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在横琴,三代同堂澳门家庭的一年

“横琴是我们全家的新家园”

2022-09-17 07:48 来源:南方日报 钱明雅 马瑞婕

  “当初搬到这里,最担心喝不到‘澳门味道’的咖啡,没想到茶餐厅的经营者都是澳门老板,是家乡的味道。”张达明说。

  一年前的今天,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管理机构正式揭牌。就在揭牌前不久,由于家人看好横琴的发展前景,79岁的张达明和75岁的潘妙嫦夫妇一家三代同堂九口人,从生活了40多年的澳门,搬到了这里。

  通关便利、配套完善、公园依河而建……一年来,这对老夫妇在这里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舒适安逸,“异乡人”的心结被慢慢解开。走过那一段初来乍到时的惴惴不安,如今怡然自得的二老时常感叹,“当初要搬过来的决定是对的。”

  ●南方日报记者 钱明雅 马瑞婕

  本栏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梁钜聪

  8:00a.m.—9:00a.m.

  单牌车来回“通勤”很方便

  中秋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张达明和潘妙嫦早早就来到横琴口岸,送别前来过节的亲家。车行驶到关口,老人在车里将回乡证递给海关工作人员查验。“嘀”一声,证件查验完毕,出境车道的黄色闸门缓缓升起。得益于年龄超过70岁就可以随车通行的政策便利,不到一分钟,车辆便完成通关,进入澳门。

日常夫妻俩在横琴短途出行主要靠电动车。

  张达明夫妇是“琴澳候鸟”。几乎每个周末,他们都会回澳门看望家人朋友。碰上有澳门的朋友、亲戚来横琴度假,两人就充当导游。孩子们无暇送站的时候,夫妻俩就乘坐公交车抵达横琴口岸后再通关。由于这里采取“合作查验 一次放行”,“过关就只检查一次”。

  最让老两口津津乐道的是通关政策的人性化:在澳门读初三的大孙女需要每天往返珠澳两地。平日里,跨境学童拥有专用通道,“算上通关,路上总共花费时间不超过1小时。”澳门疫情严重时,口岸还为跨境学童及陪护家长提供“绿色通道”,可以不限进关次数和通关口岸。

  目送家人过关后,张达明夫妇便坐上公交车回家,10余分钟就可以抵达他们在横琴的家。向车窗外望去,不少车辆也只挂着一张黑色澳门车牌。“在横琴生活,单牌车很方便,开车来回‘通勤’不需要考虑太多。”张达明说。

  10:00a.m.—11:00a.m.

  医保卡看病就医无缝衔接

  回到家稍作休息后,张达明夫妇便赶往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广东办事处在横琴设立的综合服务中心。步行前往只需8分钟,由于能够提供与澳门相同的社会服务和养老服务,在儿女忙碌的时候,这里是夫妇俩最常去的地方之一。

张达明和潘妙嫦在街坊会综合服务中心参与数字麻将游戏。

  不少跟他们一样的澳门老人也是这里的常客。跳舞、书法、话剧……街坊会每天都为琴澳两地的老人准备各式的活动。张达明夫妻最喜欢的是非洲鼓课。手掌在鼓面变换着落点,不同声调的鼓声配合着音乐节奏,这让潘妙嫦乐在其中。

  在街坊会,多样贴心的服务让夫妇俩感到很欣喜。由于两年前曾经中风,张达明需要定期做理疗,街坊会为他提供了这项免费服务。上课时记得跟社工预约,午休后便可以享受到理疗服务。街坊会因疫情暂停开放时,理疗师还会上门治疗。“澳门也有免费理疗服务,但横琴的医师技术很到位,不需要两地奔波。”张达明说。

  注重养生的潘妙嫦则“瞄准了”横琴医院的中医门诊。“听说这边中医诊疗很好的。”拿起手机预约专家号,潘妙嫦操作熟练。系统里,两人的医保卡等信息早已登记完备。

  “刚搬到横琴,居委会就帮我们办好了居住证和医保卡,很快就拿到了。”潘妙嫦说,作为选择跨境养老的澳门居民,每人每年440元的医保费用,均由澳门特区政府全额报销。

  截至2021年11月,珠海共有9家银行370个服务网点可为澳门居民提供珠海社保卡办理服务。而在澳门,有超70个服务网点可以办理珠海社保。光是张达明一家所在的澳门半岛就有不少这样的网点,“澳门的工作人员都在珠海参加过培训,对两边保险制度如何衔接、业务如何办理等都相当熟练。”

张达明在街坊会综合服务中心与孩子们一同参与体育运动。

  11:15a.m.—3:00p.m.

