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位于深圳南山蛇口时间广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 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对深圳如此评价。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从此,南海之滨这座昔日的边陲农业县,一路披荆斩棘,奋力改革攻坚,不断对外开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精彩缩影。
近40年来,深圳生产总值增长万余倍,跻身全球城市30强,2018年深圳人均GDP达到19.3万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4.2%,各类创新载体达2190家,诺奖实验室已建成9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创新之城……
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从边陲农业县到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深圳初心不改,朝着全球标杆城市的方向奋勇前行。
风气领先
创造1000多项“全国第一”
40年前,深圳还是一个边陲农业县。1979年7月,中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在蛇口破土开建。“那时候的蛇口,建设现场热火朝天,差不多几天就炸开一条路来。”当年在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建设指挥部文印室担任打字员的林小静回忆称。
深圳毗邻香港,凭借土地、人工成本低等优势,深圳从“三来一补”起步,进入加工制造快车道。随着劳动密集型的“三资”企业从香港不断涌入,至1985年底,深圳已有“三资”企业1075家。彼时,深圳开始战略调整,将重点转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发展出口企业,创建保税区,拓展远洋贸易。至上世纪80年代末,深圳已初步形成外向型经济格局。1993年,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已居全国第一。
改革开放成就了深圳。敲响了土地拍卖“第一槌”、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建立第一个出口工业区……从1979年到1984年这短短5年间,仅深圳蛇口一隅就创造了24项全国第一。深圳建市40年来,共创造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的价格改革、劳动工资改革,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股份制改造、科技体制创新,以及21世纪以来的事业单位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深圳都在全国率先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之路。”深圳市政协主席戴北方表示。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深圳“走出去”战略越迈越开。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深圳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主动实施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对外经贸交流等。
“深圳不仅对外出口华为手机、比亚迪汽车、大疆无人机,还帮助发展中国家建港口、修地铁。”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说,深圳地铁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经验输出到非洲的地铁公司。截至2018年底,深圳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集装箱班轮航线已达200多条;国际客运航点41个,覆盖20个国家。全球已有55个国家88个城市(地区)与深圳建立友城关系。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农业县”到“世界工厂”,从中国经济特区到全球创新之都,开放的深圳,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描述为“全球4300个经济特区中最成功的那一个”,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创新驱动
从“三来一补”到“创新之都”
2011年3月,国家正式将深圳前海开发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2012年6月,国务院批准前海实行比经济特区更特殊的22条先行先试政策,“对外开放”特征最为显著。
如今,这座“特区中的特区”,已经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一座规划为世界一流的城市新中心初现雏形。数据显示,从2013年允许企业注册到2018年底,前海注册企业增加值从49.9亿元增长到2000亿元,增长40多倍,税收收入增长70多倍。
新时代下,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作为深圳被贴上的闪亮标签之一——创新,也愈发为世人所瞩目。
1996年9月,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动工。1999年,从“荔枝节”脱胎而来的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举办,从此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深圳发展迅猛。到2000年,深圳计算机磁头产量已居世界第三位。
“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深圳采用的是主动转型而非被动转型的方式,不是要等到产业败象已露或衰落已成定局时转,而是在该产业仍兴旺时就着手部署升级转型,布局新的替代产业。”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港澳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袁持平表示。
