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返回

【港故事•2019】伍淑清接受采訪回憶到日內瓦介紹「香港修例風波真相」始末

20日,香港特區政府公布《青年發展藍圖》,涵蓋160多項具體行動及措施,希望能夠幫助全香港215萬名1239歲青少年更好發展。特區政府還將動用約1億港元加強青年人的生涯規劃,培養他們的正向思維,加強學校、商界及非政府機構合作,強化他們的國民和國家安全教育,民族自豪感和法治意識。

在伍淑清看來,加強青少年的國民教育和民族自豪感的培養,能有助他們在了解、擺正思維後由心而發出愛國的情感選擇,「也是對三年前修例風波產生根源的挖掘和解決」。

三年前,一場猝不及防的修例風波侵襲香港。在外部勢力插手幹預下,曠日持久的嚴重暴力沖擊法治基石、危及民眾安全、重創經濟民生,挑戰「一國兩制」底線,嚴重危害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黑暴肆虐,明珠蒙塵。香港,究竟發生了什麼?

201999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2屆會議在日內瓦開幕,香港各界婦女聯合協進會主席何超瓊和監察顧問伍淑清現身會議現場,以非政府組織代表的身份向世界講述了一個真實的香港。

頓時,伍淑清成了「風眼」之一。父親伍沾德創辦的美心集團旗下多間店鋪被黑暴分子反複破壞、騷擾,網上也掀起了對伍淑清本人的「攻擊潮」。

「我們早就預料到會有這些攻擊,因為後面都有別有用心的操縱者。誰要說清楚香港這個事情,他們都會打擊的。」三年後,在香港東區的中華基金中學內,74歲的伍淑清回望那場風波,深有感觸地對南方報業記者說,「但這個風波究竟為什麼產生?也許追溯問題產生的根源,會比我們想象的更加深遠。」

「美心大小姐」、創辦內地首家中外合資企業的「001小姐」、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香港知名企業家……2019年的伍淑清擁有許多響亮的頭銜,而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內,她逾古稀而不辭:「我是一名為港發聲的愛國港人。」

是美心,也是良心

2019年前,大家對「伍淑清」這個名字也許比較陌生,但提起「美心月餅」,想必略知一二。伍淑清,便是美心集團創辦人之一伍沾德的長女。

與南方報業記者的訪談選在了她創辦的中華基金中學校園內。和一般穿戴華貴的富家名媛不同,這位「名門閨秀」衣著簡樸,低調少言,雖銀絲滿鬢,但眼神堅定,步履生風。

2019年,伍淑清與何超瓊一同前往日內瓦出席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2次會議,其中一個議題是「香港問題」。那時,香港的「修例風波」已經持續了三個月。這三個月裏,香港的社會治安被沖擊,暴力示威者破壞了香港市民往日的平和生活,給香港經濟和國際形象造成巨大損害。但一些香港媒體和外國媒體對香港的報道卻在美化暴力示威者,影響海內外公眾對香港真實情況的認知。

「三年前,我們要用香港民間的聲音告訴世界香港究竟發生了什麼。」伍淑清平和地對南方報業記者說,「三年後的今天,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記者:2019年的時候是出於怎樣的想法,選擇站出來公開發聲?

伍淑清:2019年七、八月份的時候,我們香港婦協開始計劃以非政府組織身份申請參加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會議。香港婦協成立於1993年,是由林貝聿嘉女士牽頭,我與其他九位女士一同參與成立的非政府組織。成立後因為參與世界婦女大會的需要,香港婦協一直很注重和聯合國的交流互動,從1994年起香港婦協就拿到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的咨商地位,可以參加聯合國所有非官方活動。所以2019年時,我們就繼續以香港婦協的身份申請參會。

因為每人只有90秒發言時間,我就和何主席(何超瓊)商量,把我們二人的發言時間都交由她發言,時間會寬裕點,她能說得從容一點。會後有記者采訪我,那些內容在香港播出後就引發了各種各樣的評價。

記者:當時您說了什麼?

伍淑清:我提到,暴力分子圍堵機場,很多還是破壞公共設施,破壞了大家長時間對香港安全的認知。這個是影響香港全球形象的,很危險。

記者:後來您在網上被部分網友攻擊,美心集團也遭到抵制。您有預料過嗎?

