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第15届文博会即将开幕,工作人员在会场内进行最后布置。
5月15日,第15届文博会即将开幕,会展中心1号展馆内,展品已经陆续到达。
第15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今日开幕,每年都会有10多万种文化产品、6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文博会平台进行展示与交易,文博会作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缩影,充分展现了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成果。
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是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博览和交易为核心,全力打造中国文化产品与项目交易平台,促进和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它是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的一种见证,也是中华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抓手。15年来,文博会本身的发展,成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缩影。
文博会展示规模从首届的43130平方米增加至第十五届的105000平方米,展商数量从首届的700多家增加至第十五届的2312家,参观、参展、采购的国家和地区从首届的10多个增加到第十五届的103个。
A
回顾
文博会两次更名凸显平台价值
自2004年首届创办以来,文博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展会规模、效益和影响不断提升。文博会首先是深圳的一项文化创新举措,其背景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战略。文博会由深圳提出,然后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从前三届文博会的更名,可以看出文博会逐步成为落实国家战略的过程。
2004年,首届文博会应运而生,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指示,一年之内主办单位升格3次,由最初的深圳市政府唯一主办,到文化部产业司与深圳市政府合办,再到文化部与广东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三方主办,最终调整为由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广东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五方共同主办,升格为国家级文博会,被评为“2004年中国文化十件大事”之一;同年,深圳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政府办会、企业办展、市场运作、打造平台、以展兴业”的办展方针;2005年,组建专业化、市场化的承办主体,成立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进一步提高文博会市场化水平;2006年,文博会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更名为“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
2007年,举办两届后的文博会获得全球展览业协会(U F I)认证,文博会公司成为U FI会员,这一年文博会更名为“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并沿用至今。同年,商务部正式加盟主办文博会,文博会作为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平台的功能进一步强化。
系列标志性事件阐释创新精神
在文博会15年发展历程中,还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如2008年,文博会首次引入创意设计内容,引领“文化+创意”的发展模式;同年,文博会承办单位文博会公司获文化部、商务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授予的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奖;2009年,文博会首次引入设置台湾地区文创展区,全面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同年,中国贸促会正式加盟主办文博会,文博会国内外文化产业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2010年,中宣部牵头成立“文博会协调领导小组”,建立了主办单位指导承办、深圳市直部门协调承办、文博会公司等承办单位具体承办的三级联动办展机制,第六届文博会首次实现“满堂红”,即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政府及机构组团全部参展;同年,文博会推出“1+N”的发展模式,逐渐开始推出冬季工艺美术精品展、艺术深圳等一系列专业类展会,并在全国各地、世界各地举办文化展会和活动;2011年,为推动非遗项目的市场化发展与保护,文博会首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同年,文博会推出第一个“1+ N”系列展会———冬季工艺美术精品展,现已成功举办八届,成为“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第一展”。
2013年,文博会首设文化新业态展区,集中展示16家首批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体现“文化+”的展会特色;同年,文博会推出“艺术深圳”博览会,现已成功举办六届,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当代艺术类展会;2014年,文博会对标国际品牌展会,首次将展览日期分为“专业观众日”和“市民开放日”,展期增加至五天;同年,文博会首次实现广东省21个地市全部参展,并一直延续至今。
始终顺应国家战略的发展
15年来,文博会一直在顺应国家战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对展示内容进行调整。如2015年,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首设一带一路·国际馆,这一年参展国家从首设的15个增加至50个;2016年,首设文化创客馆,着力打造文化创客展示交易平台;2017年,开发了“文博会版权通”平台,为全馆客商提供快速授权、版权查询、版权保护、监测维权等全面的版权服务,打造全新的文博会文化产品授权、保护、交易平台;2018年,文博会海外参会国家数量首次突破100个,同时,文博会第一个落地项目———深圳文博城正式落地深圳宝安新桥;2019年,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五届文博会首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馆,努力将文博会打造成为推动人文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同时,首设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馆,突出融合发展的最新趋势。
B
解析
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深圳报业集团经管委委员、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叶建强是首届至第十五届文博会承办工作的亲身经历和见证者。他介绍,近年来,文博会不断丰富展示交易内容,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特别是《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制定以来,深圳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努力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相匹配的文化强市,为文博会的成长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城市氛围。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为理是文博会规划的参与者,他介绍,在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刚刚兴起,当时全国缺乏一个成果展示的平台,缺乏前沿的文化产业信息交流的平台,中国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怎么样走出去这三个方面的问题都开始呈现出来。所以,深圳提出主办文博会很快就得到了中央的支持。文博会一开始的定位就是要促进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文博会很好地呼应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展示提供一个国家级平台,为文化产业的信息交流形成了一个窗口与场域,搭建了一个让中国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走出去的平台。王为理认为,文博会15年来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成长与壮大的过程,也起到了见证与推动作用,在展示我们国家一些优势产业门类的同时,也引导了优势产业比如印刷业往高端延伸。