进入21世纪,深圳喊出“自主创新”的口号,更是前瞻性地提前制订产业规划,重点发展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及新型元器件、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激光七大高新技术产业,全面调整优化经济布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深圳高度外向型的经济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基于此,深圳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次年率先着手布局生物、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紧接着,深圳又着手布局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和智能装备制造四大未来产业。
深圳的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得益于制度保障。制定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出台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打造对内可循环、可持续,对外具有强大集聚效应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40年来,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深圳市委、市政府一步步引导企业和产业走向价值链、产业链的中高端。
先行示范
实现全球标杆城市宏伟愿景
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不久前出台的《意见》赋予深圳五大战略定位,一幅事关深圳未来各项事业发展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意见》为本世纪中叶的深圳,提出了建设全球标杆城市的宏伟目标。
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吴优表示,全球标杆城市的定位,要求深圳在很多方面争取达到世界先进或者世界一流,除了经济增长外,还应该在科技创新、社会治理、民生普惠等多方面都做到全球一流,才能够实现全球标杆城市的目标。
一批重磅改革措施正在陆续落地。《深圳市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不久前发布,具体举措共39条,包括着力推进“一类一策”优化国资监管,全面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创新管理层和核心骨干持股改革等。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将采取更加有力、有效举措,持续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在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海洋经济等领域,高标准建设一批重大创新载体,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动力”。
民生事业方面,深圳计划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打好高标准办好学前教育、扩大中小学教育规模、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组合拳;把深化医改与推进健康深圳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区域综合医改;加快实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
当前,从高质量发展到民主法治建设,从城市文明和民生幸福,到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广东将举全省之力支持推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正在谋划一批有含金量、示范性的重大改革创新政策,争取一批有引领性、突破性的先行先试政策,创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和全球标杆城市奋勇前行。
时光印记
南岭村:从“鸭屎围”到“集体经济转型明星村”
“我是土生土长的南岭村人,如果把我的岁数掰成两半,刚好前一半在改革开放前,后一半在改革开放后。而南岭村在这两段不同的时空里面,反差可谓天壤之别。”南岭村社区“老书记”张伟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说。
改革开放前,南岭村四个生产队加起来的人口仅百来户,只有不足800人的原籍居民,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举目望去,全村只有破烂不堪的猪栏牛舍,坑坑洼洼的崎岖小路,遍地的鸡毛鸭粪……因为脏和穷,被人戏称为“鸭屎围”。许多年轻人迫于无奈,只能外出谋生。
伴随改革开放的东风,这里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借力“三来一补”发展工业,很快富裕起来。可以说,南岭村人的命运,因改革开放而改写;南岭村的面貌,因脱贫致富从此焕然一新。
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从2014年开始,南岭村从种田、种房子转向种高新企业。村集体负责人表示,要尽快培养出若干家上市公司,带领村民上市敲钟。
从贫穷村落到“广东第一村”
改革开放前,南岭村不过是隶属于宝安县的一个小小村落,穷得叮当响。从上个世纪60年代底开始,张伟基就在村里当干部,上个世纪70年代担任布吉公社沙西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兼南岭村第一生产队队长。“当时全村集体固定资产不足7000元,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除了大量的柿子成熟后能卖点钱,其余就是靠种点水稻。”
从1979年开始,宝安县开始“外引”和“内联”,单是第一年引进“三来一补”的企业就有上百家。1980年,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借着改革开放政策优惠的东风,南岭村第一生产队也很快引进了深圳最早的一批内联企业——南和电子厂和华南电子厂。
到了1984年末,当时仅有134户家庭的南岭村,已办起了13个来料加工厂。南岭村的人口从之前仅有的不足600人,上升到4000人,当时农业的收入加上来料加工的收入,人均收入达3500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改革开放第一村”。
1992年深圳迎来新一轮改革高潮,南岭村投资1个亿建起了第二个工业区。到1993年底,全村固定资产达6亿元,人均收入达2.9万元。
1997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和龙岗区委、区政府分别作出《向南岭村学习的决定》。至此,南岭村迈出改善经济结构、加速全面发展的新步伐,投资8000多万元兴建了第三个工业园,并且引进国内外10多家高新企业前来落户,同时配套办起了包括商业和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
