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容我说两句 | 别人家的学校,悄悄给学生打钱

2022-04-19 20:34 来源:南方网 王沛容

2018年,广西桂林,一位考上了清华的贫困生,在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下田做农活。图源:视觉中国

容我说两句-第30期

  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河南科技大学进行了一番大数据分析,根据校园卡的消费情况算出了三千多个需要帮助的同学。不需要他们申请,学校就会往他们的饭卡里悄悄打一笔钱。

  这个办法还真不错。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帮扶,主要靠的还是申请制。但问题就在于,很多人会浑水摸鱼,搞一些假材料来申请。我上学的时候,就知道几个这样的人——有个男生,疫情之前每年都满世界跑,平时顿顿吃香的喝辣的也就算了,iPhoneX出了不到一个月他就换上了,还发朋友圈炫耀;有个女生,一星期能换七套衣服,一到假期,要么跑去外地看演唱会,要么在网红酒店里美美自拍。他们霸占着真贫困生的名额,还给贫困生这个群体招黑。每个月800块的助学金进了这种人的腰包,实在是让人火冒三丈。

  还有一个现象比较特殊:有些学院的贫困生名额还有剩余,个别老师甚至会怂恿普通学生去申请——严格来说,这也是一种假公济私。就算没有这些蓄意作假的人,怎样才算贫困,单凭外在也不好判断。知乎上就有很多提问,比如说:贫困生能化妆吗?贫困生能穿汉服吗?贫困生能用亲戚送的ipad吗?贫困生能用打工赚到的钱出去旅游吗?都不太好说。

  有些学校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但是又矫枉过正,弄出了一些骚操作。比如让贫困生上台比惨,在众目睽睽之下自揭伤疤,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讲自己去世的母亲、残疾的父亲、得绝症的弟弟、上不起学的妹妹,最后让全体同学投票选出“最惨”的那几个。这样一来,通过性测试就变成了选拔性测试。虽然它的初衷是为了公平公正,如同往救济粮里撒一把沙子;但发展出这样扭曲的一幕,与其说是撒沙子,倒不如说是撒泻药。这样的救济粮是学生放下尊严换来的,即便领到了也会如履薄冰,生怕自己做出什么不符合贫困生形象的行为,影响后续的认定。

  扶贫工作帮扶的不仅是物质,还有精神。在河科大的大数据分析里,学生每月在食堂吃饭的次数和月消费金额是两个重要指标,如果前者超过60次,后者低于500元,就会被判定为生活节俭。这种对恩格尔系数的考察,既隐蔽又准确,不失为一个人性化的方法。充饭卡这个方式,也能保证这些钱用在基本的生活保障上。其实,高校对贫困生的定向帮扶措施还有很多。比如资助他们去国外交换,开拓眼界;比如给他们发放购书券,报销买教材的钱。很多学校还会“以工代赈”,给贫困生提供当学生助理的机会,这样既能让那些不缺钱的人消除“不拿白不拿”的贪便宜心态,也能让贫困生拿钱拿得更踏实。

  大学的生源来自五湖四海,环境也更接近社会,学生们在吃穿用度上都是个性化的。一个寝室里可能既有偏远山区的农村学生,又有父母坐拥好几家上市公司的本地孩子。除了物质之外,很多靠刷题杀出一条血路的“小镇做题家”,面对那些在素质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同学们,难免会感到迷茫。扶贫先扶志,我们应当看到他们在新环境下的无所适从。

  高校里的贫困生不少,他们毕业之后,有的回到家乡,为欠发达地区的建设作贡献;有的留在大城市打拼,希望能迈过那道命运的坎。精准帮扶,多给贫困生一些改变命运的机会,或许他们在面对这个身份时的焦虑也能减轻一些。(王沛容)

编辑:曹晓静   责任编辑:王萍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