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笑果”快闪展览上的T恤。图源:王冈/视觉中国
看《脱口秀大会5》了吗?
看到周迅和那英的表现了吗?
一个迷茫,一个亢奋。观众都比她们更像领笑员,全程领着她们找笑点。
就像我和我哥跟我外婆一起看京剧,全场的老头老太在那几小时里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容光焕发;而我们俩呢,一个想着什么时候能回家吃晚饭,一个从头到尾跟打了鸡血似的左摇右摆,但你问他看点在哪,他又顾左右而言他:“嗯……这个……怎么不算呢?”
她俩,一个演技好,一个唱功好。本来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是大牛,但是一到脱口秀大会,就像被捞上了岸的鱼,脸上写满了:“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
周迅犹如仙女下凡,滤镜碎一地,有一种从二次元进入现实的感觉。电影里的周迅、现实中的周迅和脱口秀大会上的周迅,就像一部番的漫画版、动画版和真人版,逐渐令粉丝破防。她的反射弧很长,脸上总是挂着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等到不得不说两句的时候,又开始演绎嗯嗯啊啊的废话文学。仿佛说了什么,又仿佛什么都没有说。这样的语言表达能力,很难不让人想起她在戛纳电影节上的经典语录:“好多人呐!”
那英倒是尽力在捧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听童漠男说自己在环球影城带侄子排队的段子,她就很有感触。但感触完了之后是经典的长辈式点评,接不住梗也抛不出梗,而是直接原地升价值,感慨一通“可怜天下父母心”,让人怀疑她是不是走错了片场。
虽然脱口秀也不是什么曲高和寡的艺术,但她俩在娱乐圈待久了,跟日常的柴米油盐真的已经脱节了。上学、打工、落户、买房……这些差不多是普通人的必经之路了,都能让她们面面相觑。其实这很正常:一件事情,如果你没有经历过,也并不感兴趣,而且圈子里也少有经历过它的人,你真的很难对它有什么了解。就像跟一个非留学生讲留学生的梗,他们也多半会云里雾里。这是传播学里最令人最无力的情况之一——对空言说。
最让人难受的,还得是外卖小哥那一场。外卖员南瓜自嘲地说,自己成了“单王”,但是没有收到平台的任何奖励。那英的点评是什么呢?“你明年来的时候,要拿个最佳外卖小哥(的称号),来这儿再继续脱口秀。”周迅也补了一句:“我觉得你要坚持一边送单一边说脱口秀。”她们没搞懂这个笑点背后的辛酸,也意识不到这是一个沉重的社会议题。
这样对选手真的公平吗?练习了那么久,最后定夺你去留的,是两个完全无法与你共情的人。你即便成功晋级,也可能只是运气使然——刚好说到了那英听得懂的点,或者没有被周迅“忘记拍灯”。这根本不像在比赛,像在胡闹。
领笑员的互动也是节目效果的一部分,就像弹幕之于B站视频一样。如果节目是一张完整的拼图,它们就是这张拼图的最后一块碎片。现在这块碎片牛头不对马嘴,怎么也拼不进去,给节目效果留下了难以弥补的遗憾。这个遗憾简直让人如鲠在喉,每次笑声都到嘴边了,画面一切切到台上,大家就尬住了。
艺术来源于生活,脱口秀讲的是烟火气里的生活,不懂生活的人哪里懂得凡人的快乐?不过,反正明星有流量,被骂也无所谓,反而能提升热度。节目组,你们的算盘打得真响啊!请来两尊大佛在台上坐着,话题度有了,可看度没了。空有流量没有内容的脱口秀大会,还有什么价值吗?
浅换位思考了一下,建议送李诞去参加《浪姐4》,十分期待他的精彩表现。(王沛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