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坚定文化自信 塑造湾区人文精神

2019-03-07 08:38 来源:南方报业全媒体 周豫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粤剧的传承和保护。图为粤剧艺术博物馆少儿粤剧传承基地的小学员在表演。 肖雄 苏可儿 摄

  关键词 人文湾区

  规划纲要

  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联合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保护、宣传、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居民文化素养与社会文明程度,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习近平总书记3月4日下午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在广东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高度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强劲动力,2000多年同根同源、血脉相通的岭南文化,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突出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塑造湾区人文精神”“打造湾区精神人文家园”,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必须兴人文、强文化,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往中心,打造文化繁荣发展的共同家园。

  粤港澳三地文化艺术界对“共建人文湾区”充满了期待。大家普遍认为,应从兴人文、强文化入手,充分挖掘、融合及利用岭南传统文化优势,筑平台、兴产业、促交融,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共同精神人文家园的同时,合力推动三地优秀文化“走出去”,提升大湾区文化实力,用文化为粤港澳大湾区赋能。

  塑造湾区人文精神▶▷

  弘扬以粤剧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

  优美写意的舞水袖、婉转或高亢的唱腔……每逢周五,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的粤剧艺术博物馆都人头涌动,粤港澳三地的民间粤剧粤曲演唱高手在这里“打擂”。

  粤剧是岭南文化的瑰宝,也是连接粤港澳三地天然的文化纽带。“粤剧日”是粤港澳三地粤剧人一年一度最为重要的节日。自2003年起,由原广东省文化厅牵头,联合澳门文化局、香港康文署共同设立“粤剧日”。“粤剧日”的设立对粤剧的保护、传承和推广以及三地交流平台的搭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推动粤剧在三地的交流不仅有专业人士做,当下有越来越多民间力量正成为大湾区文化融合的建设者和推动者。”擂台赛的策划者之一伍燕说。

  不久前,倪惠英、丁凡、黎骏声、梁玉嵘、何萍、红线女大弟子郭凤女、香港八和会馆理事梁兆明、澳门(中国)戏剧曲艺家联谊会会长仇坤仪等10位粤港澳粤剧粤曲界名家和三地私伙局代表齐聚广州中山纪念堂,参与电视粤曲作品《盛世梨园百花艳》MV拍摄,为的就是展示三地粤剧粤曲民间交流和发展。

  长期定居澳门的粤剧名家曾慧这次也来到了广州担任领唱和评委。“澳门特区政府鼓励业余粤剧团体的发展,企业也非常愿意赞助,民间力量大;广东省政府在青少年粤剧普及上的投入力度很大,经常请专业文艺团体去学校演出,专业力量强、政府投入大。”在曾慧看来,广东、澳门除了在民间交流和粤剧普及教育方面可相互借鉴学习外,专业艺术领域的合作也有望更加深入。

  2019年,粤港澳三地迎来联合推动粤剧成功申遗十周年,一系列围绕粤剧开展的交流平台正在打造。去年10月,中山香山粤剧研究院正式成立。“接下来,研究院将利用现有的‘香山大戏台’和‘粤剧声像博物馆’,打造一个常态化的三地创作演出和人才培训平台。”香山粤剧研究院院长邓志驹说。今年,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经过多年的筹备和建设也正式启动,2019“粤港澳粤剧群星会”相关工作也正在筹备中,首场演出将在澳门举行。

  “三地应联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通过实施粤港澳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为代表的岭南文化,不断提升粤港澳的文化凝聚力和认同感。”广东省社科院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志鹏说。

  随着粤港澳三地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常态化,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也加入到了传播岭南文化的队伍中来。“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自2009年启动,至今已经举办了10届,包括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主题都曾被列入活动中。10年间,粤港澳三地超过1000名青年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共同领略了岭南文化精髓,见证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联合创作优质内容▶▷

  推动大湾区文化交流向深向实发展

  2018年12月,由粤港澳三地演艺精英联合制作的大型粤语舞台剧《孔子·回首63》先后在澳门、佛山上演,广受好评。三地联合制作使该剧将粤港澳青年戏剧交流合作计划推向新阶段,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与合作写下了精彩的一笔。

  “这个计划覆盖了戏剧创作、制作、演出以及人才培训等重要环节。”香港中英剧团艺术总监古天农说。近年来,三地演艺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彰显区域特色,在剧目制作、生产、演出等方面深入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粤港澳青年戏剧交流计划”作为三地演艺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机制,更是为三地戏剧工作者提供了经验分享和实践合作的平台,重点培养了一批青年戏剧人才。

