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乡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广东各地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2023-11-05 08:00 来源:南方日报

  在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莲江村,由当地村民经营的20所“一家一品”特色小店迎来一波接一波游客,走出一条“农房有价值、村民有收入、集体有积累”的村民共富路;

  作为著名侨乡,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保育活化侨文化,在留住乡愁的同时续写古村落新篇;

  在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曾经的后进村如今蝶变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数百万人次游客观光游玩;

  在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陂角村,一个个特色文旅项目和特色农业产业项目相继落地,乡村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断孕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自“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启动以来,广东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特色文旅,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让乡风乡韵乡愁“留得住”,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珠海莲江村

  老屋变新铺 田园古村人气旺

  走进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莲江村,一派古树交融的田园风光映入眼帘。从莲江村双顶湾山野步梯入口处拾阶而上,大小相间的花岗岩石阶沿着上山方向一路延伸。登至山顶,刚收割完的农田与整洁的集市尽收眼底,更让人心情舒畅。

  在山顶游客感慨“风光无限好”时,山脚下也是一片热闹。

  “在这里,不仅能追寻自然之美,还能领略深厚的历史文化。”澳门濠江中学附属小学教师蔡景敏初次来到莲江村,就被深深吸引。“尤其是本地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澳门所没有的,希望能作为交流的桥梁,将这些非遗项目引入澳门学校课堂。”她说。

  游览莲江村,怎能错过本地特色美食?“燊烨饼家”以传统手工制作而闻名,有着超40年的历史。第三代传人罗勤英早年间在澳门工作,看到家乡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毅然决定回家“接班”。

  “别看现在街道整洁干净,其实几年前这里还是排水沟,天气一热就容易发臭。‘百千万工程’实施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吸引不少游客,在‘家门口’创业前景越来越好。”罗勤英说,遇上大型活动,一天营业额就有几千元,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通过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莲江村引进专业力量成立村企合作公司,形成“村、企、农”合作共建、利益共享模式,成功盘活20多处闲置农房庭院和土地,催生庭院经济、集市经济等新业态。当地先后培育20家“一家一品”精品店铺和42家“农夫集市”,带动70多名村民就业。

  如今的莲江村,颇具岭南特色的民宅变身书屋、饭馆、咖啡店,传统美食与本土文化的结合让不少人沉醉其中。

  孩子上小学之后,村民周四妹开始帮忙经营店铺,“卖得越多赚得越多,平均下来一个月能有3000元左右的额外收入,感觉很满足”。

  莲江村的变化不止于此。在保护岭南民居文化的基础上,莲江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依托周边岭南大地、样板村和五指山的环境优势,建成“笑骑骑迷你一环”乡村骑行绿道、“乐途途”山野步梯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植入自然科普、乡村研学等内容,全力塑造青少年乡村自然研学科普基地。

  去年,莲江村被评为广东全省乡村研学旅行特色村。今年9月,莲江村又获评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成为“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的生动注解。

  郁郁葱葱的田园、生机勃勃的业态、不断汇集的人气,让莲江村成为越来越多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休闲旅游、寻找乡愁的重要一站。

  汕头前美村

  续写侨故事 百年侨乡续新篇

  走进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永宁寨和文园小筑等58座独具潮汕华侨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格外引人注目。侨宅内,游客熙熙攘攘,穿行在古色古香的建筑群;榕树下,老人们三三两两,围聚在一起纳凉聊家常。

  前美村是汕头市著名侨乡,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该村坚持“保护为要,活化利用”,深入挖掘独特优势,整合村内历史文化资源,多方位完善文旅产业链,走出“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发展新模式。

  “返乡华侨们经常带着子孙后代们游览这座故居,让‘侨三代’‘侨四代’感受古老的潮汕文化,对家乡有更深的印象。”前美村党委书记陈练说,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保护好,早已成为前美村民的共识。

  此前,前美村“两委”摒弃大拆大建的做法,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因地制宜进行古村落景观打造。曾经一度破旧不堪的小民房被改造成极具风情的休闲小憩,昔日阴暗潮湿的“十八枞榕”铺上绿荫小径。

  前美村户籍人口7000人,海外侨胞却多达1.2万人。如何讲好侨故事,是前美村的“必答题”。今年初,陈慈黉的后人发起总投资约28亿元的“风起潮庐”项目,结合文旅、教育、康养等产业,修缮改造提升陈慈黉故居,打造全国侨文化示范基地。

  华侨家族跨越百年回乡建设,续写好新时代“侨”的文章。在做好侨资源保护开发的基础上,前美村积极引进侨资侨智打造侨文化特色品牌,整合非遗项目、传统美食、民俗活动等元素,打造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品牌。

  周末,前美村和美花海生态园,大人在帐篷、草棚里喝茶聊天,小孩在草地上放风筝,或在沙坑里玩耍,其乐融融。近年来,前美村将1300亩农田进行统一规划流转,打造现代化农业生态园示范园区,并与陈慈黉故居、永宁寨、文园小筑等特色古建筑串联起来,形成“潮侨”特色旅游线路。

