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南方网> 新闻

心疼巴黎圣母院!同样是哥特式建筑,广州这个地方如何防火?

2019-04-16 20:17 来源:南方网 黄堃媛 杨逸 吴扬
.
00:00 / 00:00
标清

    加载视频数据错误,请尝试退出重试或刷新

    code:4005

    vid:

    uuid:EA263061-1DF9-43FD-975E-F93C453CF7F3

    requestId:EB807F14-793F-4040-B423-6DC02DDE6F7F

    播放时间:2025-05-09 04:43:19

     

      这是令世界心碎的一天。一场大火将巴黎圣母院的尖塔和教堂屋顶摧毁。近千万中国网友在微博上为这座建筑祈祷、守候。

    截至4月16日16:00微博热搜榜截图

      为之惋惜的同时,有料哥发现,这类古建筑文化遗产遭火灾之殃并非首次。去年9月,巴西国家博物馆一场大火将90%的藏品烧毁;今年3月,美国圣路易斯的卡佩尔斯手稿图书馆也遭受火灾损坏,所幸珍贵手稿被及时抢救。

      在我国,去年文物建筑单位火灾事故共12起,其中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起。西藏拉萨大昭寺、北京市颐和园、清华大学早期建筑明斋楼都难逃火劫。网友们对咱自家的古建筑之关切,让“故宫的消防措施”也被推上热搜↓

      有料哥了解到,广州沙面岛在2017年也曾突发火灾,一栋历史建筑被毁。为何古建筑防火这么难?国内、广东的古建筑和文博场所如何防范?灾后修缮是否有成熟的应对措施?有料哥多方采访古建筑专家、广东省文物局、消防责任单位,为您一一道来。

      木结构建筑抢救难度极大

      "推特达人"的建议为何不被采用?

      在巴黎圣母院这场大火中,有料哥注意到,最先被烧断折落的是木质顶端塔尖,石制主题结构部分基本安全。

      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分析,木头是易燃材料,且巴黎圣母院是高耸的哥特式建筑,竖向空间一旦起火,火势会更加剧烈,因此木结构的塔尖部分难逃一劫。

      以巴黎圣母院为代表的哥特式建筑,本来就以防火着称,为何还是难逃一劫?

      “正因为哥特式建筑高耸轻盈的特性,其一旦起火,救火人员也难以到达。”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王世福教授表示,建筑要烧起来,首先需要可燃烧的材料,而大多哥特式建筑的主体是石料,墙壁极厚重,因而巴黎圣母院的主体在此次火灾中幸能保留。

      “中国有句俗语:老房子起火没得救。”曹劲说,相比主体是石头的巴黎圣母院而言,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文物古建筑存在着更难以预计的火灾隐患。从建筑形态布局上看,中国古建筑大多比较密集,一旦木结构失火,很容易连片着火,很难找到扑救面或者实施隔绝。

      那是否可以引入消防报警系统、烟感系统等高科技手段为起火的文物古建筑及时止损?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韩扬告诉有料哥,就实际情况而言,一旦文物古建筑发生火情,很难采取成熟的抢救性措施。

      据了解,有部分古建筑单位曾经尝试引入与火警系统联动的喷淋系统,只要感应到火险就自动触发喷水装置,或者释放气体灭火等。

      比如事发后,“热心网友”推特达人、美国总统特朗普就发表推特说:“看到巴黎圣母院发生的大火真是太可怕了。也许可以使用空中灭火把它扑灭。必须迅速行动!”

      该建议当天遭到法国官员明确拒绝:圣母院不允许使用空中洒水灭火,水的重量可能会导致整个建筑倒塌。

      对此,韩扬也不认可:“说实话,这种技术对于木结构来说不太适用。喷淋方向是往下或者侧面,对于大的火势而言作用微乎其微,且建筑内还有各类可移动文物,墙面上可能会有珍贵的装饰和彩画,喷淋或气体反而可能对其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在有些封闭性不好的建筑空间中,烟感系统没法起较好的效果。”

      韩扬介绍,目前相对于文物古建筑的事后施救而言,更需要依靠人力去做好前期防范。包括在建筑上设置避雷设施,防止雷击,在电器使用方面也需要严格控制。

      修缮过程中脚手架起火很可能是此次巴黎圣母院起火的原因,“所以修缮现场除了预备好消防器材,留出消防通道外,还要考虑脚手架的材质问题,比如钢构脚手架能较好防雷击,再有就是严格控制用电。”韩扬说。

      广州沙面曾两度起火

      石室圣心大教堂以钢筋替换木骨架

      那么在广东,文物建筑存在怎样的安全隐患?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表示,现在一些文物修缮的施工方用电焊、明火、以及可燃的气体涂料,都会成为引起火灾的隐患。

    广州沙面街道

      另外广东有很多雷区,雷击和电线短路都是木构文物建筑保护需要注意的问题。

      汤国华曾经历过两次沙面历史建筑发生火灾。

      一次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沙面英国传教士公寓曾经发生火灾,当地现在已经被活化为星巴克。另一次是2017年沙面北街的历史建筑发生火灾。