  建设人文湾区,搭建粤港澳三地文化交融平台是重要一环。

  粤港澳大湾区内包括文学、音乐、动漫、影视等在内的各行业、各文化单位乃至民间交流,以各种方式在各个空间紧密进行着。据统计,2016年到2018年,粤港双向文化交流812批14163人次,粤澳双向文化交流229批5117人次。自2017年12月起,广州也陆续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音乐艺术联盟”“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工作坊”“粤港澳大湾区动漫联委会”等。

  深圳与香港的合作也非常密切。2018年5月,深圳文博会举行首届“内地与港澳文化产业合作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论坛”,同年10月,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研究联盟也在深圳成立,旨在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与文化创新领域的积极互动。

  粤港澳三地山水相近,人文相亲。近年来,三地通过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等机制深化文化交流与合作,不仅增强了三地群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提升了其对共建美好家园的信心。2018年6月,粤港澳文化合作第十八次会议在佛山召开。其间,三地就携手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加强品牌建设等达成了共识。

  “要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就需要加强粤港澳文艺精品、文创产品的开放供给,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汪一洋说。2019年,该厅将通过加强大湾区艺术院团、演艺学校和文博机构交流,支持三地博物馆合作策展和建立大湾区演艺联盟,鼓励联合创作优质文化内容,推动优秀文艺作品、文博藏品巡演巡展,并为艺术院团在大湾区跨境演出提供便利。

  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除了渠道在日益开拓,形式也在日益丰富。今年,广东将重点拓展网络及无线移动终端文化服务功能,优化粤港澳文化资讯网、粤港澳文化地图APP建设和运营,依托粤港澳文化资讯网完善三地跨境购票平台等网络服务,进一步完善以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以及演艺场馆为主要网点的跨地域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合力借文化“出海”▶▷

  提升大湾区对外文化交流水平

  2018年,深圳文博会首次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合作论坛”。与会专家认为,大湾区内的城市可尝试将文化“走出去”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借文化“出海”。

  当下,广州、深圳、佛山等地正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文化新机遇,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国际化产业集群。佛山作为全国闻名的武术之乡,自“中国南方影视中心”落户该市后,目前已有来自内地及港澳共几十家优秀影视企业签约进驻影视中心。

  在完善文化设施的同时,深圳也在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国际摄影大展、深圳(国际)科技影视周等活动充分展示了深圳的国际化城市形象。

  向打造湾区文化综合体的方向迈进,广州找准了演艺这个发力点。广州大剧院跻身“世界十大剧院”之列,总投资逾4亿元的广州粤剧院建设项目已动工,此外,文化演艺小镇、剧院一条街等项目的落地也有望使其成为辐射大湾区的演艺文化中心。

  文化创意作为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不断推动着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的崛起和发展。除了文化创意,旅游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今年,粤港澳三地将加强协调联动,以香港文物径、澳门世界遗产旧城区和广东南粤古驿道形成“古道游”的新旅游产品,构建形成“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将三地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串联沟通,努力构建极富特色和历史底蕴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系统,共同展示三地的包容性和岭南文化特质,对推进包括岭南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对外交流有重要意义。”汪一洋说。

  2019年,三地还将共同开展首期对港澳导游的历史文化知识交流,共赴德国、美国等重点客源地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活动。此外,举办2019广东旅游文化节和“请到广东过大年”等重点节庆活动,深化与国内重要客源地的文化和旅游合作交流。

  通过共同打磨文化交流品牌,粤港澳三地将进一步完善广东文化和旅游的形象体系,提升大湾区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合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


  代表委员好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安然:

  建立交流平台 增强文化认同

  “粤港澳大湾区人包括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珠三角九市生活、工作、学习的人,除了常住居民,还包括华人华侨和外籍人士。”全国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安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则衔接同等重要,为此她建议相关部门要关注大湾区文化认同问题。

  在安然看来,应该让所有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人都有“属地认同”和“情感认同”,唤起并加深大湾区人自觉自愿参与大湾区建设的情怀和归属感,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让大湾区人都能有大湾区“社会文化认同”。安然表示,每座大湾区城市的政府和相关部门应为外来人提供交流平台,让大家了解当地民情民生并接受喜欢当地的民风民情。“越深入了解,就越能从情感认同上升到社会认同。”安然说。