  如今,前美村成功打造和美花海生态园、颐禾园等“三产融合”发展典型,有效带动周边地摊集市、农家乐集聚,实现良性发展。今年以来,隆都镇“红侨”特色乡村振兴示范带火热“出圈”,接待游客超75万人次。和美花海生态园项目自今年落地运营以来,节假日日均客流量达1.5万人次,为村集体增收60万元,吸纳村民就业80人,成为古村落保育活化的生动样本。

  佛山紫南村

  后进变先进 和美乡村焕新颜

  从佛山中心城区驱车约30分钟,即可到达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这里村容村貌整洁亮丽、亭台流水风光如画,“有车有楼不如有紫南户口”这句话为当地不少村民津津乐道。

  这里曾是当地有名的后进村,2007年以来,紫南村邀请在外经商的乡贤潘柱升回乡带领村民开启新的乡村建设,推动全面振兴。如今,该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标杆村,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游客络绎不绝。

  在紫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柱升看来,村庄的蝶变,关键在于抓住了城乡融合机遇。“我们率先实现了土地变资源、资源变股本、农民变股民。”潘柱升说,该村从股权改革入手,理顺了产权关系,为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撑。

  紫南村通过对集体土地统一规划,关闭淘汰落后产能,成功引进包括3家上市公司、26家规上企业在内的60多家优质企业落户,为全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村集体收入由原来的936万元跃升到现在的1.2亿元,人均分红增长了13.3倍。

  但紫南村深知土地资源型经济难以为继。依托毗邻中心城区城市化的便利,紫南村近年来大力探索文旅融合的产业振兴之路,先后建成和引入“紫南三馆”、洛神云筑民宿、阿农湾农耕体验园、紫南船说等项目,形成农旅、文博、研学等丰富业态,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数百万人次游客观光游玩。

  村民潘金强原来常年在外打工,直到紫南文化旅游区开业,他才回乡当起了“紫南船说”水上游的驾驶员。乡村文旅提供了大量“家门口”就业的工作岗位,让村民过上“居住在村里,就业在景区”的美好生活。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容村貌也迎来了大提升。近10年来,紫南村投入3.8亿元,以城市理念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建成16个绿色主题公园、2.7亩的湿地公园、2600多个生态停车位,实现全村雨污分流,污水管网全覆盖,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当地还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先后完成“厕所革命”、“三线”整治、天然气进村入户。

  不搞“分光吃光”,紫南村坚持用集体红利构筑民生保障体系:55岁以上村民每月可领到1100元养老金;村民到定点医院看病可在“二次医保”中报销;针对村中学子设立4000元到1.5万元的奖学金,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弱有所助。

  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今年以来,为落实“百千万工程”,紫南村与肇庆怀集县古城村、茂名高州市荷垌村开展村村跨区域结对,携手翻开“共同发展”的新篇章。“通过外部帮扶,激发古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奋力把紫南村与古城村打造成全省村级帮扶协作标杆。”潘柱升说。

  河源陂角村

  农文旅融合 特色乡村游火热

  漫步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陂角村,只见四通八达的柏油路串联着一座座风格独特的农家小院,蔬香园内的两个“大花篮”成为不少游客的“打卡点”。

  春沐源小镇是陂角村农文旅产业的“金字招牌”和“颜值担当”。依托特色游乐项目和美丽的山谷风光,今年中秋国庆期间,这座小镇吸引了超3.2万人次前来观光度假。

  小镇的落地不仅给陂角村带来了土地租金收入,还直接带动了本地279人就业。“高峰时期,村里村外都停满了车。”陂角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明康说,今年村里还规划50亩的面积打造田园灯光秀,拉动夜间消费,一天接待游客达1500人次。

  今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策划“橙黄橘绿 乡村胜景”主题,推出了149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广东·绿美乡道怡情山水精品线路”入选,陂角村是其中一个节点。

  借此契机,陂角村结合现有的文旅特色资源,有效孕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源城区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同样位于陂角村,主要种植樱桃番茄、韭菜、小白菜等蔬菜。

  在105亩的智能温室大棚内,樱桃番茄长势喜人,茎高接近2米;一个月前种下的小松菜已接近采收期。园区采用无土栽培、集中采收的方式规模化种植,是科技兴农的一大特色。

  “无土栽培的方式可以规避土培中可能会出现的重金属污染、极端天气等影响,实现规模化、工业化生产,营养成分、品质、产品可控。”该园区农业生产技术总监杨刚介绍,随着技术不断精进,产业园目前的亩产量达到10吨左右,是传统种植的8—10倍。

  从这一智能温室出产的春沐源樱桃番茄可谓明星产品,个头小、风味浓、口口爆汁。产业园探索出“龙头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综合运用规模化设施农业、立体种植、无土栽培、智能管控等先进技术,并通过龙头企业的大型商超、电商等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春沐源樱桃番茄已进驻华润Ole、沃尔玛、盒马等线上线下大型商超,覆盖北京、上海、广深、武汉、成都、西安等地。

  白天在春沐源休闲观光,去智能温室大棚体验农业先进技术;晚上到周边农户家吃土鸡、住民宿的旅游模式,成为不少游客的“心头好”。

  采写(除署名外):南方日报记者 郑淼鑫 郭雨欢 王韶江 林郁鸿 罗湛贤

  统筹:彭琳 赵文君 高静宁

编辑:卢绍聪   责任编辑:杨格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