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技创新要引导各方面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上来。”12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说,在用好财政资金的同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力量多渠道持续增加投入,明显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
李克强提出,对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要完善待遇等政策,不提不合理的硬性时间要求,鼓励他们甘坐冷板凳。着力加强对数学等基础学科发展的支持,夯实创新的基础。同时要抓好应用研究、创新成果市场拓展等,既支撑就业和经济发展,也能促进基础研究上台阶。
此外,还要加快破除不合理的管理规定和制度,使科研团队有更大自主权、省心办事,让科研人员集中精力潜心研究。完善成果评价制度,破解简单靠论文评价人才的问题。引入科研竞争机制,使能干的有机会一显身手,使更多青年人才挑大梁、担重任。打破不合理限制,重大科技项目要注重引入社会力量参与。
科技发展存在“大而不强、基础研究及原始创新薄弱”问题
12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听取推进科技创新有关情况汇报并部署下一步工作。
李克强表示,“十三五”时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加快。
“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国科技发展存在大而不强、基础研究及原始创新薄弱、一些关键技术亟需突破等问题,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更加突出以科技创新突破发展瓶颈、塑造发展新优势。”他直言。
李克强强调,推动科技创新要引导各方面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上来。注重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在用好财政资金的同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力量多渠道持续增加投入,明显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
十年研发总投入增长迅速,基础研究占比徘徊在5%左右
据了解,研发活动一般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试验发展三类。
通过对近1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进行梳理发现,我国研发总投入增长迅速,2010年—2019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投入从7062.6亿元增加到22143.6亿元。与此同时,基础研究经费也在同步增长,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也从324.5亿元增加到1335.6亿元。
不过,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总投入的比重却增长缓慢。自2015年首次突破5%以来,其后连续多年保持小幅度增长,直至去年首次突破6%。
据了解,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总投入的比例是一个重要指标,世界上主要创新型国家这一指标大多在15%—30%左右。在2014年两会期间,时任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院士程津培就曾提出,至少要达到15%—20%,才能有力驱动基础研究创新。他表示,研发总投入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试验发展三者比较合理的比例是1∶1∶3。这一数据是综合研究了世界上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规律得出,中国的发展也不可能脱离这一规律。
南都记者关注到,多年来,学界关于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总投入比重的呼吁持续不断。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2018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首次突破千亿元,是2000年的23.35倍,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但从相对规模看,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重只有5.5%,基础研究经费的结构也有待优化。例如高校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的比重,虽然近20年来已经从五分之一上升到近五分之二,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
由于基础研究具有战略性、公益性、先导性的特点,针对企业不能获得全部收益而不愿进行基础研究投入的市场失灵问题,以及地方政府更多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倾向,张炜呼吁中央财政研发经费进一步向基础研究倾斜。同时,深化科学基金改革,在增加中央财政加大直接投入的同时,争取建立更多的合作基金,构建国家基金委牵头、多元投入、开放合作的科学基金体系。
完善科研人员待遇,不提不合理硬性时间要求
除了加大经费投入比重,李克强还提出,对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要完善待遇等政策,不提不合理的硬性时间要求,鼓励他们甘坐冷板凳,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自由探索、厚积薄发,努力有更多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着力加强对数学等基础学科发展的支持,夯实创新的基础。同时要抓好应用研究、创新成果市场拓展等,既支撑就业和经济发展,也能促进基础研究上台阶。
“推动科技创新要尊重科学规律,更好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李克强表示,要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破除不合理的管理规定和制度,使科研团队有更大自主权、省心办事,让科研人员集中精力潜心研究。完善成果评价制度,破解简单靠论文评价人才的问题。引入科研竞争机制,使能干的有机会一显身手,使更多青年人才挑大梁、担重任。打破不合理限制,重大科技项目要注重引入社会力量参与。
他强调,要客观认清我国科技创新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很多方面不能“平地起高楼”,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勤于和善于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借鉴相关经验,结合自身创新创造,取得更多成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方向,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力争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鼓励扑下身子,力戒浮躁和急功近利,各方面齐心协力,扎实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李克强说。
南都记者吴单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