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紫菜、薯片、夾心蛋糕……十多年前這些需要「托人」從香港帶回來的美味零食,如今已經遍布全中國。當中有個叫「四洲」的品牌名堂特別響。
四洲集團是香港最大的食品企業之一,生產和經銷的食品達五千多個品種,分銷網絡遍布全國各大城市,並將內地食品業引向海外,融入國際社會。
「我們和其他零售業一樣,主要得益於CEPA。」立秋過後的香港,海風微涼,香港無人不曉的「食品大王」戴德豐在他位於九龍灣嶄新的辦公室內,向南方報業記者娓娓而談自己的「生意經」,「我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信心,而CEPA的實施對香港來說就是一劑強心針,給香港帶來了信心,帶來了期望,也帶來了市場。」
2004年1月1日零時,CEPA(《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正式實施。港產貨物零關稅進口內地,讓成千上萬的內地消費者享受到了港貨的好處,也成為促進香港經濟複蘇的重要催化劑。
「香港與內地經貿關系也由此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除了四洲集團主席,戴德豐的其他身份還有全國政協原常委,廣東省政協常委、港區委員召集人。在各級政協履職三十多年來,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建言獻策。「CEPA每年都在向前推進,陸續簽署補充協議,通過CEPA,內地對香港的開放程度不斷擴大,香港大有可為。」
CEPA是中央政府送給香港特區的一份「大禮」
本世紀初,亞洲金融風暴對香港的影響餘波未了,緊接著的「非典」疫情又讓香港再次經曆重創,特區政府開始尋求對策帶領香港經濟走出低穀。
2002年,內地是港產貨品的第二大出口市場,占港貨出口總值約32%。但當時香港貨品進入內地仍需支付7%至35%不等的關稅。對此,作為第一批投資內地的港商,戴德豐感受良多。「四洲紫菜、粒粒橙等產品當時在內地已頗具知名度。但我們的零食進入內地仍要面對高達10%的關稅。」
經過與中央的多次磋商和調研,2003年6月29日,香港與內地正式簽署了CEPA協議。內地對香港產品實行零關稅,並擴大服務貿易市場准入。「這可以說是中央政府送給香港特區的一份「大禮」。」戴德豐由衷感歎。
記者:2004年CEPA正式實施,給香港帶來了怎樣的機遇?
戴德豐:香港2003年經曆了非典,經濟很差,香港特區政府就想盡辦法要重振經濟。最後經過多方努力,內地和香港在2003年6月29日簽訂了CEPA。當中規定了內地和香港兩地原產貨物在互通時實行「零關稅」,內地進一步向香港開放服務業,不僅是會展服務業,還包括除法律、會計、審計和認證以外的諸多管理咨詢服務業,例如廣告、建築及房地產、銀行業、保險業等等。同時,安排中還包含了貿易便利化措施。所以CEPA的實施給了香港一個刺激,香港人開始有了期望,有了信心,還有了龐大的市場,可以到中國內地做更多生意。
事實證明,這條路是走對的。在CEPA實施一年後,香港終於擺脫了通縮的困擾,2004年的經濟增長達到7.5%。
記者:對四洲集團來說呢?
戴德豐:這當然是好消息,因為我們有更多的食品可以免關稅進入內地市場。而且內地市場反應很好。雖然我們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廣東已經很有名,比如說我們的四洲紫菜,但通過CEPA,我們的品牌在內地更多城市增加了曝光度,逐步在全國打響了名堂。
CEPA簽署以後,我們還在汕頭投資上億港元建造了亞洲最大的薯片廠。我們在內地的業務範圍也是從那時起越來越大。我們的工廠遍布全國各地。同時我們也開始發展餐飲業務,在2006年收購了廣州四大園林酒家之一的泮溪酒家,為內地消費者帶去更好的服務。
記者:十八年過去,回過頭看,CEPA對於香港的意義是什麼?
