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返回

【港故事•2011】「先行者」施志勁談香港「國民教育」推行始末,第一課從升國旗開始

在香港大角咀詩歌舞街有一棟低調的四層樓建築,這裏是深水埗街坊們再熟悉不過的鮮魚行學校。

學校絕大部分學生都是來自周邊的香港基層家庭,勤奮是這些孩子的普遍特點。「身體力行是中華文化的一種傳統」,即使遭遇暴雨,校長施志勁依然早上七點開始守候在校門口,撐傘迎接家長和孩子們。「「愛國」聽起來很宏大,但其實都是由日常的一言一行匯聚而成。」

孩子們上課後,施志勁才回到辦公室,一邊擦拭被雨水打濕的襯衫,一邊與南方報業記者「閑聊」。日前,在接受南方網記者采訪時,談及香港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推行,他言語間的神態就像11年前那樣堅定。

20115月,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為中小學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而編寫了《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咨詢稿》,目的是進一步加強國民教育內容,持續並有系統地培養學生的品德與國民素質。

20124月,香港教育局發布了《德育及公民教育指引》,提出在中小學課程中設立「德育及公民教育科」。提議一出,香港社會開始出現「反彈」。別有用心的人危言聳聽,聲稱國民教育是「洗腦」,「反國教」的聲音一時此起彼伏。

2012108日,香港特區政府在壓力下宣布擱置課程指引,但學校可以自主決定是否開展相關課程。「我和時任校長堅持認為作為中國人,我們有責任將祖國相關的知識傳授給孩子們。」1019日,施志勁按照原計劃開授全港第一堂德育及國民教育課。

「讓香港年輕一代加深對祖國的情感和身份認同是我那麼多年一直堅持做的事。」施志勁說,從一堂課到「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推行,再到全港中小學每日升掛國旗,香港的「國民教育」在這十年也經曆深刻變革,新一代香港青年與祖國的連接也變得越發緊密。

施志勁與記者談「國民教育」


全港第一節國教課教國歌、國旗

2011年《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咨詢稿》出來的時候,社會並沒有太大的反彈。」香港鮮魚行學校的校長室在二樓,就挨著樓梯口,施志勁向南方報業記者娓娓而談十多年前的情景,直到20124月,香港教育局發布《德育及公民教育指引》,提出在中小學課程中設立「德育及公民教育科」時,社會上開始關注這個學科在新學年的推進情況。

特區政府連辦三場相關研討會,希望與教育界和公眾探討國民教育在香港的重要性。時任鮮魚行學校副校長的施志勁,一場不落地聽完了,還認真研讀了該指引。「當時很多人認為這個課程「洗腦」」,施志勁回憶說,「但我們要讓學生了解真正的中國。」

於是,當特區政府在壓力下宣布擱置課程指引後,施志勁親自設置課程框架,決定從自然國情、人文國情、曆史國情和當代國情等方面教授學生。學生每學期上8節連堂國教課,具體課程內容由校內每位老師先自行取材,然後再與同級班主任共同備課決定。

20121019日,由施校長親自教授的香港第一節德育及國民教育課開課。當時學生只有32人,但到場旁聽的記者和家長人數大概是學生的三倍。「光攝影攝像鏡頭就有30多個。」施志勁說,「同事問我緊張嗎?我說不緊張,我上的是國旗和國歌課,我講這些怎麼會緊張?」

記者:2011年特區政府就已經部署把「國民教育」單獨成科。當時情形怎樣?

施志勁:20115月,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為中小學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而編寫了《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咨詢稿》,當中提出有系統地培養學生的品德與國民素質。其實之前特首的施政報告已經有提過「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獨立成科,所以這個咨詢稿出來的時候,社會並沒有太大的反彈。

記者:什麼時候出現反對聲?

施志勁:20125月教育局出了一本《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指引》,提出把「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列入中小學必修課,我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籌備課程。我去香港圖書館聽了三場研討會,回來以後我就和校長商量,要怎樣將這一科加入到課程當中、怎樣教學。後來,香港國民教育中心向全港中小學派發《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育手冊》,裏面談了中國幾十年來取得的重大成就,加深香港市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社會上的反對聲音就突然變得強烈,說「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是「洗腦」,反對該學科設置。所以最後2012年全香港只有六七間學校開了這個課程,我們是其中一間。

記者:那鮮魚行學校為何仍堅持開授國民教育課程?