  随处可以吃到“澳门味道”

  茄子炖肉、西红柿炒鸡蛋、焖豆角……这一天中午,街坊会内的长者饭堂飘香。每天11点15分,这里准时开饭,老人到达餐厅后,只需要在门口“刷脸”认证,后台即可自动结算。

  张达明夫妇认真挑选菜式,两荤一素一汤只需3元钱,菜品特意照顾老年人的需求,患有糖尿病的潘妙嫦也可以放心享用。这里的老人来自五湖四海,饭桌上一起谈笑风生。潘妙嫦说,“我喜欢东北人,他们说话贼有意思,爽快。”

  下午,闲不住的张达明骑着电动车,带上妻子出门。张达明觉得横琴的道路宽敞、车辆有序,“对老人家骑车出行很友好。”在一条富有异国风情的街道停下,米黄色的建筑群在阳光下光彩夺目。夫妻俩停好车,走到他们的“常驻基地”——庞都广场的一间茶餐厅,“这里的建筑风格‘很澳门’,有亲切感”。

张达明和潘妙嫦在横琴庞都广场合影留念。

  “有没有早茶喝?”“咖啡正宗吗?”“葡国鸡还能吃到吗?”……吃好喝好是老年人易地而居幸福感的重要来源。通关的便利性以及合作区对于各类型创业的支持,让不少澳门餐饮业人士来到横琴经营生意。

  曾经的担忧烟消云散。“口味几乎一样。”夫妻俩正大快朵颐,“周末,我们一家九口人会来这边喝下午茶。”

  4:00p.m.—10:00p.m.

  变化快得像是一夜发生的

  下午4时左右,张达明夫妇来到首都师范大学横琴伯牙小学门口。儿媳妇忙不过来的时候,老两口就帮忙接小孙女放学。去年9月,小孙女从澳门转学到横琴就读小学二年级。如今,合作区的11所教育机构中,澳门籍学生已超140名。“小孩上学越来越容易了,去年年底,小区附近又开了间首师大横琴子期实验小学。”潘妙嫦说。

  “原以为珠海学校的教育模式会相对单一,但这边的活动比她在澳门的学校还多。”在爷爷奶奶眼中,小孙女每天往返于陶艺课、校园电视台直播、音乐擂台赛之中,忙得不可开交。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琴澳特色课程:人文底蕴类的“琴澳情”、科学生态类的“琴澳岛屿”、探究实践类的“琴澳桥梁”。

  吃过晚饭,一家九口牵上狗出门散步。张达明谈起多年前来横琴时看到的景象,“我带着海竿和钓线过关到横琴钓鱼,导游带着我们搭乘手扶拖拉机,开过黄泥路,才能到达钓鱼的地点。这里的变化太快了、太大了,像是一夜之间发生的。”

  如今的横琴道路四通八达,有长隆度假区、野营小镇、花海长廊……现在张达明可选择的娱乐项目远不止钓鱼。

  在潘妙嫦看来,如此大的变化也源于体制机制的活力,作为“新生之地”的横琴能吸收新居民的意见。今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潘妙嫦受邀参加各界人士座谈会,和她一起的还有数十名企业家,以及科学家,“我们都是反映真实诉求的”。

张达明和潘妙嫦在横琴庞都广场合影留念。

张达明和潘妙嫦在横琴庞都广场合影留念。

  旧家具搬不过来、买的叉烧饭不能过关、巴士一趟要等半个多钟头……会上,大家提出生活中最真实而急切的诉求。会议现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主任李伟农给予回应:叉烧的问题,实际上是通关便利的问题。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虽然很小,但从一件小事做起,太重要了。

  “现在叉烧饭可以过关了,听说公交车马上就要增加班次了。”谈起一项项改变,潘妙嫦真切地感受到横琴发展的速度和温度。

  回家路上,夫妇俩看着远处正在施工的“澳门新街坊”项目计算着:8月底,地下室结构工程完成,大概到12月,可以完成住宅、学校封顶……

  新的、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就在不久的将来。

编辑:孙奕慧   责任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