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护士林姑娘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实习生 吴静纯 摄
国家卫健委2月12日发布《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及试点方案,确定今年2月- 12月试点“互联网+护理”服务。广东省是6个试点之一。
通知一发出,一时“网约护士”的概念变得耳熟能详。有人认为“网约护士”的概念等同于“滴滴打针”。实际上,属于医疗领域的“互联网+护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此前,多地已在开展“网约护士”项目,从开展的情况来看,“网约护士”项目仍存在亟待厘清的问题。
比如,有平台被曝出存在个人接单的情况。个人接单涉嫌非法执业,但是在护理资源本就短缺的情况下,该如何盘活现有资源以响应“网约护士”的刚需?目前各家平台中,针对护士安全的事前防范机制缺失,平台给出的理由多是出于病人隐私,两者之间又将如何找到平衡?
近日,南都记者采访了两家在广州本地运营“互联网+护理”的平台及参与的护士。梳理现有平台的发展轨迹,有助于我们了解“网约护士”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明确之处。
“网约护士”上门场景:护理失能老人
轮椅现在成了卢伯的脚。脑梗导致四肢逐渐僵化后,他的日常活动范围基本仅限于广州越秀区大兴街这套老房子内。位于6楼的房子所在的居民楼处于巷子深处,门户众多,每家每户难得沾点阳光。
刚吃罢早餐,卢伯的一天是从降压药开始的。吞下这些白色小颗粒后,血压降到了正常水平。餐桌一端摆着的两个托盘上,有各种药和装药的各色小罐子。卢伯每天都要按时按点吃药。药并不能提振精神,卢伯仍然感觉疲倦,长长地打了一个呵欠。看看墙上的时钟,已是上午9点了。
楼下,护士林姑娘正把一辆摩拜单车停好。早上8点前,她从白云区金沙洲的家搭乘地铁来到老城区,之后以单车代步,穿行于大街小巷。
走上居民楼的楼梯,光线暗淡,春日里有股湿气。林姑娘上门护理的病人绝大多数是像卢伯这样失去日常生活能力的老人,“失能老人”是过往报道中对这一群体的称呼。他们中的大多数住在这种老城区的老房子里。
林姑娘已造访多次,与卢伯一家早已熟络起来。并未过多寒暄,她就戴上白色胶手套,顺了顺卢伯紧握成拳头的手。手的关节有些僵直,林姑娘将这双棱角分明的手抬起,做伸展,如此多次,放下。从卢伯的表情看,每个动作都让他感到筋疲力尽。
卢伯的右眼有出血点,可能是发炎的迹象。林姑娘检查发现左脚指甲也可能有甲沟炎。她叮嘱卢伯的女儿卢女士,这些症状要告诉在六榕街社区医院的家庭医生梁医生。
“他之前有过严重的荨麻疹,可能治疗时打的激素多了,身体每况愈下。”卢伯的女儿卢女士介绍说。她在退休后担负起了照顾年迈双亲的责任,每日早上都从城郊的家搭车过来。
如今,卢伯老人病缠身,身边要挂一个尿袋防止尿湿裤子,大便时需要有人背着上马桶,一直扶到如厕完毕。实在忙不过来,卢女士掏钱雇请了一个来自清远的阿姨。这个雇来的阿姨现在有了一个新任务,那就是在卢伯的长期护理计划中,充当护士林姑娘的助手,“护理员”。
“阿伯,记唔记得我呀?”林姑娘问。卢女士提醒卢伯:“林姑娘啊!”卢伯这才抖动嘴边干瘪的肌肉:“林姑娘。”
这种简短的“谈话”也是上门护理服务中的一项。在林姑娘看来,这有助于病人的脑袋保持活动。当日的护理服务内容完成后,林姑娘要在手机的A PP“佳时护”上逐项登记,最后形成“巡护记录”。
此前,林姑娘已根据卢伯的身体情况制定了一套护理计划。每个月,她要上门护理两次,每次护理时间在40分钟到1个小时之间。在这两次护理的间隙里,护理计划要交由“护理员”完成。这名护理员可以是医疗机构自派,也可以是参保人雇请的保姆(经过机构派出学习考证合格,并通过公司内部考核后上岗)。就卢伯而言,“护理员”就是他们雇请的阿姨。
对于“护理员”的护理情况,林姑娘会在手机端上给出评价。这种评价,病人方也可以看到,因此有助于他们参与监控护理计划的实施。
做“纯C端”非常难 杜绝个人接单是共识
林姑娘是卢伯的责任护士。她所在的公司是广州市长护险定点机构之一,符合长护险条件的卢伯通过“佳时护”A PP在这个机构办理了长护险定点。
所谓的“长护险”,是长期护理保险的简称,主要是为被保险人在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时,为其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有社会和商业之分。
去年8月,广州市老龄委、市民政局、市统计局联合印发《2017年广州老龄事业发展报告和老年人口数据手册》。根据数据手册,截至2017年底,广州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达161 .85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8 .03%;全市11个区中,有8个区老年人口超过10万人。
随着城市高龄人口的增多,像卢伯这样的“失能老人”越来越多,这个群体对于长期护理的需求快速增长,在居民保险中纳入长护险很有必要。