施志勁:我和梁校長(梁紀昌)當時一致認為,我們中國人為什麼不可以教我們自己的曆史,為什麼不可以讓孩子們知道自己祖國的事,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孩子們必須了解的知識。所以即使遇到那麼大阻力我們都決定照做,雖然很難做,但是我覺得我們應該去做。

我們還決定一件事,不找專門的人去教這科,而是學校每個老師都需要教這一科。因為我們需要統一老師們對這個課程的看法,讓他們都承擔起責任。如果只是一部分人教很容易出問題。我們還開放了家長觀課的通道,讓家長們知道我們上課的內容,我們不是亂教。他們有什麼建議也可以反饋。所以當時家長們很踴躍報名,一下子都預約滿了。

記者:當時有沒有家長反對?

施志勁:我寫完課程的第一個框架後,就去找校友會、家長會主席,聽聽他們的意見,也讓他們去和家長、校友去解釋。所以當學校正式做的時候,是沒有家長或者校友來反對的。大家都很支持,覺得應該要做這件事。那時外面總是在說「洗腦」什麼的,我們告訴他們不是的,而且很清晰地告訴他們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必要性,「我們是中國人,沒理由什麼都不知道」。所以,把一些觀點告知他們,他們是能理解、會支持的,因為他們知道你不是要害他們的孩子。

記者:您頂著壓力開授了全港第一節德育及國民教育課,您這節課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施志勁:當時上的是「國旗與國歌」。我告訴孩子們中國國旗代表的是我們中華民族,背後蘊藏著我們國家的曆史,要懂得尊重我們的國旗和國歌。時任校長梁紀昌強調,教育是情的教育,要教會小朋友尊重國旗、國歌,增進他們的愛國之情。


在艱難的環境,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

走進鮮魚行學校,不同樓層的樓道內陳列著精心布置的國民教育科普知識展板和學生畫作。施志勁向記者介紹,學校還開發了電子版互動教學答題程序,獲得一定分數後可以贏取獎勵,這可以進一步增加學生們的積極性和參與感。

十年過去,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已經成為鮮魚行學校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校還與時俱進地加入了《港區國安法》等相關內容。「國民教育的內容會涉及《基本法》、人權、法治等,但我們的教學設計很生動貼地,並不艱深枯燥。」

值得一提的是,這所沒有操場的小學在過往數十年來,唯一的旗杆只能聳立在沒有圍欄的天臺上。一年多前,學校在禮堂安裝了一支流動旗杆後,學生們終於能在校園裏看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不僅鮮魚行學校,202211日起,全港中小學及特殊學校在每個上課日都升掛國旗,每周還舉行一次升國旗儀式。「愛國者治港」「身份認同」「愛國愛港」的理念正漸漸深入孩子們的心。

記者:「國民教育」在沒有先例參考的情況下如何備課?

施志勁:我們自己寫課程。包括參考各種書籍、其他學科的設計,比如德育、生命教育主題的課程,研究怎樣嵌入國民教育課程。針對低年級小朋友,我更多會教授簡單的中國曆史等一些基礎性內容;針對高年級小朋友,我會結合當今時事議題,先教思考方法,再將我們要講的知識融入具體事件,讓他們討論,請他們講不同的看法。

記者:十年過去,課程的內容有修改嗎?

施志勁:是需要不斷修改的。迄今為止我已經改了五次課程框架,將新出現的課題加進去,比如現在最新版本我有加入《香港國安法》相關內容;以前說要遵守規矩,現在說守法、法治;以前討論偉人的時候會說屈原、孔子,現在會加入當代的偉人,如有的班就選了袁隆平。我們的課題都是由班主任和我溝通,告訴我他們課堂上要講的內容,保證他們不講錯。

除了課本知識,我們還加入了參觀立法會等外出拓展的活動,疫情期間,我們就通過線上互動的形式進行遠程參觀和了解。此外,疫情之前我們每年都會去內地的姊妹學校進行交流。回來後,很多學生對內地有了更新的印象、更深的感悟。

記者:2012年前後,全港只有六七所學校開設了相關的課程,升國旗的學校也不多。現在「國民教育」已在全港推廣普及,我們也能在各中小學看到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

施志勁:是的。我剛開始做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時候,只是覺得自己是中國人,有責任講這個課,但還沒有那麼強烈地想要推廣這個課程。但近幾年,尤其是2019年「修例風波」發生後,我的價值觀改變了很多。「修例風波」發生時,我看到國旗國徽被玷汙、在學校周圍的花圃拾到螺絲刀、汽油彈之類的危險物品等,我感到特別心痛,忍不住想如何讓更多香港年輕一代認識自己的祖國,找到自己中國人的身份認同。試想一下,如果香港不好、國家不好,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過得好。因此,我決定加入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一起發聲,也更積極教育學生們要服務社會,回饋社會,讓我們生活的家園更好。

事實上,現在國民教育在香港中小學校也得到越來越大的推廣,全港中小學校也升起了五星紅旗。

記者:學校的禮堂內有一支室內旗杆,是您特別訂制的嗎?

