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区吕田镇莲麻村“两委”干部集体研究解决“仁里集”云平台上村民诉求。通讯员供图
南方网讯 “深秋收获的季节!被秋色染了一片金黄,暖洋洋的色彩,也是一片祥和气氛!”看着土生土长的乡村,逐渐变成了从前想象的模样,晒得黝黑的余伟林,掩饰不住激动,发了一条朋友圈。
生于斯,长于斯。广州从化城郊街城康村党支部书记余伟林满怀对农村的热爱:“农村是个很广阔的天地,作为一名党员,有责任、有义务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近日,广州从化被中央农办等6部委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发挥“头雁”作用,探索农村基层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新路径,“里仁为美、邻里和睦”的乡村社会新图景正在成为现实。
树好一面旗帜▶▷
“头雁”下基层走村不漏户
走访、询问、查看村民信息、处理问题……米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肖丽忙个不停。去年3月才正式被派驻到米埗的她,不到一年时间就已对村里的每个在建项目、每户村民等情况了如指掌。“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与村民同声同气,才能融入其中。”
围绕振兴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振兴。今年5月,从化启动“百名第一书记驻村工程”,从各行各业集中选出优秀党员干部,派驻到该区超过全部行政村半数的100多个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以“头雁”领航雁阵,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与战斗力。
像肖丽这样积极发挥“头雁”作用的年轻党员干部并不在少数。党员干部驻村担当“领头雁”,从化形成了市、区、镇、村加村第一书记的“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为了鼓励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治理,莲麻村党支部书记潘安娜和村里的几个党员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到村里11个自然村走家串巷挨个宣讲。“党员干部带头把工作做好,村民的思想层次提升,是农村发展不可或缺的根基。”她说。
乡村振兴离不开组织振兴,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221条村第一书记驻村覆盖过半,增容扩面,连点成片,让单个作业变为组团作战。
位于城郊街道的东风村,14号线地铁站穿村而过,城中村成为了交通枢纽和广州最北地铁口的门户。在2017年,东风村“一桥两路”项目就已启动征拆,但一直到去年上半年,村里的征拆工作迟迟没有进展。城郊街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重新整顿村“两委”班子,派驻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兼任东风村党支部书记,重新遴选村委会主任,并从区法院调任第一书记驻村,“我们还培养了三名东风村籍年轻后备干部,下派到村工作,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从过去的“拆不下来”到“拆得很好、很公开”,在东风村党支部书记黄焕辉看来,最重要的就是用真心换取村民的信任,这都是日日夜夜走家串户用心用情谈出来的。
“现在村里班子强起来了,做了件大好事。”站在自家门前望向远处的工地,年满70岁的东风村村民黄泽玲爬满皱纹的脸膛上绽满笑意。“过去村里没产业,(村民)大都是外出务工,现在不少人打算回来了。”
“班子配强了,抓农村基层党建就更有力,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得到更大的发挥。”从化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完善一个链条▶▷
探索“六呼六应”工作新模式
生态设计小镇迎来第二届世界生态设计大会,去年,良口镇塘尾、良明等村用了89天把一个废置的农贸市场变成了现代化会议中心。
短短3个月时间内,要建设一个召开千人国际会议的会议中心,还要改造一条近一公里长的生态设计大道,配套改造数万平方米的停车场、景观广场,任务之艰巨、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项目的呼声,如何回应?为了形成共商共治共享机制,在小镇建设过程中,通过党建一体化联动工作机制,将生态设计小镇所涉及的村、签约企业、湾区开放大学联合起来,成立中共良口镇生态设计小镇委员会。
“用好机制,盘活资源,89天诞生一个世界级大会会址。”从化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企业落地和项目建设审批耗时长的问题,群众反映的水环境污染、违法建设、部分农村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群众不断增长的对富裕生活的向往,部分党员干部推进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中梗阻”问题等呼声,通过建立党建一体化机制,作出了一系列相应措施。
今年以来,温泉片区拉开优化提升的序幕,老温泉焕发新活力要推进60项重点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省、市、区的各个单位,以前,因为条块分割,沟通协调成为一道难题。“为此,我们成立了温泉地区优化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并专门成立了温泉片区党委,把辖区内温泉村、温泉社区、广东温泉宾馆等23个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总)支部全部纳入党委管理,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从化区温泉镇有关负责人表示。
广东省干部疗养院副院长谭献慧说,该院是驻当地的老单位,有着60多年的历史,很多设施也面临升级改造。现在有了新的机制,院里反馈的诉求通过片区党委协调,迅速得到规划建设等部门的回应。
