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悠悠东深水 浓浓粤港情——对港供水工程的前世今生

2019-08-23 08:24 来源:南方plus

  最近,关于香港供水引起了热议。

  水,是生命之源。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水的哺育和滋养。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北周·庾信《徵调曲》

  悠悠流淌的东深水,蕴含了浓浓的粤港情。

  来了解一下,承载着浓浓的粤港之情的东深供水工程

 

  54年前的1965年,

  东深供水工程建成并正式对香港供水,

  彻底终结香港严重缺水的惨痛历史。

  回顾54年的风雨历程,

  工程曾面临多次严峻挑战与考验,

  经过多次扩建与改造,

  对港供水已累计超过252亿立方米,

  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历史性贡献。

  01

  香港告急  紫荆凋零

  香港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月光光,照香港,山塘无水地无粮,阿姐担水,阿妈上佛堂,唔知几时没水荒”。这是50多年前香港缺水的真实写照。

  香港三面环海,共有岛屿230个,总面积103.4平方公里,年降雨量2224.7毫米;但由于河流和地下水稀少,饮用水主要以山涧水和雨水为主,而降雨时空分布又极为不均,80%的降雨量集中在夏季,并缺少储水设施,从而导致这个弹丸之地淡水奇缺,每遇大旱,水荒必至。

  始于1962年底的特大水荒,深深刺痛了老一辈香港人的记忆,香港出现自1884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严重干旱,并一直持续至1963年。灾情严重,广东省政府很快允许了港英当局提出的赴珠江口取淡水的请求,港英当局用“远水解近渴”、只好从严控制(香港称“制水”)供水,每4天供水1次,每次只供4个小时。全港350万居民顿时苦不堪言,度日如年,20多万人逃离家园。

  据记载,1963年6月到1964年3月期间,香港派船来珠江运水的油轮共约1100艘次,为香港运送淡水30多亿加伦。

  香港遭遇了开埠以来最严重的生存危机。

  由于缺水,香港织造业及漂染业减产三至五成,农业损失1000万港元,13个行业停工减产损失达6000万港元,饮食业大受打击,数十万工人生活受到威胁。

  1963年6月28日,第一宗霍乱在香港被发现,到年底,全港共发现霍乱115起,每天都有许多剧烈呕吐者被送至医院,严重者脱水病危;除霍乱外,其他肠道传染病如痢疾、肠热及伤寒疫症也有爆发的趋势,三伏天口罩脱销,熟人见面也是匆匆而过不敢多谈,而祸源主要是缺水导致的恶劣卫生环境。

  特大水荒让港英当局用尽所有办法都不奏效,甚至连迷信方式都派上用场。宗教团体做法事祈雨,失败!用飞机播撒催雨剂人工降雨,失败!开挖的水井挖出的却是泥浆。

  因为缺水,香港一度沦为臭港、死港、几乎陷入绝境!

  02

  骨肉之情  倾力相助

  对香港缺水问题,祖国母亲一向十分关注,并一直采取措施帮助解决。

  1960年4月15日,港英政府派代表到深圳与广东省政府洽商供水给香港的问题。会谈初步达成了深圳水库供水香港的协议!据《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记载,1960年11月,广东与港英当局签订协议,每年由深圳水库向香港供水2270万立方米。

  内地淡水的输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香港缺水困境,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63年的旱灾将香港缺水的窘境暴露无遗。要彻底解决香港缺水的难题,由广东东江引水到深圳水库,建设东深供水工程是唯一的选择。

  从广东引水到香港事宜被提上议事日程。

  广东省水利电力厅为此做了大量前期工作,拟定了3个从东江引水到深圳水库的方案,通过多方比对,最后确定将东江水沿石马河分级提水倒流至深圳水库的方案为最佳方案。

  该方案从东莞桥头镇东江边取水,通过6个拦河坝、8个抽水站以及83公里的输水河(石马河)、渠和管道,把东江水提升46米后,汇入深圳水库。

  1963年12月8日,周恩来总理出访非洲路过广州。专门听取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引东江水到香港的工作汇报。广东省水电厅厅长刘兆伦向总理汇报了3个引水方案,并重点分析石马河分级提水方案的优势与困难。

  周总理听完汇报后,当即拍板决定采用石马河分级提水方案,由中央人民政府从援外经费中拨出3800万元人民币兴建,并要求国家计委等相关部门大力配合和支持工程建设。

  03

  万人奋战  一年建成

  1964年2月20日,工程破土动工。

  根据计划安排,工程施工期只有1年,且工作面基本都在都在石马河河床进行,而此时正值春季,施工期跨越整个汛期,期间经历5次台风暴雨洪水的袭击,特别是10月中旬的23号台风,持续时间长,导致石马河出现50年一遇洪水,旗岭、马滩工地围堰先后3次被洪水冲跨,给整个工程施工带来极大困难。

  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工程建设指挥部调集2万多工程建设者,日夜奋战在工地上。全国各有关部门和工程所在地干部群众都给予大力支持。为工程加工制造机电设备的上海、西安、哈尔滨等14个省市的60多家工厂、广东几十家工厂以及铁路、公路、水运及民航等部门通力合作,优先为工程设备进行加工和运输安装。

  为了支援工程建设,广东水电学院(广东工学院的前身,简称“广工”)土木工程系大四班的80多名学生,也加入建设大军。

  “那时我们3~4个人分成一组,安排在石马河沿线的各个工段,施工、测量什么都干,吃住都在工地上”,曾参与工程建设的广工学生谢念生深情回忆说。

  经过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建设者的共同努力,工程于1965年2月建成,投入资金3584万元,比原计划节约200多万元,年供水能力6820万立方米。