施志勁:學校原本只有天臺那支真正的旗杆,但天臺地方不平整,也沒有圍欄,上去升旗很危險,所以過去只有我和幾名男校工上天臺升國旗。但我想讓學生每周都能參加升旗儀式,都能看到五星紅旗伴著國歌緩緩上升至旗杆頂端,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們更容易形成一種身份認同。

後來有一次接受媒體訪問時,我提到想要一支流動旗杆。報道刊發後,香港升旗隊總會贈送了學校這支流動旗杆。我們把它放在學校禮堂,即使受疫情影響,學生們也能在教室通過視頻直播,觀看升旗儀式。我自己也會繼續爬上天臺同時升旗。

上天臺升旗艱難嗎?當然難,但我要向學生示範:在艱難的環境,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


學做人比學知識更重要

施志勁幫助學生整理書包


溫情,是記者對鮮魚行學校最直接的感受。

施志勁所在的「校長辦公室」大門時常敞開,學生們可以直接走進他的辦公室,跟他訴說各種喜悅和煩惱,多數談話都是輕松、自然的。空閑時,施志勁還會翻開厚厚的記事本,記錄下每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變化。

訪問中,施志勁頻繁提及品德及價值觀教育。「成績我固然重視,但更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我告訴學生們要懂得服務社會,回饋社會。愛國聽起來是個很宏大的詞匯,但其實都是由日常的一言一行匯聚而成的。」他說。

記者:您加入鮮魚行學校多長時間了?

施志勁:我是199610月加入鮮魚行學校的,到現在已經26年了。

記者:這些年您在鮮魚行學校最大的收獲是什麼?

施志勁:其實我在工作態度、溝通、管理各方面都學到很多東西。我記得我剛來學校的時候,很勤奮,一直都沒有放過暑假。很多工作經驗不是我在日常課堂上學來的,就是在暑假期間做行政工作的時候慢慢積累的。我很感謝好的上司、好的環境讓我得到磨練。比如,2011年准備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時候,我是副校長,主要處理學校對內的事務,梁校長非常信任我,給我很大自由,包括怎樣設計課程、培訓老師、與家長及校友溝通,以及怎樣面對反對的聲音等,我都要通盤考慮。正是有了各種鍛煉,我在2015年接任校長時,就比較能遊刃有餘地處理各種事項。

記者:在您心中,教育的初衷是什麼?

施志勁:我們的校訓就可以很好地詮釋:樸、誠、勇、毅。怎樣去理解這四個字呢?我剛做校長的時候,香港社會撕裂得很嚴重。我希望能在這種氛圍中找到一點共識,讓學生們能明確一些價值觀。我覺得每一個人在不同的崗位上,都可以為社會做出貢獻,要把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

我固然重視成績,但是我更加重視品德。有的學生讀書成績未必很好,但他懂得孝順父母,懂得為社會服務;有的基層學生,可能經濟條件沒有那麼寬裕,但不代表他不能為社會作貢獻,這些都是教育的初心。

記者:您覺得鮮魚行學校最特別的地方在哪呢?

施志勁:應該是溫情和人情味。學校雖然不大,但我們覺得所有事都要為學生做得好一點。我們老師和學生的關系、和家長的關系都很緊密。因為我始終覺得我們不是一般的學校,我也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校長。學生有什麼需求,我都會盡量幫到他們。在課堂之外,我也會身體力行參加社會工作、公益服務,努力成為學生的榜樣。

記者:您對學校的未來還有怎樣的憧憬?

施志勁:我希望未來能有一間更大的校舍,能有個操場。在大操場可以樹立起真正的旗杆,不是現在這樣的一個流動旗杆。我覺得現在學生的活動空間還不夠,特別是我有些SEN(有特殊教育需要的)的學生,有大一點的環境能讓他們跑跑跳跳,對他們的成長學習是有益處的。我始終覺得,在操場上有國旗飄揚的感覺一定很好。

策劃:侯小軍 張純青

統籌:趙楊 胡念飛 謝苗楓

協調:區小鳴 王勇幸 陳彧 秦少龍

撰稿:張詩雨

拍攝:張詩雨 李喬新

剪輯:秦少龍 張詩雨

平面:霍維露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