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始終相信在「一國兩制」下,香港一定能再創輝煌」
「中共二十大報告再次明確了「一國兩制」是香港和澳門回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須長期堅持」,我覺得這為香港提供了最大的信心保證。」近日,香港特區第五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位於金鐘太古廣場的新辦公室接受了南方報業記者獨家專訪,這也是她卸任後首次接受媒體采訪。金鐘,位於灣仔以西、中環以東,一邊是政府總部、立法會綜合大樓、高等法院林立,一邊是銀行、寫字樓和奢侈品牌匯集,形成了香港的政治中心及核心商業區,是香港活力與繁榮的有力證明,也是向世界彰顯「一國兩制」成功的中國名片。
2017年7月1日,麗日和風,維多利亞港波光粼粼,香港特區迎來了自己的「成年禮」。9時整,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在維港之畔的香港會展中心舉行。林鄭月娥宣誓就任香港特區第五任行政長官。
致辭中,她自信篤定:「此刻我懷著謙卑的心情,接受我人生中的最大榮耀,並准備好應對我公務生涯中的最大挑戰。」
盡管早有准備,但兩年後的「修例風波」仍然令林鄭月娥始料未及。「沒想到甚至出現了危害國家安全,挑戰政權的極其嚴峻局面。」她說,「但既然我承諾為香港這艘船護航,我就不會逃跑。」
「希望是一個社會向前的動力,而信心就是希望的基礎。我始終相信在「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下,只要我們認准方向,團結一致,香港一定可以再創輝煌。」
2022年6月30日,這位香港回歸祖國以來首位女性行政長官任期結束,與丈夫一起搬離禮賓府,從政府的「熱廚房」回歸到家庭的「熱廚房」,鮮再出現於公眾視野。至於坊間對她「下一步什麼崗位」「香港沒有房產住哪裏」「資產被美國制裁怎麼辦」的討論,林鄭月娥往往一笑而過,極少回應,專心致志地做回「林太」。
「感謝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的邀請,尤其這系列采訪是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很有意義。」以靈動的藍瓷絲巾搭配一襲藏藍色長裙,卸下「特首」重擔的林鄭月娥比一年前接受南方報業專訪時明顯輕快很多,她笑著說,「我退下來已經三個多月,這次是第一次接受傳媒訪問,可能有些生疏。」
「50年不變、51年就變」的擔憂一掃而空
「中共二十大報告在總結「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經驗等基礎上,明確指出「一國兩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舉,相信這會在香港本地及國際社會產生積極作用。」林鄭月娥說,二十大報告在第一部分將香港實現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與抗擊新冠疫情等挑戰並列,既體現了中央對香港的重視,又說明中央在「修例風波」後撥亂反正的舉措對香港和國家均具重大意義,是「一國兩制」發展史上的裏程碑。
林鄭月娥1980年加入香港公務員隊伍,其後於多個部門工作,尤其是1996年出任副庫務司,負責向各方解釋由中英雙方共同編制的「過渡預算案」,切身經曆了香港回歸祖國的全過程。
「以前我們講得比較多的是,「一國兩制」是一個解決曆史遺留問題的最好方案,但現在看,「一國兩制」是一個既符合國家及香港發展根本利益,又可以保證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在40多年的工作中,林鄭月娥對「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發展有著深刻的體會,「就像习近平主席曾說的「一國」是根,根深才能葉茂;「一國」是本,本固才能枝榮。」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一國兩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舉,必須長期堅持。您如何理解?
林鄭月娥:「一國兩制」是前無古人的創舉,它在香港的成功實踐,已取得全世界公認的成績。习近平主席在今年「七一」講話中強調,「「一國兩制」是經過實踐反複檢驗了的,符合國家、民族根本利益,符合香港、澳門根本利益,得到14億多祖國人民鼎力支持,得到香港、澳門居民一致擁護,也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贊同。這樣的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必須長期堅持!」這就將一些人所謂「50年不變、51年就變」的擔憂一掃而空。二十大報告中也再次強調了這一信息,我覺得這為香港發展提供了最大的信心保證。所以,既有制度的保證,又有信心的保證,再加上講這句話並作出保證的是一個有制度優勢且奮鬥了一百多年的中國共產黨,我覺得更加有說服力。
記者:您有著42年的公務生涯,您認為「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是如何推進的?