戴德豐:CEPA對香港來說,一方面它是香港與內地加深經貿合作的開始。在CEPA的「安排」下,兩地經貿也逐年加速融合。越來越多港商開始關注內地市場、了解內地市場。
另一方面,它也折射了一個道理:就是要有信心。今年是我創業第51年,香港經曆了很多低潮,比如2003年的「非典」,但它總會恢複「元氣」。你要去想,這是什麼原因呢?如何去克服困難呢?好的政策給予了信心,而信心就是你的底氣。同時,每一個經濟低潮或者遇到困難,就是我們去改變方向創新的時候。
比如現在受新冠疫情影響,我們以前沒做雪糕,但這三年開始做雪糕;以前不賣米,現在又去做米,因為人們在疫情下上街少了,在家煮飯吃,米的需求擴大了,所以我們的業務就一直在拓展。我51年前只是做餅幹的,到現在什麼食品都做,就是要去爭取變化,與時俱進。
無論做生意還是做人,希望能交出滿分答卷
1971年,戴德豐在叔輩的邀請下去到日本參觀,並對當地發達的零食工業產生了濃厚興趣。「當地很多小學生手裏都拿著精致包裝的零食,電視裏的廣告也是精彩紛呈。我在品嘗以後馬上就下定決心做零食代理,把日本零食帶到香港。」沒想到,這一做就是51年,如今四洲集團已成長為香港最大的食品企業之一,業務涉及食品原料供應到餐飲服務等方方面面,生產和經銷的食品達五千多個品種,分銷網絡遍布全球。
在戴德豐的辦公室內,大大小小的獎杯獎狀見證著他為行業、為社會作出的傑出貢獻。他對南方報業記者說,不管是做食品生意還是為香港、為國家建言獻策,自己都希望能交出一份100分的答卷。
記者:為何當初選擇進入食品行業?
戴德豐(笑):因為我自己喜歡吃,晚上吃完飯回到家我還會吃零食。我也喜歡到處試新的產品,所以我家裏有個櫃子放滿了新產品。所以我與「食」有緣,正好做了這行,當然希望把好吃的東西帶到香港,帶給香港消費者。
記者:什麼時候決定把這些產品帶到內地?
戴德豐:改革開放初期,國家成立了五個經濟特區,為了方便外國人來投資,每一個經濟特區都成立一個免稅店,銷售進口商品。我們當時在香港已經很有名氣,於是免稅店就找到我們,希望進口我們的產品到免稅店賣。所以我從那時起開始進入內地銷售產品,也慢慢增加在內地的食品生意。當時在中國的外國產品還不多,但我堅定地告訴我的外國夥伴,我們中國有十幾億人口,將來有無限的機會。如今我的生意越做越大,產品越來越多,證明我當時的判斷是沒錯的。
記者:您那麼早布局內地生意,看中了什麼?
戴德豐:內地不僅是巨大的消費市場,也是優秀的食品原料生產地和加工地。比如,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在蘇州、河北、廣東等不同地方建立工廠,因地制宜發展食品工業。當時中國種植的馬鈴薯並不適合用來生產薯片,我還將合適的種子引入我的家鄉廣東普寧,一方面為四洲的產品尋得支撐,另一方面也支持鄉親們開發高質量農副產品。後來,我就在汕頭投資上億元建造了亞洲最大的薯片廠,如今主要在中國市場銷售。這些都是一舉多得的實例。
記者:內地的同行有沒有向您請教一些經驗?
戴德豐:我想每一個食品企業都會拿同行的產品回去研究。我51年前創辦四洲集團的時候,中國還沒有這些零食;到了1994年,我們在汕頭設廠,產品在內地也已經有一定知名度。有次我和一個同行朋友吃飯,他感謝我為他創業提供了靈感。他現在已經做到百億的規模,超過了我們。我替他們開心、也替自己高興,因為這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有競爭才有進步,而我也能在這個過程中對整個行業的進步以及消費者做出貢獻,這都是好事。
記者:很多人都很關心四洲集團「長盛」的秘訣。
戴德豐:我也常思考我們為什麼能越做越大,我認為就是我們作風穩健,用心做事。用心做事、用愛做事,這是我做人的方針,公司的同事也都秉承這個宗旨。還要講信用,懂得微笑。
記者:您給自己打多少分?有考慮過退休嗎?