  在东莞塘厦举行的工程落成大会上,港九工会联合会及香港中华总商会向大会赠送“饮水思源,心怀祖国”和“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远泽,万群倾心”两面锦旗,表达了香港同胞对祖国母亲和人民的无限感激之情。

  04

  河水倒流  水润香江

  百里清渠,长吟慈母摇篮曲;千秋工程,永谱香江昌盛歌。

  1965年3月1日,满载祖国人民深情厚谊的东江水,沿着新建成的东深供水工程,在石马河一路倒流,一路提升,一路欢歌,流进深圳水库、流进香江、流进香港同胞的心田。

  香港,从此终结缺水历史;香江,从此改写历史;紫荆,从此璀璨艳丽;同胞,从此改变命运。

  东江水的到来,极大促进香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建设一日千里。

  经济的飞速发展,使香港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成为国际商业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航运中心,被誉为世界“购物天堂”。

  随着香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扩张,东深供水工程当初的设计供水量,已难于满足需要。

  为满足香港、深圳和东莞等地用水需求,东深供水工程曾先后进行了三次扩建和一次改造。

  第一期扩建:1974年3月至1978年9月,工程投资1483万元,年供水量达2.88亿立方米,其中对港年供水量增至1.68亿立方米。

  第二期扩建:1981年10月至1987年10月,工程共投入2.7亿元,年供水量达8.63亿立方米,其中对港年供水量增至6.2亿立方米。

  第三期扩建: 1990年9月动工,1994年1月通水。工程总投资16.5亿元,年供水量达17.43亿立方米。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东莞、深圳等东深供水工程沿线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快速增长,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流入东深供水河道,严重影响东深供水水质,工程面临严峻挑战。

  为彻底解决问题,同时适当增加供水水量,广东省政府决定对东深供水工程进行全面改造。将供水系统由原来的天然河道和人工渠道输水变为封闭的专用管道输水,实现清污分流。

  改造工程总投资49亿元,年设计供水量24.23亿立方米。

  2000年8月28日开工兴建,2003年6月28日完工通水。

  1974年至2003年,东深供水工程经过三次扩建和一次改造,共投资76亿元,不仅使供水能力达到24.23亿立方米,而且实现了清污分流,确保供水水质免受污染并优于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

  工程建成通水54年来,实现量足、质优不间断供水超252亿立方米。

  05

  凝聚合力  守护清流

  为确保对香港供水安全,广东不遗余力,除投巨资对工程进行扩建、改造外,还在东江水资源管理、配置、调度和保护等非工程措施方面下足功夫。东江沿线各级党委政府和群众积极行动,合力护水,作出了巨大牺牲。

  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东江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膨胀,东江水资源承载力已接近极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35%的“安全红线”,已不堪重负。

  为缓解东江流域水资源紧张局面和管好东江水资源,确保供水安全,2008年,广东省政府出台《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下称“《方案》”),由广东省水利厅负责组建东江流域管理局,负责实施《方案》,对东江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配置、调度和保护。

  除成立东江局外,广东还成立多个机构,目标高度一致——确保对港供水安全。

  1995年,成立东深水质保护领导小组,小组每年牵头组织召开东江水质保护工作会议。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广东省环保厅环境监察局东江分局,负责查处东深供水工程沿线和东江流域污染环境违法行为;组建深圳市东深水源保护办公室,负责本市辖区内东深供水工程水源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成立深圳市公安局东深分局,负责东深供水工程安全保卫及协助水质保护;组建工程管理单位——粤港供水有限公司等,各单位精益求精,科学管理,共同奏出香江昌盛歌。

  据了解,1991年至今,广东省人大、省政府先后出台了13个法规及文件以保护东深供水水质。一个省为一条河、一个工程专门颁布如此多的法规,在全国实属罕见。

  为了保护东江水,东江流域内各级党委政府和群众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各种措施合力护水,作出巨大努力,付出巨大代价。

  河源市婉拒了超500多个总投资600多亿元的可能影响水质的工业项目落户,并已经累计投入超50亿元用于水资源保护。

  近年来,惠州市多管齐下加强东江水质保护的工作。包括新建污水处理厂、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加强东江水生态系统保护、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开展河涌整治等。早在2015年,就已兴建了74座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截污管网近1500公里,日处理能力达148.55万吨;建成2座生活污泥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达1080吨。

  东莞市为最大程度减少石马河流域污染对东江水质的影响,近年投资约7.4亿元在石马河流域建设12家污水处理厂;投入4.81亿元改扩建流域内桥头、谢岗等5家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淡水河、石马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2019年实现流域内181公里主干管网全面贯通通水,全面建成流域规划的1195公里截污次支管网。

  为保证安全优质供水,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成立了水质保护专业机构,专门负责水质保护工作;加强值班巡查,对东江取水口每半小时进行一次观测,东江取水口上游约30公里范围每日巡查一次,深圳水库一级保护区范围每日巡查一次,随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严格科学的管理创造奇迹!54年来,对香港、深圳和东莞的供水从未中断,同时,依托沿线各地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支持,东江的水质一直稳定保持在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

  在纪念《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座谈会上,广东省委常委叶贞琴要求,进入新时代,东江流域管理改革创新要有新作为。东江担负着政治水、经济水和生命水使命,下一步要在进一步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上有新作为;在进一步发挥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支撑作用,服务“一国两制”上有新作为;在进一步提升东江流域管理水平工作,实施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管理改革创新上有新作为,实现东江流域治理管理和深化改革创新迈上新台阶,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水安全保障,为我省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干出新气象,实现新作为。

  54年风雨兼程,东深供水工程成就了美丽的“东方之珠”,经历了许多变与不变。它变得更大、更美、更可靠;而不变的是,祖国母亲对香港同胞的关爱之情、以及日夜流淌的东江水。

  【来源】 南方+客户端 广东水利

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