伍淑清:2019年香港的社會環境是比較惡劣的,社會治安很不理想,所以去之前我已預計到會有負面評價,會有非理性的人群來攻擊我們,但做人最重要是問心無愧。人一生總要做些有意義的事情,也要在這些有意義的事上堅定立場。不論是出於自己的良心,還是為了盡到香港婦協非政府組織的責任,我都要去向外界說清楚香港的情況。

香港老百姓很善良也怕事,一般都不願意出頭露面,回去也會有些人非常感謝我們。有時候在路上走路,有個人走過來說「我們支持你說話」。有人敢走出來說這句話,我覺得這個人很勇敢。我說謝謝,大家共同都希望香港更好,就行了。

記者:您心裏其實很難過。

伍淑清: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看到香港當時變成那樣是很難過的,並且我相信當時任何身在香港的人都會感到痛心。但其實我也並不是特別意外,香港2019年發生的事情,可能無可避免。

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我注意到很多香港朋友還不適應香港的轉變。如果不從1997年開始就培養大家的國民精神,不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就抓好國民教育,二十年後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很有可能也對祖國沒有歸屬感,只覺得自己是香港人,而認識不到自己也是中國人。因為這群孩子學不到中國的曆史,不了解祖國內地和香港之間的關系,他們只能看到自己眼前每天生活著的香港,「祖國」對他們好像是個很遙遠,甚至陌生的概念。所以2019年發生修例風波,我覺得它發生的根源不在那些年輕人,而在於我們當年第一步就沒有走好,國民教育的滯後最終留下了後遺症。

記者:當時難以一蹴而就。

伍淑清:是的。國民教育其實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短時間內強制去做反而會起反效果。加上香港回歸祖國早期,首先經濟得穩,民生得去保障,後來又遇到了金融風暴、SARS等沖擊,國民教育就相對滯後。

我覺得做事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激化問題。尤其對年輕人,你越是要他承認的事,他如果想不通他就更會和你對著幹。外部勢力如果再通過各類媒體來影響他們的思維和判斷,那就很可能直接做出很多令人心痛的事。


愛香港,也愛祖國

伍淑清還記得在准備瑞士日內瓦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例會的發言之際,她去參觀了正在日內瓦萬國宮舉行的「為人民謀幸福:新中國70年人權成就展」 ,這讓她非常驕傲。她感慨,我們是十幾億人口,不是幾千萬人的地區,能做到這種成就,我們國家很了不起,也希望有更多人去看看真正的中國。

伍淑清祖籍廣東台山,1948年中秋出生在香港,少時就讀於香港,後赴英美留學。

197812月迄今,伍淑清累計到訪內地三千多次,深刻認識到到內地發展的迅速。1979年,伍淑清協助父親在北京開辦了國內首個中外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在她的努力下,開創了內地與外企合資合作先河,成功獲得「001」批文,因此也得名「001小姐」。

「百聞不如一見。」從1994年開始,伍淑清開始組織香港青少年來內地交流學習;1998年,成立香港中華青少年曆史文化教育基金,每年資助組織香港師生來內地參觀考察。「這些年來我走遍了祖國各地,也希望給香港青少年提供機會來內地走走。」伍淑清說,國民精神的形成需要良好的社會氛圍,也需要自己去看、去觸碰、去思考。

伍淑清從內地買回中國航天服讓香港青年認識祖國發展


記者:您覺得香港接下來怎樣做才能進一步推動國民教育?

伍淑清:國民教育不是形式主義,並非只是讓小朋友們唱唱國歌,而是要而要用心去做,培養我們的家長、教師、乃至整個社會都要有國民精神。在內地,我看到兩三歲的孩子見到國旗都馬上立正敬禮,但是在香港這幾乎不可能發生。要想真正做好國民教育,就必須由特區政府牽頭,推動家長、學校乃至整個社會在方方面面把祖國放進心中。國民教育其實除了學校教育,也要重視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我在香港讀小學的時候香港還沒有回歸,但當時我們的老師都教我們要認識和珍惜自己的中國人身份,所以我從小到大,哪怕後面出國念書,我都一直覺得我代表著中國,我以祖國為傲,我要為中國爭光。留學時,母親還刻意叮囑我,出門在外,要時刻記得自己是中國人,與家裏的書信往來必須用中文,非中文的信件,家裏不收。

我父母其實很少幹涉我的想法,但是我能感受到他們的觀念。我父親雖然是美國華僑,但他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不管幹什麼都覺得我要給中國人爭氣。也因為父親給我提供的機會,我很早就進入內地考察,後來也走遍了內地的各個城市。我記得是19781210號,新華社邀請一批香港商人回內地看看,本來邀請的是我父親,但父親把名額讓給了我。這也是我第一次踏入內地。當時中國剛開始搞改革開放,市場經濟還是一片空白,所以我參觀完就在想,也許我們能為國家做點什麼。後來就有了我們促成的第一家合資企業,有了我和父親在內地的那些合作。到今天為止,我始終覺得作為中國人應該要為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做點事情。

記者:不僅您自己,您這些年還帶了100多個香港青少年團來到內地參觀交流。

伍淑清:我發現香港本土長大的年輕人卻幾乎沒怎麼去過內地。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必須要背靠祖國,立足內地,才能更好放眼世界,真正發揮出香港的優勢。所以我覺得應該給香港年輕人多一些機會來內地看看。從1994年開始,我們幾乎每年都組織香港青少年來內地交流,現在有高鐵,年輕人也會說普通話,更應該多去內地交流。

