现从规模增长到经营质量提升的转变。”黄兵说。

  以工匠精神“死磕”技术更新

  在黄兵看来,“工匠精神”是推动广东从“制造”迈向“智造”的重要支撑。为研发出能够媲美日本电饭煲的产品,黄兵两年内用了两吨米不断地做饭,耗费了6000—7000张板材,练就只用鼻子一闻就能判断出米饭品质好坏的惊人技能。

  “我们的初心就是追求极致的米饭烹饪工艺,持续研究如何将米饭做得更极致。通过利用压力烹饪技术、对流搅拌技术、大火沸腾技术等全新技术,持续开发出米饭的烹饪工艺,从而提供最好吃的米饭。”黄兵说。

  在探索创新的路上,黄兵并不满足于现有成绩。最近,他一直在围绕家电互联网化、智能化的趋势研制世界上首台煮饭机器人。这款产品将智能发挥到了极致,从量米、下米、洗米、煮饭,实现全过程自动化,无需手动操作,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端远程控制。

  黄兵介绍,目前美的集团每年研发投入在总收入的占比为3%以上,研发人员的占比达到管理层人员的50%,硕士博士的比例也在持续提升。“哪里有我们需要的人才,我们就在哪里建相应的研发基地,让我们能更好地融合全球创新。”

  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加大人才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为各类人才安居乐业创造条件,这让黄兵倍感期待。黄兵认为,广东制造业的创新驱动关键还是要靠人才。企业需要调整经营的思路和方向,加大研发投入,吸引优秀科研人才。政府也要更加重视人才激励和社会保障制度,更好地帮助企业引进人才。


  梅州市五华县龙村卫生院院长廖约周代表:

  让基层百姓安心在“家门口”看病

 

廖约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43岁的廖约周是一名来自梅州市五华县的基层医务人员。多年来他扎根基层,致力于提升农村医疗条件,服务山区群众。2010年,廖约周担任五华县龙村卫生院院长后,对卫生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短短数年时间,卫生院从仅有的两层平房拓展到三栋五层高的电梯大楼,病床从35张增加到180张,服务能力大幅提升。2013年,廖约周获评“全国乡镇卫生院优秀院长”,成为五华县第一位得此殊荣的卫生院院长。

  谈及下一步的发展,廖约周表示,目前基层医疗条件仍然薄弱,尤其是贫困山区,他希望政府接下来加大对基层医疗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倾斜等加快改善基层医疗软硬环境,尽快补齐基层医疗短板,确保贫困地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南方日报记者 唐林珍 曹斯

  乡镇医院也能做外科手术

  龙村镇位于五华的最南端,距离县城60多公里。龙村卫生院是始建于1958年的“一级甲等”乡村医院,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仅靠简单落后的医疗设备和技术,面临医务骨干外流、患者出外求医、医院业务量连年下降等诸多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龙村卫生院只能做非常简单的小手术、诊疗普通的病情、提供简单的药方,很多患者只能颠簸一个半小时左右的山路到五华县城求医,甚至有些危重病患因此贻误治疗良机。

  2010年到2016年,在廖约周的带领下,龙村卫生院先后投入3000万元,修建住院及门诊大楼,购买设备。“其中基建的费用主要由外出乡贤捐资,他们都希望为家乡的人们营造一个好的求医环境。”廖约周说。

  如今,龙村卫生院从昔日仅仅一栋两层的破旧平房,变成了拥有门诊大楼、住院大楼、防疫大楼等主体建筑,富有现代气息的卫生院。目前,医院设置门(急)诊、内科、普外科、儿科、骨科、妇产科6大科室,并先后引入CR、全自动生化机、三维彩超、麻醉机、母婴监护仪以及CT等设备,卫生院的诊断准确率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如今,除了常见病以外,甲状腺囊肿、胃穿孔修补、肠切除、疝气、胆囊切除等较大外科手术,乃至宫外孕、子宫肌瘤、子宫切除等妇科复杂手术,都能独立开展。目前,该院日均接收患者130人次,有近一半是外乡镇的。

  在提升硬件环境的同时,龙村卫生院还着力提升软件。“对医院来说,徒有环境,没有技术显然也是不行的。”廖约周说,为提升医院的服务能力,龙村卫生院每年拿出2%的业务收入,专供人才培训。2010年至今,先后有各科室的业务骨干,到广州的省级医院、梅州市人民医院等进修。医务人员不断提升的医术,赢得了越来越多病患的信任。

  把更多资源向基层倾斜

  作为基层医疗界的代表,廖约周一直关注山区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他表示,由于历史原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仍存在财政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医疗人才匮乏等实际困难和问题。

  “当前,优质医疗资源基本集中在城市,城市公立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一床难求,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规模较小、设备落后、特色专科薄弱、服务水平低,服务能力有限。”廖约周说。

  他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坚持统筹城乡卫生资源的工作思路,把更多资源向基层倾斜,配齐配好医疗设备,完善人员引进、培训、激励制度,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医疗差别,解决群众看病困难。深化基层医务人员薪酬制度改革,提高基层医生收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编辑:胡翌婧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