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右)在陕北农村走访(资料照片)。
路遥:为人民而歌
《平凡的世界》,这部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刻画了中国改革开放前后10年间的巨大变化和普通奋斗者的形象。
小说的创作者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1日出生在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王家堡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中。7岁时,他被过继给大伯,从此随大伯居住在百里外的延安市延川县郭家沟村。
“当时人们的生活都很艰苦,路遥的养父母都是老实、贫苦的农民,在当年吃饭都困难的情况下,还是咬牙凑齐学费,送路遥上了学。”陕西省延川县路遥故居负责人刘江涛说。
从最初的创作,到中篇小说《人生》,再到史诗般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路遥一生的创作,都深深扎根陕北,从大地汲取营养,又把自己奉献给黄土地。
路遥的好友、中国作协会员曹谷溪说:“路遥酷爱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爱得如痴如狂。路遥曾说‘我这辈子是离不开这块地方了,每看到干涸的土地上冒出一个草芽,开出一朵鲜花,我都能激动得泪流满面’。”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路遥传》作者梁向阳说:“1983年,在《人生》紧锣密鼓地筹拍电影之际,他又在筹划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正处于创作思想的转型期。“但路遥认为,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作家应该记录中国现实的历史进程。他说‘我要背对文坛,面向大众’。这在当时是很需要勇气的。”梁向阳说。
创作一部描摹现实的“编年史”作品,准备工作极其繁重。为了创作,路遥阅读了大量书籍。为了追求真实,他专程到煤矿体验生活,并多次跟工人一起下矿井。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在获奖致辞中说:“只要广大的读者不抛弃你,艺术创造之火就不会在心中熄灭。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
高强度的工作,拖垮了路遥的身体。1992年11月17日,路遥在长期与病魔抗争后,在西安离世。
这是杜润生资料照片(1986年8月摄)。
杜润生:农村改革的重要推动者
40年前,改革在农村萌芽。40年后,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新一轮农村改革正当时。从解决好农民和土地关系问题、释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到不断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融合发展,有这样一位老人,以毕生精力推动农村改革破局,并不断取得新收获。
杜润生,我国农村改革重大决策的参与者和亲历者。40年一步步走来的农村改革征途,留下了杜老不可磨灭的脚印。
1979年,杜润生已66岁,出任刚刚成立的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主管农村政策研究。中国改革的起点是以包产到户为标志的农村改革。当时,“包产到户”仍是一个非常敏感而有争议的话题。
在一次讨论“包产到户”的工作座谈会上,因各方分歧太大,会议无法继续。杜润生撇开这一话题,说起温饱问题该如何解决。摆事实、讲道理,最终推动形成了1980年的“75号文件”。这个文件打破了多年来形成的包产到户等于资本主义复辟的僵化观念,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当时中国农村产生了较大的思想冲击。
1982年,杜润生根据中央精神主持起草了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此后,他出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兼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连续又主持起草了4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杜润生说:“我在农村问题上有一条原则:尊重农民。”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改革之初,他坚持尽可能延长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将使用权物权化。后来,他继续呼吁免农业税,呼吁破除制造二元体制的户籍制度,呼吁警惕因征地而造成农民流离失所……
人们称他为“农村改革之父”,但面对这样的赞誉,杜润生却从不放在心上。2008年,杜润生获得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当时已95岁高龄的杜润生在颁奖典礼上表示,“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农民的发明,我们只是进行了调查研究理论化”。
2015年10月9日,杜润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倪润峰参加长虹建厂60周年活动(2018年10月27日摄)。
倪润峰:企业“军转民”的创新者
原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倪润峰回忆起荣获“改革先锋”称号的那一刻,依然激动不已:“这份殊荣来之不易,不管是我个人,还是长虹,都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1985年,刚刚上任国营长虹机器厂(国营780厂)厂长的倪润峰,发现自己和企业都站在了“悬崖边”:随着国家军工订单的大幅下降,企业日益不景气。
摆在倪润峰面前的,唯有一个“闯”字。
“我们顶住了重重压力,抢在国家相关政策关门前夜,引进了全国当时最后一条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倪润峰回忆说,“长虹用1年半生产出了合格的18吋彩色电视机,迈出了从单一军品到军民融合的转型第一步。”
这一步,从此海阔天空。倪润峰掌舵近二十年间,长虹累计产销彩电近8000万台,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当年的“7字头”军工企业中,唯有长虹依靠“军转民”,一步步成长为千亿级企业。
“不沿边、不靠海,长虹发展的每一步,都靠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倪润峰用“敢为天下先”来总结长虹的核心文化。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长虹率先打破僵化的价格体制,主导了中国家电行业第一次“价格战”,引领了中国家电产业“优胜劣汰”的市场化发展道路。
1995年,长虹提出“产业报国、以民族昌盛为己任”,通过自主研发,推动了中国大屏幕彩电的大规模普及,为中国彩电业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1997年,长虹第1000万台彩电下线,一举成为中国“彩电大王”。
率先推行干部聘期制、契约化管理制,率先打破国企固定用工制,推动股份制改革……长虹的发展历程,处处充满着“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勇气。展望未来,75岁的倪润峰依然信心满满:“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只有大胆解放思想,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培育呵护企业家队伍和企业家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伟大复兴才能一代接一代往下传。”
许海峰(左)在旧金山参加奥运火炬传递(1996年5月3日摄)。
许海峰:展现团结一致拼搏精神
“当运动员真的很好。”回顾自己的体育生涯,许海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自从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中国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许海峰的名字就被镌刻在了新中国的体育史册上,成为一个重要符号,象征着中国健儿勇攀高峰的壮志凌云,也代表中华儿女向世界发出了一声豪迈的宣言。
2018年,许海峰退休了。回想起34年前那个被载入史册的时刻,他记忆犹新。
时间定格在1984年7月29日上午11时30分,已经走过近百年历程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终于迎来了中国人登上冠军领奖台的那一刻。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在颁奖时对许海峰说:“今天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我为能亲自把这块金牌授给中国运动员而感到荣幸。”
在体育圈摸爬滚打近40年,许海峰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在他刚开始练射击的时候,一个省队只配备得起两把进口枪,冬训没有取暖设备,从不生冻疮的他,冬训时也第一次长了冻疮。“在国家队冬训的时候,我们拿木板围起来,里面生个火炉,就这么练。”许海峰说。与那时相比,如今队员们的训练条件相当优越,训练时也不必再数着子弹省着打,出国比赛的机会也比以前多了许多。
许海峰说,改革开放初期,体育在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国人凝聚力、弘扬团队精神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次他获评改革先锋,从中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于体育事业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进程中所作贡献的认可。
退役后的许海峰又先后当过教练、队伍管理者。跟体育打交道的职业生涯中,他总结出三条成功经验:第一是热爱本职工作,“工作这事,如果不热爱,干脆就别做”;第二是学习,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花所有的时间去学习;第三就是钻研,“不怕不懂,就怕不干”。一个人踏踏实实研究,踏踏实实干,再大的困难都能解决。
退休后的许海峰依然忙碌,他想把他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弘扬体育精神,传递拼搏精神的正能量。
本栏文图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