林鄭月娥:香港回歸祖國的25年,是「一國兩制」從創造性構想變成生動現實的25年。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不變,法律基本不變,香港自身特色和優勢得以保持,香港居民享有比曆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廣泛的民主權利和自由。這期間,「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就像一棵幼苗在風雨中茁壯成長,結出累累碩果。
不可否認,「一國兩制」是一個開創性的事業,是前無古人且無先例可循的事業,因此在實踐的過程中,就會出現新情況、新問題,我(任職特首)這五年就出現了很多新問題。第一,香港仍未為基本法第23條立法,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的制度仍未完善;第二,香港對國家曆史、民族文化的教育需要加強;第三,凡是遇到一些政治及法律的問題,香港社會很難達到一個共識;第四,香港經濟面臨巨大挑戰,特別是傳統優勢被削弱、新興產業又未冒起;第五,土地住房問題是一個深層次的民生問題。
但是再困難、再棘手的情況,我始終相信在「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下,只要我們認准方向,團結一致,香港一定可以再創輝煌。
事實也的確如此。從頒布實施香港國安法到完善選舉制度,這一套「組合拳」下來,香港社會也開始明白並接受中央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有全面管治權。唯有將全面管治權同「一國」的概念堅固下來,我們才能有效行使高度自治權並發揮「兩制」的獨特優勢。
所以我認為,過去這五年也是香港深度探索「一國兩制」實踐的過程。
止暴制亂,「中央支持是最重要力量來源」
2018年2月,香港居民陳同佳涉嫌在台灣殺害女友後潛逃回港。因港台之間沒有簽訂刑事司法協助安排和移交逃犯協議,陳無法被移交至案發地台灣受審。為維護法治與公義,堵住法律漏洞,香港特區政府提出修訂《逃犯條例》和《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條例》。
然而,香港反對派和激進勢力「盯」上了這個機會,自2019年6月起推動各種激進抗爭。在特區政府多次表示修例工作已徹底停止後,他們繼續以「反修例」為幌子,變本加厲策動暴力且不斷升級,挑戰國家主權和「一國兩制」原則底線。
香港,陷入了回歸以來最為嚴峻的困局。
「我仍然相信,當日去履行一個國際義務並防止香港變為逃犯天堂的決定是正確的。」回想那段至暗時刻,林鄭月娥神情嚴肅,「但在那個時間、那些負面因素之下,則爆發了那一場風暴。」
面對重大風險挑戰,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關於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授權全國人大常委會就此制定相關法律。6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香港國安法,當晚11時,特區政府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即日刊憲生效。
「香港國安法的制定實施,對香港迅速止暴制亂、恢複正常社會秩序、實現由亂到治的曆史性轉折發揮了關鍵作用。」作為最前線的「指揮官」,林鄭月娥認為,這是「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重要裏程碑,也使香港曙光漸現,社會逐步重回正軌。
記者:您宣誓就任特首時說過「准備好應對公務生涯中的最大挑戰」,但有預料過會遇到2019年的這場風波嗎?
林鄭月娥:沒有。但是現在回想起來,這場沖突可能無可避免。因為當時我們沒有建立起維護國家安全的制度,國民教育也沒有做好,再加上有外部勢力幹預香港事務。此外,在立法會內仍有不少反中亂港人士,他們反對特區政府,不願意配合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甚至有部分議員要求外國制裁香港,破壞香港的政治制度。這麼多負面的元素加在一起,一場比較激烈的鬥爭或者矛盾可能是無法避免。
但我仍然相信,當日進行修例去履行一個國際義務並防止香港變為逃犯天堂的決定是正確的。只是在那個時間、那些負面因素之下,爆發了那一場風暴。
記者:當時有不少聲音質疑、批評您。您會不會覺得自己不被理解,特別委屈,甚至也懷疑自己?您怎樣堅持下去?