香港本身也肩負著橋梁的功能,全世界的資本經由香港走入內地市場,大家一起實現更高端更好的發展。除了現在我們說的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其實我覺得國家的東北、西南、西北也有很多可以作為的地方。所以我們去內地到處看,也是充分了解香港未來發展的可能。

記者:聽說您要是帶師生們去北京,必會到天安門廣場觀看升國旗儀式;去到國外,首先拜訪當地的中國領事館。

伍淑清:是的。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是我每次最看重的環節,每次都被會排在第一位。出了國去當地領事館拜會,也會讓孩子們排好隊,在國旗下齊唱國歌,同時希望他們明白在國外為他們提供保護的是中國的使領館。我從回歸之初,就建議香港每一處學校,都要同內地一樣,每周舉行升國旗,唱國歌儀式,並形成制度。

這是我們的根。


重青年,也重教育

伍淑清上小學時,來自北京的中文老師教他們中國曆史、古文,也常常講起內地的情況、北京的故事。這樣的教育不僅為伍淑清打下了紮實的中文基礎,賦予了她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感,也讓她深刻體會到「好的教育能讓人不再迷茫」。

所以,當她發現香港新生一代對祖國概念模糊時,她決心辦學。

2000年,伍淑清創辦中華基金中學,專門邀請史學權威專家,編寫曆史書。除此之外,學校還培養了一批能夠正確教學中國曆史的老師。「現在最新的版本已經更新到了2022年。」伍淑清告訴南方報業記者,她並非要為青年一代灌輸什麼專門的親內地思想,只是希望擺正曆史,擺正每一個香港人的思維與身份而已。

伍淑清對教育的關注還不僅限於香港。比如,為了在西藏建立兒童健康教育基金,還特意在香港發起募捐得到2700萬港幣。截至目前,她以及她背後的伍氏家族前後為內地教育事業捐資超過2億港元。

記者:您創辦的這所學校與其他學校有什麼不同嗎?

伍淑清:我們學校的校歌是中文的。教學以英語為中心,也要懂得普通話和廣東話。而且在學校是把愛國放在第一位的。比如,20199月,有亂港分子煽動學生罷課,我們部分學生也受到影響,提出要與校方商討罷課安排。我和校長與這些學生見面,並安排學校播放了講述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以及香港回歸之後的愛國影片。當時,我就明確表示自己不同意教師、校工罷工或學生罷課,會勒令參與罷課的學生退學、辭退參與的教職員。半天之後,大部分學生決定取消罷課行動,改為號召校友及公眾到學校聲援及保護學生。

記者:讓學生們了解曆史,當中發揮了作用。

伍淑清:是的。但香港的通識教育過去做得不好。教材不需要送審,任課教師甚至可以用自己寫的教材來教課,結果教學和教材的質量參差不齊。我記得以前甚至有版本說鴉片戰爭是英國人為了幫助香港通商才打仗的,完全扭曲了原本的曆史;還有的對外國侵略中國的曆史一筆帶過,連南京大屠殺都是輕描淡寫。這種事情怎麼可以輕描淡寫?在香港,我們有來自各地的年輕朋友,有的來自內地,有的來自台灣,有的則是「海歸」。如果能有一個統一的正確的版本讓大家學習曆史、認識中國,來自不同地方的年輕人就不用胡思亂想、自己揣測。

所以,我想建議特區政府成立一個專門的工作小組,組織教育局、文旅局、行政會議以及教育界等各界人士,一同來推進香港曆史的正本清源。比如,編寫一本香港近代曆史,把香港的曆史從鴉片戰爭開始寫得清清楚楚,把這本曆史書作為香港中小學生必修教科書,讓孩子們及他們的父母都能認識中國近代史,尤其是1911年到1949年這三十幾年的曆史。

記者:您也組織新編曆史教材?

伍淑清:我們現在已經編寫了兩套國民教育的參考書,分別是《香港百聞》和《國史百聞》。幾年前,我在香港沒有找到好的中國近代史參考書,於是請我的好朋友蘇銳鴻,一位退休的校長來幫忙編寫一本曆史書。蘇校長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是一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使這本以港人視角編寫的《香港百聞》很具認受性。我還邀請了幾位有心人編寫《國史百聞》,介紹近當代一百宗曆史事件。

自費做完這兩套書後,我送給香港所有中學校長,為的就是希望香港年輕人都能對曆史有准確的認識,讓他們了解到香港和國家是不可分的,在曆史裏主動思考和認知自己的身份。以史為鑒,香港人方能明白自己從何處來,又將往何處去。痛定思痛,重新出發,才能讓香港的經濟和社會邁向新的台階,保持安定繁榮。

伍淑清為記者展示《香港百聞》和《國史百聞》


策劃:侯小軍 張純青

統籌:趙楊 胡念飛 謝苗楓

協調:區小鳴 王勇幸 陳彧

撰稿:李心迪

拍攝:李心迪 李喬新

剪輯:秦少龍 李心迪

平面:霍維露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