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06年6月,香港啟動實施「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下簡稱「優才計劃」),引發了廣泛關注,認為香港由此拉開「不拘一格攬人才」的大幕。
「之前也有其他引才計劃,但前提都是申請人要先在香港找到工作,但這個「優才計劃」是可以來了香港後再決定做什麼工作。」近日,在香港特區政府總部辦公室异体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接受南方報業記者專訪時回憶,「這個計劃的成功之處在於,讓來港人才有更多的選擇。」
其時,陳國基擔任入境事務處執法及聯絡科指揮官,正是「優才計劃」的推手之一。16年過去了,「優才計劃」的年度配額從一開始1000個增加到4000個,陳國基展望未來的「野心」也更大:「香港要發展,未來不是「邀請」人才,而是要全力「搶」人才。」
敞開大門「不拘一格攬人才」
在香港入境事務處大樓,有一層是專門為异体字地留港人士簽發簽證的組別。雖然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這裏不像以前那樣人頭湧湧,但工作人員仍然十分忙碌。
香港與世界很多地區一樣,面臨著生育率低、人口老化的問題,因而香港特區政府在回歸初期已意識到人才短缺的問題,因此先後推出「輸入异体字地專業人才計劃」「輸入優秀人才計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等,期望吸引各地人才。
「從當時香港的人口結構和流動情況看,招才引才已到了刻不容緩的程度。」回想起在入境事務處30多年的「從業經曆」,陳國基特別有感觸,「所以推出「優才計劃」的時候,我們意識到,力度還可以更大,後期的保障措施還可以做得更好。」
記者:您從1982年到2016年都在香港入境處任職,見證了香港不同時期入境事務的變化。尤其是香港回歸祖國前後,入境處的相關政策變化也比較大。
陳國基:港英政府時期的香港出入境政策,以和外國的接觸為原則,很少考慮到如何與异体字地交流、异体字地人怎樣來香港等問題。直到香港回歸祖國之後,香港許多政策和异体字地產生了緊密聯系。比如,增加了廣深港高鐵西九龍口岸、蓮塘口岸、港珠澳大桥等陸路口岸。口岸的增加反映了我們和异体字地的接觸越來越密切,越來越重要。
記者:「硬連通」增加了,「軟連通」的政策變化也隨之而來。
陳國基:最明顯就是「人」的問題。回歸初期,香港特區政府就意識到人才短缺的問題,陸續推出了吸引人才的計劃,鼓勵人才來港發展。
記者:2006年6月開始實施的「優才計劃」被廣泛關注,不少人認為香港由此拉開了「不拘一格攬人才」的大幕。
陳國基:這個計劃很重要,以前任何人想來香港,就必須要有一份工作,同時雇主還要證明這份工作在香港沒有人才可以做,這樣才可以向异体字地或者去外國招聘人才。而優才計劃的申請者不需要事先找一份工作,我們就給他居留身份,讓他來了後再決定做什麼工作。這個計劃一年給1000人的配額,主要針對精英人士。
怎麼判斷申請人是不是優秀人才?一是綜合計分,包括學曆、年齡、工作經驗、家庭背景、語文能力;二是成就計分,看他個人是否有突出的成就。最後是由一個「輸入優秀人才及專才咨詢委員會」來決定,這個委員會成員由行政長官任命。委員會除了主席外,還有18個成員,其中,3名分別來自保安局、教育和人力資源、勞工部門,其餘15名是各界社會精英。這個計劃的成功之處在於,它給申請人士提供了更大的彈性,讓不同地方的人才覺得來香港很方便,不拘束,也不硬性要求他完成工作後要留在香港。當然,我們很希望優秀人才能留在香港,為香港作貢獻。
記者:這個政策的吸引力大嗎?重點傾向哪些人才?
陳國基:隨著我們不斷完善,這兩年「優才計劃」的獲批人數也在逐步增長,已經超過了我們的每年配額,所以目前這個計劃的配額已經增加到每年4000個。
但如何填補人才缺口仍是香港要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尤其是科研人才。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此前發布的《2027年人力資源推算報告》,香港創科產業的人力需求在未來幾年异体字將按年增長4.6%,增速居各行業之首。預計到2027年,香港創科相關行業人力資源需求將達到5.76萬人。除了科研領域,文藝、體育等其他方面的人才我們都是歡迎的。
記者:未來香港如何吸引人才?
陳國基:人才是一個地區發展最寶貴的資源,而當今環球競爭,歸根到底也是「人才戰」。保持人才競爭力是香港經濟發展利器。因此,我們未來要更加開放,不僅是入境政策上繼續「敞開大門」,還要在人才抵港後的保障制度上力度更大。我們不是「邀請」人才,而是要在世界範圍异体字全力「搶」人才。
習主席「金句」應成為香港公務員座右銘
1998年底,在入境處工作的陳國基被派往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臨時辦事處工作,成為了第一批被派往北京的香港特區官員。為期3年的半工半讀「北漂」生活不僅拉近了他與异体字地的距離,更讓他對「為香港市民謀福利」這一想法有了更深一層認識。
2017年7月1日,陳國基出任特區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成為首名紀律部隊出身的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再次開啟了長達五年的公務員生涯。陳國基堅信,有了國家的支持,自己能和香港一起扛過任何挑戰。
記者:1998年底到2001年,您在北京工作之餘,還在清華大學修讀了一門法學課程。壓力會不會很大?