林鄭月娥:在那樣嚴峻的場面中,我遭受質疑是無可避免的,有很多人動搖也是可以理解的。就連一些平日支持政府的人都開始質疑政府究竟有沒有辦法可以止暴制亂,更不用說激進人士如何落井下石。社會大眾也受到社會媒體的影響,包括在學校中都出現了混亂局面。 我相信對於每一個政府的首長或者領導來說,都需要面對這樣的局面。因為無論你聽了多少意見、做了多少評估,但最終做決定的,是你。所以,有時也是會有打擊的。
我知道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社會事件,已經上升至危害國家安全的局面。大家看到我比較堅定,不隨波逐流去做一些當時激進派、反對派要求我做的事,那是因為我有中央的支持。這是最重要的力量來源。中央的支持讓我明白:「你不用怕,中央永遠都是香港最堅強的後盾。」
一是中央信任我。當時很多情況,需要立即做決定,根本沒時間再去寫報告匯報。在面對各種困難時,如果中央整天都懷疑你行不行、懷疑你是否忠誠、懷疑你是否有能力,那我肯定沒辦法做工作。來自中央的信任,給了我堅強的信心。
二是中央的主導。有些事僅靠特區政府的能力無法處理。按照憲法和香港基本法,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有權幫助特區解決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
三是中央的關懷。甚至有中央官員會擔心,問我會不會睡得不好。其實,我是不會失眠的。
所以,有了中央的信任、主導和關懷等等支持,我們才挺過這麼難的局面。
「「北部都會區計劃」是為連任,他們看錯我了」
42年的公務生涯中,林鄭月娥在多個政府部門工作,其間處理過多項包括重置皇後碼頭、馬頭圍道唐樓倒塌事件等事件。特別在重置皇後碼頭一事上,大批保育人士「占據」皇後碼頭,林鄭月娥毫無畏懼,單人匹馬與保育人士展開舌戰,從此「硬淨」「好打得(粵語,意為:有擔當、善於鬥爭)」之名不脛而走,硬朗的形象深入民心。
2017年1月12日,林鄭月娥正式向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請辭,並宣布參選特首。競選期間,林鄭月娥在社交媒體開通的網頁上寫道:「我和團隊選擇以「同行WE CONNECT」為競選主題,因為我們與大家一樣,一樣熱愛這片土地,面對挑戰,我們必須團結起來,同行向前。」
2017年3月26日,林鄭月娥當選香港特區第五任行政長官人選,但沒能料到到來的卻是驚濤駭浪的五年。
修例風波、新冠疫情,五年來,香港一度風雨飄搖,林鄭月娥的施政之路也荊棘滿途。
記者:作為香港首任女性特首,當面對各種危機時,您覺得性別有什麼影響嗎?
林鄭月娥:性別對我沒有大的影響。我從來都不會因為我是女性行政長官,而產生特別的思維和行為。唯一不同,我有女性的衣著(笑)。我當行政長官的時候,比較著重衣著,經常會穿旗袍。現在卸任後,我會比較輕松。
至於做決策,我也不覺得男性與女性有什麼分別。反而,我個人的風格是比較堅持原則、注重執行,並且很看重細節,所以很多人說我是hands on(事必躬親)。這是事實。我覺得要做重大政策,必須了解細節。所以,我覺得作為女性行政長官,並不是一個特別的難題。
記者:您為什麼會提出「同行」的競選口號?五年來的落實情況如何?
林鄭月娥:2017年之前,香港出現了一些社會撕裂,在一些政治、法律等問題上無法達成共識,好多事都做不成。要做成事必須團結大家走在一起,為共同的目標「同行」向前。
就任行政長官後,我盡了最大努力,嘗試與政府意見不一致的政黨、組織聯系、交流、溝通。我也認識到,「同行」的前提是共同的基礎、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思想。這個基礎必然是「一國兩制」,宗旨是「一國」為本。從這個角度講,我這五年做的工作就是盡量統一准確貫徹「一國兩制」的思想。但有一小部分人士,根本就不接受「一國」,甚至有野心推翻政權,這些人難以成為「同行」夥伴。我任內也有很多事件發生,所以難以完全落實這項工作。
記者:您在任內提出了兩大藍圖去解決香港長遠發展的瓶頸,一個是「明日大嶼」計劃,一個是「北部都會區」計劃。但後者在2021年才提出來,會不會太晚?