2000年,拥有华南理工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的南岭村村民张育彪接任村党总支书记,成为南岭村新“带头人”。
2000年到2001年,南岭村再投8000万元,建了第四个工业园,引进资金超过1.5亿港元,村里的第三产业借力又上了一层楼。
2004年9月,顺应深圳城市化进程,“南岭村”正式改为“南岭村社区居民委员会”。此后10余年间,南岭村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势头。截至2018年,南岭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约35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约15万元。
从“种厂房”迈向“种高科技”
虽然自2010年以来,南岭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每年稳步增长约5%,但张育彪认为,珠三角“有钱、有地、有厂房”的基层社区很多,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深圳的土地资源已越来越稀缺,以厂房和商铺出租为主的“房东经济”和“包租公”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当“三来一补”盛景不再,“有钱、有地、有厂房”的南岭村也把目光瞄准了创投,并且腾出空间来发展高科技企业。
各种细节都显示了南岭村的转型决心:2015年6月,在表决收购风投企业的村民大会上,张育彪向大家作了慷慨激昂的转型思想动员,甚至立下“军令状”,最后村民签字同意出资投资甚至收购风投企业。
2016年1月份,南岭村斥资收购了当地一家老牌创投企业——深圳国成科技投资公司,这家公司是深圳最早的一批国有创投机构,自此南岭村全面进军股权投资。
2017年11月,南岭村成立了全国首只村集体创业投资母基金,标志着南岭村将为深圳集体经济转型探出一条新路。
2018年11月,南岭基金与慧业资本联合在深圳南岭村宣布,由全国文明社区南岭村与全国光缆产业龙头亨通集团共同发起的深圳南岭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组建成立。
同日,南岭村还举行了“南岭创投大厦”揭牌仪式,在南岭1983创意小镇组建了“南岭创新创业孵化器”,专门引进、投资、孵化高科技创业企业。
“南岭村要从过去种田、种房,转变为种高科技企业,打造成龙岗区创新创业的一个高地,成为科技企业发展的乐土。”张育彪说,南岭村的梦想,是要孵化培育一批优质高科技企业。
奋斗者说
杨飞飞:“深圳创新速度促使我不断突破”
在位于深圳龙华的富士康科技集团,“85后”杨飞飞是这家全球最大电子产业科技制造服务企业的名人。入职16年来,他从一名农民学徒工起步,靠着强烈的创新意识,一路从技术能手成为全省、全国劳模,再当选为深圳史上第二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的故事,引得总裁郭台铭多次公开为其点赞,甚至专门抽空听他的讲座。
杨飞飞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身处改革开放最前沿城市,深圳的创新速度始终让他充满竞争意识,促使他不断实现自我突破。
杨飞飞出生于江苏南通石港镇,从小喜欢捣鼓各种机器、零件,初中毕业后就进入南通机械加工学校学习模具钳工。2003年,他成为富士康到该校招录的5名学生之一,被分配到龙华园区精密机械事业群上班。
“一个月30天,我只休两天,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工作上。”因为热爱,杨飞飞最多时一天同时操作4台设备,在单位创造的单月产出最高纪录至今无人能打破,迅速成为部门技术能手。2007年下半年,年仅22岁的杨飞飞被提拔为加工课代理课长。
由于加工课80%都是新人,面对较复杂的零件不知如何加工,异常率非常高,导致客户投诉。于是,杨飞飞白天对每台机、每个人,甚至每个零件的加工方法都进行技术指导,晚上跟部属召开检讨会,分析工作中的缺失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两个月后,加工课的异常率就从80%降到20%以下。
“头脑灵活,喜欢钻研技术,技术过硬,且积极主动攻克难题。无论是程序设计,还是治具改善,都有独到见解。”杨飞飞的一位部门领导说,2010年后,杨飞飞曾三次在集团机械加工技委会技术发表大会上,与万人竞赛,并夺得第一。
由于技术过硬、创新意识强,杨飞飞陆续获得公司“绩优员工”“优秀技能之星”“鸿状元”“优秀主管奖”等称号,相继获评全省、全国的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模,2018年则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不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两院报告,‘改革’‘创新’都是关键词,我感到了国家对于创新驱动的重视。”杨飞飞觉得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进程,不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都有更高要求,只有走创新发展的路子,才能在未来工作中有立足之地。
如今,富士康龙华园区正规划转型为集精密机构件、模具、软件、设计等技术和应用为一体的研发园区。杨飞飞不仅负责管理生产单位,还兼职参与模具自动化项目、大数据平台建设和智能制造专案等。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广东制造业正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加速转型,对技术的全面性和多样性要求越来越高,产业工人要在创新发展浪潮中找到自身转型路径,做好一名新时代的‘智造工人’。”杨飞飞说。
1979年7月
中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在蛇口破土开建
1980年8月26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
1993年
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居全国第一
2011年3月
国家正式将深圳前海开发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
2012年6月
国务院批准前海实行22条先行先试政策
2019年8月18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出台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张光岩 陶清清 张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