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孙文静
近日,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上接到群众反映,称桑坡村村委会下发通知,要向制鞋厂收取3万元至8万元不等的“管理费”。督查组查证后,要求村委会退还总共8家制鞋厂的48万元,并责令当地政府严肃查处此类乱收费问题。
村委会本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缘何向企业收起了“管理费”?通知这样解释:为规范经营秩序,促进桑坡鞋业市场有序发展,推动电商小镇建设扎实进行......村委会这是在履行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经济职能?如此明目张胆的越权行为不正是证明了收费之“乱”吗?
面对督查组,村委会坚持认为这样做是“落实上级生态环境部门要求,规范当地固体废物处置行为”。既然是为乡村的良好生态环境着想,而建设美丽乡村又事关村民的切身利益,那为什么不在村民会议上讨论“如何对企业收费”这一问题呢?缺少相关合法程序的支撑,收取“管理费”的正当性显然不足。
本应做好服务工作的村委会,不能成了给群众制造难题的源头。村委会“薅羊毛”不仅伤害了厂商,更不利于打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如此短视的做法恐怕会令众多投资者忌惮。资源禀赋是一个地方吸引投资的“硬实力”,而有利的营商政策则是企业家们所看重的“软实力”。不明不白的收费既增加了现行企业的生产成本,也提高了其他企业进入的成本预期,可谓得不偿失。
此外,在通知中,村委会要求鞋厂“认清形势,提高认识……积极缴费”。有必要追问村委会,需要认清什么形势?又该提高什么认识?用这种口吻对群众说话,服务群众的观念被村委会放在了什么位置?需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的,应该是村委会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