文博会15年的变与不变
叶建强介绍,15届文博会有变,也有不变的地方———“变”在于,文博会始终紧扣新时代新要求,抓住文化创新发展新趋势新动向,积极履行文博会的国家使命。15年来,文博会在保持展馆主题、内容连续性的基础上,每年都会根据国家政策方向和市场发展情况,对展示交易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合理调整、设置各专业展馆的主题和内容,集中展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成果,推动文博会由“大而全”向“专而优”转变。例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馆”、“一带一路·国际馆”等主题展馆,把代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最高水平文化资源注入文博会。
而“不变”在于,文博会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自成立之初至今,始终肩负着“促进和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国家使命,始终以博览和交易为核心,坚持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办展方针,走质量型、内涵式办展之路,全力打造中国文化产品与项目交易平台。这是文博会办展、办会始终坚守的不变的初心。
C
价值
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成果“走出去”
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十五年来,文博会始终以国家战略为依托,全面展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体现文博会作为国家级平台在新形势下的使命与担当,进一步彰显文化自信。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认为,文博会15年的变化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变化、改革深化的一个象征,一个展现。显示了中国的文化产业,从比较粗放型的低质化的发展,向比较精细化高质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展现了中国文化产业业态不断丰富的历程,也显示了中国文化市场从国内的小市场向国际的大市场,从部分国家到全球的深刻的变化。通过15年办文博会,中国的文化生产力、传播力、影响力,有了极大的提升,如果说这十几年中国文化软实力有巨大的变化的话,文博会功不可没。
文博会作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缩影,充分展现了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成果。叶建强介绍,以“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为己任的文博会,15年来,已成为集中展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高水平,推动全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平台。每年的文博会充分体现了我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引领带动中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根据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 5 4 6 2亿元,占GD P比重4 .29%,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05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 .5%,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在“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项目走出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文博会也立下汗马功劳。经过15年的成长与发展,参与文博会的国家和地区从首届的10多个增加到第十五届的103个;文博会先后在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日本、埃及、以色列等国家开展文化推广活动;合作代理机构遍布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
文博会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强力助推器。在整合全国文化产业资源,突出高端引领,推动全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推动中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等方面,文博会均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D
影响
创新模式带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
文博会经过15年的发展与沉淀,其成功经验也在往全国发散与渗透。
李凤亮表示,在深圳文博会的影响下,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很多的文博会,如东北、杭州、西安、武汉、敦煌等地方,都会办各种各样的文博会,但是深圳还是办得最好。这里面有几点经验非常重要。一是深圳文博会一直坚持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国家选择深圳办文博会,也是考虑到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区位优势,在经济最活跃的一个地区,用桥头堡的地位,来助推文化产业走向国际。现在看这个作用是达到了。深圳文博会在不断拓展国际市场这一点,一直是坚持不懈的。另一方面文博会逐步地走出了一条,从政府办会,到政府和市场一个模式,通过市场化的运营,推动文博会办会机制日益走向市场化,能够自食其力,能够逐步的做到赢利,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
深圳文博会能够给其他城市的启发,就是不断创新的办会模式,比如“主会场+分会场”模式,是从空间上扩大文博会的辐射面,从时间上,既有每年五月份集中几天的展会,也有全年不落幕的1+N的展会,专业化的展会、互联网上的文博会。这不仅让文博会真正变成了不落幕的文博会,从展示交易的内容来看,也从过去主要以工艺品、文化装备为主,向现在更多偏向与注重创意的内容和文化服务。这个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走向国际内涵变化非常急迫需要突破的瓶颈,文博会实际上是对文化产业的业态的变化发展,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15年来,文博会作为诞生在深圳的、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对通过展会平台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及其服务走出去、对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许多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较为突出的是,“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十贸易”、“文化+旅游”等等各种“文化+”新业态,通过文博会这一平台,开启了文化产业多元化融合发展趋势和实现模式,有力激发了文化产业市场活力,成为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成为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助推器。而“文化+”模式也得到全国很多地方的肯定和借鉴,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采写:南都记者谢湘南
摄影:南都记者霍健斌
文博会更名时间线
2004年
深圳举办首届文博会。一年之内主办单位升格3次,由最初的深圳市政府唯一主办,到文化部产业司与深圳市政府合办,再到文化部与广东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三方主办,最终调整为由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广东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五方共同主办,升格为国家级文博会,被评为“2004年中国文化十件大事”之一。
2006年
文博会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更名为“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
2007年
举办两届后的文博会获得全球展览业协会(U FI)认证,文博会公司成为U FI会员,这一年文博会更名为“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并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