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容我说两句 | 家委会,不该变成这个味儿

2022-09-10 22:14 来源:南方网 王沛容

图源:视觉中国

容我说两句-第53期

  今年的中秋节刚好撞上了教师节,按理说是双喜临门。可是每逢佳节,总有人要跳出来作妖,一双不老实的手在别人的钱包边上蠢蠢欲动,不捞出点油水还就誓不罢休。前几天,广西柳州闹出了这样一件事:在某学校的一个家长群里,家委会号召全班56个家长集体凑钱给老师买礼物,平摊下来每个人要出40多块钱。

  遇到这种事情,很多人都会忍气吞声——成年人么,不由自主的事情多了去了。可这班里偏偏有个“叛逆家长”,直接来了一句“我不参加”。这下可把那几个组织送礼的给惹火了,当即要把ta请出群去。谁知道刺头就是刺头,直接到网上把这件事给挂了出来。当天,柳州教育局就发了一封公开信,呼吁家长主动抵制请客送礼的歪风邪气,义正词严拒绝“变相行贿”的违规行为。56个钱包,终于守住了。

  太爽了吧,我愿称这位家长为我的互联网嘴替。钱,是全体家长出的;礼,是家委会的几个人送的。你猜老师会把这个人情归在谁的头上?退一万步说,就算某些人不送礼就浑身发痒、情难自已,也不至于慷他人之慨吧。心里打着借花献佛的算盘,脸上挂着老好人的笑容——对于这种在集体里蹦跶个不停的交际花,孔子他老人家的评价是:乡愿,德之贼也。

  就事论事地说,40块钱并不算太多;但这种莫名其妙的“被自愿”,着实让人恶心了一把。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好端端的,怎么就被家委会给代表了?家委会这种自治组织,应该多做的是减法而不是加法。更何况教育部都明文规定了,老师不能在教师节收受学生和家长赠送的财物;这样明目张胆地在群里筹款,是怕老师被举报得不够快吗?看来,每一个家长群都需要一个口吐芬芳的勇士,把大家敢想不敢做的事给变成现实。

  不过,我着实为这个敢说话的家长捏了把汗。乍一看,这是一篇皆大欢喜的爽文。但喜剧落幕后的烂摊子,恐怕很难收拾。去年,贵阳的一所“顶流”小学里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孩子的妈妈觉得孩子的课业负担太重,跟班主任发生了争吵。随后,家委会竟然拉着37个家长联名请愿,要求学校“驱逐”这个7岁的小女孩。真是好大的威风啊!

  家委会的威力,一方面来自学校的撑腰,另一方面来源于它在集体里营造出的氛围感。送礼事件里,有个家长就说了这么一句话:“不要纠结了,大多数人都随大流,如果不随大流,请自己退群吧。”《三十而已》里也有个类似的情节,女主角顾佳勇敢地站出来帮儿子班上受歧视的孩子说话,家委会的头头却意味深长地对她说:“在你自己出风头之前,要先想一想,你的孩子怎么在集体里生存下去。”校园送礼文化的背后,少不了大家因为不敢“搞特殊”而被迫忍气吞声的心态。

  有时候,你是个正常人,但在一个所有人都不正常或者不敢装作不正常的环境里,你就变成了那个不正常的人。结果就是:“奉之弥繁,索之愈急。今日交三十,明日交五十,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家委又至矣。”要把家委会拉回正轨,不能光靠那么一两个耿直的家长。在群体压力之下,带头的人是什么样的,整个集体往往就会是什么样的。对于这种集资送礼的怪现象,一定要擒贼先擒王,让始作俑者下不了台阶。

  话说回来,某些家委会的问题,可不光是集资送礼那么简单。孩子们在班级中的位置,往往是家长们在家委会里的角色的映射。但这样就比较残酷了——在家委会里掌握话语权的,一般都是有权有势的家长和尖子生的家长。他们在家委会里的得势,进一步增添了孩子在班级里的权力。学校彻底变成“小社会”之后,孩子们也因此变得早熟。这种散发着异味的家委会,不要也罢。(王沛容)

编辑:曹晓静   责任编辑:由之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