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基层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从化聚焦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以红色文化传承地著称的温泉片区23个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为试点,实施党建统领乡村振兴“六呼六应”工作模式,推动实现中央有部署、党委有行动,企业有需求、政府有服务,群众有呼声、党员有回应。
“打通一个链条,带动盘活区域内人、财、物等优势资源,促进党建与产业发展相融互动,激活乡村振兴发展新潜能。”从化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拓宽一座桥梁▶▷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每逢周末,音乐、美术、非遗、戏剧的艺术家们欢聚一堂,让前来度假的游客们徜徉在西和花海中感受美丽乡村的人文风情。
从美丽乡村到文商旅融合,西和村的秘诀是什么?“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西和村强化村级党组织在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对村的各项工作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乡村治理的各个方面。”城郊街万花园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陈敬良说。
“现在办事太方便了,足不出户就可以在手机上了解村里的最新信息和相关政策,还可以在手机上咨询办事流程,不用到村委会或者镇政府。”南平村村民邱大哥打开手机里的“从化·仁里集”客户端感叹道。
“仁里集”是集党务、政务、村务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公共服务、农村电商于一体的云平台。其中,包括“我要知道”“我要说话”“我要办事”等七大功能模块,定期发布党建业务知识和学习工作活动情况,及时更新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话题内容,解决村民通过平台提出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据统计,“仁里集”云平台已经在从化全域铺开,今年共发布信息1949条,服务群众1156人次,有效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精细化。
“小到处理被丢弃的垃圾,大到引进一家企业,都需要村民一起坐下来,议一议。”潘安娜说,企业是否符合本村发展需求,是否能形成产业链互补,是否能跟村里的资源禀赋结合等问题都会在议事大厅里综合村民代表的意见。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以党建为引领全面强化基层治理,为全面振兴发展奠定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良好农村基层治理基础。
“贤内助”文明队活跃在南平村,关爱孤寡老人、单亲母亲、留守儿童,传递巾帼情……这里打造乡亲服务站,开启“724”群防共治新模式。“‘724’指的是七支队伍、两个平台和四个制度,整合了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伍军人、热心村民、妇女儿童等各方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南平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华介绍道。
探索农村基层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新路径,“里仁为美、邻里和睦”的乡村社会新图景正在成为现实。刚从农户家宣讲完人居环境重要性的潘安娜,准备和村民一起清扫卫生。“支部建得强,思想做得通,心气理得顺,行动效果好。”她颇有感触地表示,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通了“任督二脉”。
调研手记
从“头雁”振翅到“群雁”齐飞
农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城乡间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完善乡村治理,实现乡村治理法治、自治、德治三位一体,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党员干部领头,干工作就有号召力和凝聚力,解决问题就事半功倍。“越是难做的工作,越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正因为党员带头,群众才信服我们、支持我们,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就顺利。”在走访中,记者经常听到基层干部群众如是说。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头雁效应”显然不仅是一只“头雁”发挥作用,需要“群雁”积极响应,团结合作。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转移加剧,许多农村出现村庄“空心化”现象。本该成为乡村治理骨干力量的年富力强、思想活跃的青壮年人群流向了城市,导致治理能人“缺位”。
选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提升组织力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一环,在此基础上还要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保障村里事情由村民说了算,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热情,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真正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南方日报记者 柳时强 周甫琦 朱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