      两起事件都是由于居民防火意识不够,在床上吸烟或使用充电宝引起。

      这场火灾也直接导致英国传教士公寓无法被列为文物。“英国传教士公寓是沙面教堂的附属建筑物,当时本来已经被列为文物保护对象,发生火灾后,只剩下立面和侧墙,其他全部重建,导致无法入列。”

    广州大佛寺

      此外,广州很多清代建筑都是木构为主,包括光孝寺、海幢寺、大佛寺、华林寺、城隍庙等宗教建筑。很多宗教建筑在宗教仪式进行期间都是需要使用明火的,但这会导致建筑被烟雾熏黑,也存在火灾的隐患。

      “前一段时间,城隍庙也有人违反保护规定,在大殿用明火烧元宝。文物建筑的保护与使用有时是矛盾的,这需要有关方面加强管理。”汤国华说。

    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

      汤国华告诉有料哥,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原来的木构骨架在民国时期已经被钢筋替换,现在只有两个塔楼的百叶窗,教堂的座椅是木构的,其他材质主要都是水泥、石头和铁。

      “当时有人考虑在石室安装喷淋,但我们发现这个设计对文物不合适,因为喷淋要有消防水池,对整个建筑的管线变动很大,所以现在石室没有使用,主要靠烟感器和灭火器。”汤国华说,为了提高防雷的安全系数,石室的避雷针后来从铁更换为铜,因为铜的电阻比较小,能将高温雷电流迅速传到地网扩散,避免引起附着物加热而起火。

      现有条件可以恢复原貌

      但文物不可再生

      那么,文物古建筑一旦失火,是否还能恢复原貌?

      曹劲表示,对于巴黎圣母院如此重要的文化遗产而言,历史研究很丰富,相信从修复技术和资金应该都没有问题。

      “关键是,修好后不是原来那一个了。如同一个花瓶的把手碎了,修了一个跟原先一样的,看起来没有影响,但是它携带的历史信息已经发生改变。”

      如何修缮、还原建筑?韩扬以福建泰宁尚书第建筑群为例,这是福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也是中国江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明代民居群。

      然而,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因为一场大火损毁惨重,过火面积426平方米,第一、第二幢民居的前厅木构件和未抢救出的居民物资基本烧毁。

      最终,这个建筑群在原址基础上进行修复,还特意保留了一些烧损的构件,很大程度还原江南古民居的明清时期原貌,也存留下曾经火灾带来的痕迹,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在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何防范事故?

      各个部门已有行动

      有料哥从广东消防总队获悉,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广州市消防支队联合市文物局等部门,通过集中约谈广州市重点文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实地排查、挂牌重大火灾隐患单位等方式,督促文博单位履行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和隐患整改等消防安全主体责任、集中清理危险品、打通生命通道、全面规范用火用电情况、改造升级建筑消防设施、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活动和消防演练,建立健全火灾防控工作长效机制,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广州粤海关。

      据悉,去年9月19日,广东已按国家方案要求提前完成了三级以上博物馆及存在火灾风险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底数核查工作,并全部建立场所清单。

      此外,有料哥了解到,从4月15日起,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和广东省消防总队已经逐步开展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大检查“回头看”活动,对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和具有火灾危险性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开展排查,指导当地博物馆和文物单位落实自身消防安全主体责任,针对排查发现的隐患,逐条明确整治对象、责任分工、整治内容和工作方法。

      在此基础上,还将根据消防监督管理职责分工,三级以上博物馆和具有火灾危险性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确定1名消防监督员和文化、文物部门指导人员,实名制开展全程跟踪,指导单位科学制定隐患整改方案。

      保护文博场所的安全,游客也有一定责任。目前,多数文物古建筑被作为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游客素质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性大、消防意识不强,火灾危险性增大。

      有料哥在这里提醒大家,作为游客,应不携带火种进入文博场所,严禁携带、燃放烟花爆竹及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喜欢吸烟的游客也要注意了,“吸烟一时爽,引发火灾两行泪”,文物古建大多都是木料结构,因此要严格控制使用明火,在文物古建筑内更不能吸烟。

      ◎知多D

      岭南先人这样设计“防火”古建筑

      在广东,许多岭南古建筑本身就有优秀的防火经验,如三水大旗头村古建筑群、清远上岳古围,都采用了“镬耳山墙”的建筑构造,这是岭南先民建筑防火的一大智慧。

    岭南镬耳屋。

      有料哥了解到,这种状如大锅把手的设计,正是为了“防火”。蜿蜒的山墙可以挡住燃烧的木屑,以免它们随风乱舞;山墙青砖的双层叠加,也有利于内聚空气,对外隔热,防止火势殃及周边。

      在广州陈家祠中同样可以窥见到“防火”的小设计。陈家祠以大门、聚贤堂和后座为中轴线,通过青云巷、廊、庑、庭院,大小19座建筑组成一个建筑群体。值得一提的是横贯整个建筑的青云巷,由外走到内越来越高,同时能将两边建筑阻隔分开,在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中,起到防火作用。就算一边着火,也不至于殃及旁边的其它建筑。

      【策划】李培 洪奕宜 谢苗枫 洋晓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黄堃媛 杨逸 吴扬 见习记者徐子茗 关喜如意

      【资料图】肖雄 张由琼等

     

     

    编辑:陈雨昀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