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网信办实施“清朗规范重点流量环节网络传播秩序”专项行动,一批舆论场中的“李鬼”陆续现形:4月6日以来,已集中清理仿冒新闻单位、新闻主播账号10.7万个,清理虚假新闻信息83.5万条。
在“人人手握麦克风”的时代,自媒体的声量已然不小。与此同时,它们依托的短视频平台和热搜热榜等,既是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网络流量的重要入口。在传达多元声音、繁荣网络生活的同时,也给舆论生态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无良账号仿冒权威、以假乱真,操作手法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是在账号上做手脚,如在名称上恶意碰瓷权威媒体,再配上一个煞有介事的头像;
二是在内容上动心思,如谎称是热点事件亲友或相关人员,爆料线索细节,为了增加“可信度”,则会仿冒新闻主播、伪造新闻演播室视频背景,以“专业形象”混淆视听。
网信办从严打击,可见其负面影响已经到了不得不管的地步。
一方面,有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网络用户,并不是那么在意信息的来源,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不会专门腾出时间去求证其真实性。一些媒介素养相对不高的中老年人,更容易受到欺骗;
另一方面,这类以假传假的自媒体,背后都基于同一套逻辑——以“毒流量”变现不义之财。因此,它们通常深谙吸引眼球之道,越是惊悚的情节,越是“重磅”的新闻,就越有可能被当成“流量利器”。这些经过剪贴拼凑、恶意炮制的不实信息,一旦披上“官方”“权威”的外衣,其危害性可想而知,“第六次中东战争打响”这类子虚乌有的“新闻”,就是其中的典型。
铲除这类山寨媒体的生存空间,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尤为重要。这类乱象之所以“久治不愈”,一些账号换个马甲后又卷土重来,平台恐怕难辞其咎,同时也说明,斩断其中的利益链,并非一劳永逸。这正是专项行动值得肯定的地方——今年3月,网信办就表示,将针对清理整治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督促指导网站平台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在此过程中,将坚持“一类问题一个办法、一个平台一个办法”,通过建章立制总结经验、固化成果。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清朗空间是共同期盼。期待此次行动能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以雷霆手段正本清源,集众人之力激浊扬清。
文 | 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