2016年6月27日,人社部发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广州被列入长护险制度试点城市。广州市于2017年4月出台《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自2017年8月1日起试点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病人在长护险定点机构定点,机构经过评估确认后安排责任护士制定护理计划定时上门,日常护理则由护理员完成。这一整套流程,是“佳时护”平台对“互联网+护理”这道题给出的答案。其中的依托点,正是“长护险”。
2月1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及试点方案。对此,“佳时护”平台项目经理贾林海为这份文件的出台而欣然,“之前,对于互联网+护理,大家都是在摸索,现在有文件可循了。”
“佳时护”平台属于北京一家公司。原先,公司做的是“互联网+社保”。2016年,听闻长护险将出台政策,这家公司开始介入此前不熟悉的“互联网+护理”领域。现在,“佳时护”平台已经覆盖了广州市各个区。
“‘互联网+护理’这个东西,在实际推行的时候,如果没有像长护险来介入的话,你很难让人去做。很多大健康的(‘移动医疗项目’),都做死了。”贾林海说。
事实上,长护险的覆盖人群与《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方案基本一致,高龄失能人群是主要服务对象。
涉足医疗领域以来,贾林海认为,医疗领域不像其他领域,要做一个“纯C(消费者)端”的东西是很难的。
目前,做“网约护士”项目的有多家平台,其中包括“金牌护士”“医护到家”“泓华医疗”。而在广州则有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开发的“U护”平台。
这些平台无一不是贾林海口中的“纯C端”平台。如“金牌护士”“医护到家”“泓华医疗”,背后都自建护理站或诊所;而“U护”则是一家中介服务平台,与医疗机构合作,再由机构派出护士。
由此可见,考虑到护士个人接单势必引起巨大法律风险,杜绝个人接单已成为行业内的共识。
平台可为医院引流病人 医院也可从平台租护士
据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7年底,中国注册护士总数超过380万人,每千人口护士数提高到2.74,我国医护人员比也达到了1:1.1。在行业内人士看来,这一数据反映出我国护理资源存在短缺和不足。
不少“网约护士”平台认为自己充当的正是集纳并合理分配护理资源的角色。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开发的“U护”平台就号称平台聚集了大量医生和护士资源,集合其碎片化空闲时间,为居民提供居家专业护理服务,同时也为医疗机构提供计时护理服务。
因为长护险只覆盖一部分人,依托于长护险的“佳时护”平台只有定点机构的少量全职和兼职护士,难以回应大多数护理需求,而这一部分需求是巨大的。
“U护”平台填补的正是这一缺口。根据U护平台方面统计,自2015年9月上线,平台上已有用户注册近36660人,护士注册近14300人;医生注册2704人;有效服务人数11180人,服务订单数29941单。从这一数字可见,广东省内尤其是广州的“互联网+护理”大有市场。
根据“U护”平台提供的流程图,用户要先在平台提交服务需求,线下医疗机构指派医护人员建立家庭病床(自费),提供长期居家医疗护理服务,医生上门制定护理方案,护士上门服务提交护理日志,并与用户之间互相评分。整个过程,有专家组把关。
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吴育雄向南都记者坦言,“U护”平台起的是一个为医院“引流”的作用。
“病人如果需要服务,来我们平台进行申请,我们就会帮他们找到一个医疗机构,把病人转给这个医疗机构。”当然,护士也由医疗机构派出。另一方面,护理资源短缺的医院还可从平台上租护士。目前,在“U护”平台A PP上,挂着广州市内某大型儿童医院招募大量计时护士的广告。
焦点
1“网约护士”的护士从哪里来?
据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吴育雄介绍,目前护士来源有三部分:一部分是离退护士,一部分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护士,以诊所、社区医院、民营医院为主。这些医疗机构的护士有闲余时间,护士也有增加个人收入的愿望。而门庭若市的三甲医院,“院内都做不了,怎么做院外呢?”
吴育雄说,对于离职护士,她们有些会在离职后找到医疗机构延续注册,但是有些则面临执业证挂靠和审核的资质问题,这使得她们有心却不能继续提供护理服务。而在医院的护士,则因“护士多点执业政策普及落实情况并不理想,护士个人和医院管理者都会有诸多的顾忌”,护士担心法律法规的问题,担心本身的职业受到影响,故而踌躇不前。在吴育雄看来,这些都是平台发展遇到的掣肘。
而对于“佳时护”平台,平台的护士主要来自于长护险定点机构或合作的社区医院。
2如何杜绝网约护士个人接单?