  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朱鼎健:

  对标国际一流 建设人文湾区

  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朱鼎健长期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去年,他提交的6份提案中就有4份与大湾区相关,其中,“以多种方式加深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交流”“多措并举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自由流动”等提案中的建议在规划纲要中得到了体现。

  今年全国两会,朱鼎健继续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鼓与呼。他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对标纽约、旧金山、东京三个国际一流湾区,不仅要在经济上对标,还要在整体综合实力尤其是人文实力上对标。“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经济总量、人口红利和政策优势,作为港区的全国政协委员,我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国际国内资源,将更多国际优质品牌和服务带入内地,助力共建粤港澳人文湾区、休闲湾区。”朱鼎健说。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

  借助赛事活动 发掘文化精品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关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事业发展。他建议,粤港澳三地可通过合作举办各类文化展览,宣传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并设立“金湾奖”,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

  许鸿飞认为,以文化提升城市影响力的首要前提是要有优秀的作品,作品必须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又彰显新时代精神,这样方能让城市焕发出新的魅力。在创作中,他习惯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提炼,挖掘老百姓的生活细节融入到作品中。

  今年许鸿飞的提案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这个范畴展开。他建议,设立粤港澳大湾区艺术季,通过系列活动组建全民参与的文化赛事,通过主题引导创作生产,从民间发掘更多文化精品、文化创意、文艺人才。


  一线样本

  借鉴舞剧《醒·狮》 让岭南文化活起来

  “一部《醒·狮》,岭南文化、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侠义豪情都有了,看得我热泪盈眶、热血沸腾!”2月22日晚,在获得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舞剧奖后,民族舞剧《醒·狮》首次回到广州公演,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反响。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舞剧《醒·狮》恰恰以广东醒狮为主题,首次将岭南舞蹈艺术与舞狮、武术相结合,创立了别具一格的舞蹈语汇。自去年9月底首演以来,短短半年,已收到省内外众多演出邀约,成为近年来广州文艺市场上的“爆款”。

  “舞狮、南拳等岭南民间自带的阳刚与岭南舞蹈本身的柔美气质融合起来,造就了这部文艺精品。”在舞剧《醒·狮》主创人员之一、广州本土作家罗丽看来,该剧将武术里的南拳、粤剧里常用的木鱼歌创造性地融入到了舞狮中,恰恰最能引发三地人民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

  鲜活的岭南文化,赋予了大湾区人强烈的湾区认同感和自豪感。广东醒狮拥有千年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各地都有自己的醒狮队。而在香港,逢年过节或是店铺开业都有醒狮表演的传统,狮队上街采青、巡游,锣鼓声不断。受舞剧《醒·狮》的吸引,有不少港澳同胞专程赶到广州追剧。

  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为契机,《醒·狮》也启动了香港、澳门的展演计划。“目前香港特区政府已发出邀请,《醒·狮》计划于今年9月赴香港演出,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负责人也在与广州歌舞剧院商讨该剧赴澳门演出事宜。”广州歌舞剧院董事长史前进说。

  为了让醒狮这一符号吸引更多年轻观众,《醒·狮》公演以来,围绕舞剧开发的漫画、挂饰、手偶等文创产品同期面市,不仅创新开启了剧目运营推广的新模式,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广州围绕岭南文化推出了一批优秀剧目,如音乐剧《西关小姐》、舞剧《沙湾往事》、话剧《广州站》和《南越王》等,这些舞台艺术作品通过诉说岭南历史故事,展现岭南人文精神,唤起了粤港澳三地人的共鸣。

  “作为千年商都和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对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的弘扬责无旁贷,我们要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让这些岭南文化符号活起来。”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燚透露,借鉴舞剧《醒·狮》的实践经验,广州计划围绕龙舟、粤剧打造广州舞台艺术的另外两部新品,形成广州舞台艺术新三部曲。

  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广州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扩大岭南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当前,广州正计划重点建设珠江10公里精品文化长廊,突出展示岭南文化精品,让粤港澳三地有机会通过人文珠江精品文化长廊“一江读懂千年”。

  “从白鹅潭到海心沙10公里的珠江沿线两岸有很多文化地标,广州正计划重点围绕这些文化地标,打造一条体现岭南文化丰厚底蕴的文旅路线。”朱小燚说。

  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周豫

编辑:陈雨昀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