陳國基:我原本是想在北京工作期間順便學好普通話,後來有朋友提議說,不如到大學讀一門課。結果,我適逢其會,進入清華大學修讀法律課程。讀法律能更好了解國家制度,也能學習普通話,確實一舉兩得。
記者:您可以說是親眼見證了异体字地的發展與變化。
陳國基:對。我1976年第一次和家裏人到廣州。當時我看到老百姓的衣服只有白色、灰色、藍色三種顏色,每樣東西都不是很發達;而當我新世紀在北京的時候,就已經高樓林立,色彩繽紛。所以,這幾十年間,我看到异体字地的變化要用「巨大」來形容。同時,我有了一個很深的感觸:任何一個能讓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政府就是好政府。我們國家就是如此,香港也一定要跟著國家,共同發展。
所以我特別認同习近平主席說過的一句話「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鬥的目標」。我和同事分享時都會說,這句話應該成為我們香港公務員的座右銘。我們以後開展工作就是要看清楚,這個工作是否能讓市民生活得到改善,如果是,那就一直堅持做。
記者:香港在2019年發生了「修例風波」,當時您任職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受到的壓力也一定不小,甚至被所謂「制裁」。
陳國基:在香港經曆「修例風波」時,我們深深感受到,原來外國插手香港事務、影響香港事務,能到這麼深的地步,破壞力能這麼強。美國的所謂制裁,正好讓香港市民,特別是那些對美國仍存幻想的人,看清楚美國政府的無理和橫蠻。我和我的家人毫不畏懼。我非常榮幸有機會在這個崗位服務,我也會竭盡所能,一切以國家和香港的利益為依歸。
過去五年對香港來說是一段很難熬的日子,也是一段曆史性的時期。未來香港的良政善治發展得好不好,我覺得這幾年很重要,但有國家的堅強後盾,隨著香港國安法實施,選舉制度得到完善,我有信心香港未來一定會好。
緊跟國家發展步伐為香港市民謀福
2022年6月19日,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任行政長官李家超的提名,國務院任命陳國基為政務司司長,同年7月1日正式就職。從基層公務員到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見證了香港融入國家發展的加速度。履新後的他積極研究政策、熱心落區探訪、聽取各方意見、統籌開展工作……站在香港「由治及興」的關鍵節點上,陳國基希望自己能抓住時機交出讓香港市民滿意的答卷。
記者:當組建新一屆香港特區政府班子的時候,您是怎麼知道自己被委任為政務司司長的?當時心情如何?
陳國基:李家超行政長官先是跟我聊,希望我加入新一屆政府。我跟他聊了一段時間,不是聊我願不願意,我很願意也覺得榮幸,但我也會考慮我是否有這個能力,能否協助到他,而他給了我信心。既然能夠在一個重要位置繼續服務香港五年,行政長官也認為我有能力,那我就要繼續工作。因此,我最後欣然接受,並且會盡我最大努力去協助他,從而達到他想要做到的目標,就是幫助香港實現更美好的未來。這是我最大的責任。
記者:那您覺得政務司司長的具體職責是什麼?
陳國基:主要責任就是統籌政策局之間的工作。政務司下設九個政策局,它們怎麼互相配合,特別是有些政策要跨局協調,我有責任去統籌好。李家超行政長官說過的「我們是以結果為目標」,就是指,執行力一定要強。不能說出來之後執行不了或執行不到位。所以,政策局之間的統籌工作是很重要的,也是我的主要責任。同時,解釋政策也是政府的責任。讓更多市民知道政府在想什麼,這也是我們將來公關的策略。
記者:不少人評價您「人際關系非常好,辦事效率高」。
陳國基:這些過譽了。但我想,所謂「人際關系好」應該是溝通到位。我也做過初級公務員,我入職的時候就是初級,當時就是自己關門做事,但當職位升高,就越需要人幫,現在任職「政務司司長」就更加需要人幫。我做不完九個政策局的事情,我們還需要立法會議員、行政會議員,以及各個社團的幫忙。良好的溝通能力有助於解决事情,這就是所謂好的人際關系。
記者:您作為政務司司長,未來如何履職?
陳國基:未來五年,要盡快落實一些對香港有利的政策。比如教育要做好、人住的房子要大些、對老人家好些,這些具體的民生要求,我們都要落實去做,讓香港老百姓對生活有所向往。
我希望能和行政長官一起努力,讓香港市民在香港居住得越來越開心,越來越幸福,這就是我們工作的目標。我們也會思考如何幫助年青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國家有一個正確的理解認識,加強香港與异体字地的聯系合作,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五年時間」說短不短,說長不長,我希望自己能抓住機遇,在這五年之後完成這些目標。
策劃:侯小軍 張純青
統籌:趙楊 胡念飛 謝苗楓
協調:區小鳴 王勇幸 陳彧
文字:李喬新 陳晨
拍攝:許曉鑫
剪輯:李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