林鄭月娥:有人曾說,我是為了連任才部署這個計劃,他們看錯我了。第一,「北部都會區」是比較長遠的發展計劃;第二,需要一個良好的政治環境,才能提出這樣的計劃。
我在2018年10月就提出了「明日大嶼」計劃,但由於當時的政治爭拗導致立法會無法達成共識,單單一個人工島填海項目的研究,我們就花了20個月的時間,才在立法會申請到撥款。可以想象,如果早兩年提出「北部都會區」,可能也會遭遇同樣的命運。因此,在香港國安法頒布實施及落實「愛國者治港」後,2021年10月,我認為是最適當的時候了,就推出了「北部都會區」計劃。
記者:2017年7月1日,《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正式啟動。您如何評價這五年來大灣區的發展?
林鄭月娥:我們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合作是十分愉快的。廣東與香港唇齒相依,粵港合作源遠流長,其中,港深更是演繹了世界獨一無二的「雙城故事」。香港在普通法的應用、金融制度等方面的獨特優勢,能提升大灣區的發展質量,大家能優勢互補,成果共享。國家「十四五」規劃為香港明確了「八大中心」的新定位,就是希望更好發揮香港的優勢,服務粵港澳大灣區。
記者:您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如何進一步融合發展?
林鄭月娥:作為一個綜合經濟體,如果要發展得好,就一定要做到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流通,就像一個人的血管如果不流通,在某處塞住,肯定不會健康。
這幾年我們已經打通了稅務、藥械通等脈絡,但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打通,如果能夠短期內實現,未來五年將會是一個很關鍵的發展期,不僅能幫助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發展,還能幫助國家高質量發展,對整個亞洲都有很大影響。
想向內地、香港及台灣人民宣傳「一國兩制」實踐
「無可否認,我擔任行政長官這五年是香港、也是我個人最多挑戰、非常不尋常的五年。」原本預計45分鐘結束的訪問,最終超過了1小時。與一年前率團參加廣交會,在廣州接受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獨家專訪相比,林鄭月娥輕松了很多,更真情流露地談到家人、朋友的支持。
「什麼力量使我堅持走下去?第一,中央的支持;第二,個人的堅強;第三,家人的信任和關懷。」林鄭月娥頓了頓,吸了一口氣,「我的家人、還有好朋友,他們不知道我在做什麼,但依然會在背後默默支持我。」
卸任行政長官後,林鄭月娥一度消失在公眾視野,鮮有出席公開場合。直至8月底,一段她在灣仔街市采購食材的視頻登上社交網絡熱門話題。
「結束42年公務生涯後,有另一個角色等著我去進入,這個就是家庭主婦。我希望做一個普通人,做回我丈夫的太太,兩個孩子的媽媽。」透過幾近落地的大玻璃窗,見證了許多風雨挑戰的金鐘道又重新活絡起來,車水馬龍。
窗內的林太,一臉粲然。
記者:您當初「建設更美好的香港」的承諾實現了嗎?
林鄭月娥:我是一個不斷尋求創新的人。如果你問我還有沒有很多事想做?為了香港的發展,我一定有的。但每個人都在曆史的洪流中,可以安然度過充滿挑戰且嚴峻的五年,我已感到非常欣慰。
更重要的是,在中央的支持下,我們帶領香港深度探索「一國兩制」的實踐,令「一國兩制」進一步完善,甚至可以說令香港返回「一國兩制」的初心,即,維護國家的領土完整、主權安全以及發展利益,並顧及到香港和澳門的實際情況,保證香港和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
在此期間,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涉及香港的部分更加豐富,令我們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擔任更加重要的角色;在金融方面,我們與內地更加互聯互通,推出了債券通、理財通,深化了滬港通、深港通,令香港離岸人民幣樞紐的地位更加提升;我們在土地、教育等問題上也做了很多工作。我覺得「建設更美好的香港」有一定的進展。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在五年之內有所成就,我覺得這是很大安慰。
記者:今年6月,您最後一次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回顧五年工作時哽咽了,是想到了哪些特別的瞬間嗎?