“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明确,“网约护士”服务提供的主体是实体医疗机构。此前,有媒体曝出有平台护士绕过医疗机构个人接单的行为,有律师称,这一行为涉嫌非法执业。个人接单若发生医疗纠纷,护士承担的法律风险无疑也是巨大的。
吴育雄表示,事实上,护士要避免个人接单,就要找到多点执业的医疗机构。也就是说,上门的护士背靠多点执业的医疗机构,若发生医疗纠纷,则医疗机构能提供保障。
因此,吴育雄也希望,政府能不断完善护士多点执业的相关管理办法,加强宣传和落实,为护士多点执业提供法律保障。
对于离职护士和退休护士,其执业资格证延续注册及审核问题,他希望可以通过行业协会进行协助,帮助这部分人群进行护士执业证的挂靠和执业能力的提升培训,使这部分人群能继续以其他的方式为有需要的用户和患者提供服务,真正盘活现有的护理资源。
3如何保障网约护士的安全?
护士到病患家去上门,有时可能会遇到安全的问题。前述的上门护士林姑娘告诉南都记者,比如上门的家里可能会有大型犬只或有精神疾病的病患,她称,“遇到这种情况,就要自己留个心眼,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南都记者采访的“佳时护”“U护”平台都为护士提供手机A PP定位追踪系统,并购买了相关保险,但是都没有“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中提到的配置护理工作记录仪。
对于这种工作记录仪,“佳时护”项目经理贾林海称,他们有考虑过,后来因为考虑到病人的隐私问题,所以就没有用。吴育雄也称,他认为配置记录仪没必要,因为这样做涉嫌侵犯病患的隐私。“我们可以跟踪、写评价,没必要拍下来。”
4网约护士怎么比医院贵那么多?
对于护理服务的价格,吴育雄称,每个医疗机构会按照各自的情况,因此收费并不统一,平台仅提供收费参考,定价权仍在医疗机构。
根据U护平台发来的价格项目,目前U护提供的护理服务包括诸如黄体酮注射、婴幼儿护理、产后催乳、尿管护理、压疮护理指导、胃管护理、留置PIC C管道护理、造口护理在内,所有项目的价格除套餐外,其他单项在客户预约时均需要加收基本上门服务费50元/单。相比医院门诊扣除医保的价格,这一参考价明显偏高。
而“佳时护”平台的客户多是参保长护险的病患,每日有居家可报销金额上限,因此病患只需付出很少一笔费用。
对此,吴育雄也表示,居家护理服务项目在规范服务标准后希望能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或长护险范围,一定程度上帮助减轻用户的经济负担。
个案
全职“网约护士”自述:
一个月收入可能有8000元
熊姑娘是一名护士。2015年,她从原来的医疗机构离职,为了不放弃自己从事已久的事业,她决定利用“网约护士”这个契机延续自己的护士生涯。
现在熊姑娘是身处佛山的一个全职“网约护士”,在珠海一家医疗机构办理了执业挂靠。“我在佛山,我认识的上门护士中,好像只有我一个在做全职。”
熊姑娘一般每天平均有三四单,多的时候有七八单护理服务。“我服务的很大一部分客户是做完试管婴儿打保胎针,还有一些就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家,还有一些是癌症晚期的病患,(总之是)没有办法到医院的客户。我们的服务项目,都是普通的、平常的护理操作。”
“工作时长的话,我一般就是半天。”熊姑娘称,她之所以选择当“网约护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想在医院工作,负担太重,想要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这份工作让她能够同时兼顾家庭和收入。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一对一地去护理会有风险。”熊姑娘说,其实平台本身就会审核用户,而且平台也有为护士购买保险。
对于收入,熊姑娘称,其实护士行业的工资不是很高,除了大型三甲医院效益好的科室,一般就是数千元。她直言,现在全职做“网约护士”收入肯定比原先在医院的收入要高。“一个月可能有8000元,一天大概有300块钱这样的收入。”
对于这项工作,熊姑娘称,“感受是还蛮好的,我觉得,跟在医院里面上班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客户都是比较感谢我们的,也很配合。我觉得做这个事情很有意义。”
“做这个也是要有勇气的。如果你做这个,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了。”熊姑娘称,如果能够出台政策扶持“网约护士”“估计会有更多人愿意来做”。
“它没有年龄的限制嘛,只要我还能够工作的话,就算我60岁还能帮人打针呀。但是你在医院工作,你的年龄一大,你的体力就跟不上,就会觉得有职业瓶颈。”
采写:南都记者 陈杰生
实习生 吴静纯 何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