戴德豐:我當然希望是100分,因為我每分每秒都在努力做事。這些年我也得到了政府、業界和消費者的肯定,在很多方面都已經有一個交代了。但我不敢說,也不想退休,未來我還想繼續為香港、為國家做貢獻,將我的經驗傳授給年輕人。
向身邊朋友「推銷」大灣區
除了「食品大王」的美譽,戴德豐還喜歡將自己稱為「政協人」,辦公室的牆上掛滿了他作為政協委員在全國各地開會、考察的紀念相片。
從廣州市政協委員到全國政協常委,他在各級政協積極履職、參政議政、為民請命。說起自己長達三十年的政協生涯,戴德豐滔滔不絕。
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他關心香港社會的發展,更關心祖國的命運。為了讓港區各級委員凝聚起來,進一步促進內地與香港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建設,他在2006年組織2400多名政協委員成立「香港廣東各級政協委員聯誼會」。「能為國家做事,我從不感到辛苦。」
作為食品行業的翹楚,戴德豐曾就食品安全監督等問題提出建議,建議政府加強法制建設,對食品質量進行嚴格監管。他也在CEPA簽署之後提出建立人才交流中心,擴大兩地人才流動。近些年,他更關注粵港澳大灣區多領域的合作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記者:政協生涯帶給您怎樣的體悟?
戴德豐:我從1991年擔任廣州市政協委員,一路進入廣東省政協、全國政協,我感到責任重大。在這個過程之中,我積極參政議政,去到很多地方考察,見識了很多事,也提出很多建議支持國家,改善社會,改善經濟。
2006年,我提出組建 「香港廣東各級政協委員聯誼會」,並擔任首席會長,希望可以凝聚港區各級委員,促進內地與香港兩地的經濟文化建設交流。我在其中培養了自己的管理組織能力,也對我國的政協制度有了更深的領悟。從食品安全、人才雙向交流培訓到大灣區貿易合作,我關注香港、廣東省和國家方方面面的發展,也積極向各級傳達新政策,並收集建議,能為國家盡一份力是我的榮幸。
記者:香港在後疫情時代可以發揮怎樣的優勢?
戴德豐:今年廣東省「兩會」上,我提出要進一步推進大灣區融合發展,深化民生領域合作、加快科技和產業融合、抓住RCEP貿易協定簽署的機遇提升市場競爭力、加強粵港澳三地政府溝通交流。因為香港在許多行業都可以發揮自身的優勢,如果香港每一個行業的精英能積極投身大灣區建設,一定會給大灣區帶來很大幫助。
記者:您鼓勵香港年輕人創業嗎?
戴德豐:我非常鼓勵香港年輕人創業,因為機遇處處有。年輕人肯用心做事,多點去思考,一定是機遇無窮的。尤其是現在大灣區正在火熱建設中,年輕人要及時把握機會。
我作為廣東省政協委員,很多年前就開始推行粵港合作,現在更是時常向身邊的朋友「推銷」大灣區。因為這裏極具吸引力,11個城市各有所長,能夠合力發揮巨大的作用。全世界的人才和資金都在尋找消費力強的地方,大灣區正具備這樣的優勢。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是中國連接國際的橋梁,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策劃:侯小軍 張純青
統籌:趙楊 胡念飛 謝苗楓
協調:區小鳴 王勇幸 陳彧 陳晨
撰稿:張詩雨 李心迪
拍攝:張詩雨
剪輯:張詩雨
平面:賴美雅 遊寶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