林鄭月娥:其實有很多。因為作為行政長官,既要向香港特別行政區負責,又要向中央人民政府負責,這是所謂「雙負責」制度。但畢竟兩地存在差異,壓力一定是有的。當時我說,因為是最後一次去立法會,所以想講一些比較感性的話,既是我個人的感悟,又是支持我走過這段充滿挑戰日子的力量來源。
第一,是剛才提到過的,來自中央的支持,這是最重要的。
第二,我是講信用的,說到做到。當年,我在就職演講中引述了一首廣東歌《同舟之情》,其中一段歌詞大意是,「大家都會經曆風浪,但沒關系,只要我在你身旁,就會為你護航」。所以,五年來,如果當船遭遇大風大浪的時候我卻跑了,或者信心有所減少,有想放棄,都是不行的。既然我承諾為香港這艘船護航,我就不會逃跑。
第三,令我更加感動的,當然還是家人。我擔任行政長官期間,家人都受到很大壓力,不僅是無形的壓力,還有一些有形的壓力。比如,孩子在學校會遭到一些不明是非的人對他們的人身攻擊。
記者:您曾經說過,您不覺得虧欠家裏人什麼,因為你們是一家人。
林鄭月娥(哽咽):是的。他們始終信任我。這種信任通常都是來自很親密的人,而且是長時間在一起的人。你會知道他做事的出發點、他的初心、他的原則,你不需要對他做的事懂多少,你們也不需要分析或者辯論。這就是家人。
同時,我也有幾個好朋友,他們也是一種堅定的信任,給我接收到的信心就是「你做什麼決定,我們都一定支持你」。
記者:您會有「遺憾」嗎?
林鄭月娥:我不是很想講有沒有遺憾,做人最好不要提「遺憾」,要滿足於現狀、要感恩,如果想繼續貢獻力量,就要向前看。
今年6月30日,习近平主席來香港時會見了我,希望我「繼續為香港和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我想,我在最前線經曆了「一國兩制」實踐最艱難的階段,對如何更進一步實踐深有體會。所以,我希望能夠多做些宣傳「一國兩制」實踐的工作,不僅對香港市民,還有內地人民、台灣人民。如果能夠准確掌握「一國兩制」的內涵,大家就會明白香港與內地的關系,有利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記者:您會在某個新的崗位去做這些工作嗎?
林鄭月娥(笑):我不需要新的崗位。但我希望有機會在全國的重點大學去講講「一國兩制」。比如,我會遊覽國家的名山大川,順便就去講講課。
記者:您會習慣這樣的「退休」生活嗎?
林鄭月娥:我非常習慣。因為卸任行政長官之後,有另一個角色等著我,那就是家庭主婦(笑)。我的確很希望做一個普通人,做回我丈夫的太太,兩個孩子的媽媽。我也有很多老同學、老朋友,大家終於有時間可以相聚。
記者:您對香港未來的發展有何期待?
林鄭月娥:第一,我認為香港應該有更大的作為,想得更大膽和長遠一些,如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的「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第二,香港要有更大的擔當。目前國際形勢更趨複雜嚴峻,作為外向型「國際聯系人」,香港要有為國家服務的擔當。
第三,香港應該更加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我們不能只看深圳河以南香港的發展,更要望向深圳河以北,整個大灣區,特別是深圳和香港的雙城發展。我們不能太「小心眼」,只看自己可以做多少生意。應該比較長遠、比較策略性地去融入國家發展。
林鄭月娥與南方報業記者合影
策劃:侯小軍 張純青
統籌:趙楊 胡念飛 謝苗楓
協調:區小鳴 王勇幸 陳彧
撰稿:陳晨
拍攝:許曉鑫
剪輯:許曉鑫 陳晨
平面:霍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