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
多位权威专家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认为,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不是直接给优惠,而是放权,更是压担子。深圳要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深化改革,让制度上的改革成果惠及广东乃至全国。
鼓励深圳继续大胆试大胆改
“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是我国坚定改革开放的宣言。”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认为,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不确定性增加。中国把握住了自己的确定性——有战略耐心与定力,推进现代化部署,拥抱全球化,在改革深水区攻坚克难。今年以来,我国改革路径环环相扣。此次实施综合改革试点,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恰是宣示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认为,《实施方案》既表明党中央对广东、深圳的亲切关怀和厚望重托,也成为了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政策制定的一部分。一年前,中央作出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决策;当前深圳建立经济特区40周年之际,一套可操作、可落实的《实施方案》出台,为深圳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牵引带动广东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再创辉煌明确了路径。
诚然,在改革深水区“啃硬骨头”绝非易事。“《实施方案》没有直接给优惠,而是放权,更是压担子。改革改得好,才有效益。”陈鸿宇认为,《实施方案》允许深圳立足改革创新实践需要,以清单式批量授权方式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并要求在2020年即制定实施首批综合授权事项清单,这是全新的改革方式。
专家认为,《实施方案》中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是重点,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重要意义。
“深圳要把要素市场‘搅动’起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说,《实施方案》给予了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一招”,也给予了深圳更宽松的改革环境。深圳应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要领域为全国探路,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对深圳的改革颇有信心。他认为,“双区驱动”叠加《实施方案》,制度层面趋向完善,知行合一抓落实时不我待,“《实施方案》要求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深圳不要蹑手蹑脚,要用好容错机制,放手去做,相信2035年又是一个新深圳。”
改革成果惠及大湾区和全国
《实施方案》要求深圳增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功能,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在贾康看来,一方面,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的意义和价值重在“复制”而非“政策洼地”,深圳的创新试验、改革冲锋,决不局限于深圳本身的发展,它鲜明体现着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全局性,即顶层规划与局部先行先试、总体配套和“继续摸石头过河”的有机结合,让制度上的改革成果惠及粤港澳大湾区和全国。
另一方面,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圳应利用在内外循环积极互动中不可替代的地缘优势,以及经济结构高端化优势,打通内外循环相互促进通道,进而引领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打造更强劲的经济增长极,在世界上形成有一流竞争力的新兴崛起湾区。
“深圳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关键在人才。”郑永年说,全球化不会中止,而资本跟着人才流动。深圳应积极探索《实施方案》提出的支持实行非竞争性、竞争性“双轨制”科研经费投入机制,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定向培养机制,为符合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提供便利等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解决当前深圳和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更高层次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和要素,真正建成中国的“硅谷”。
陈鸿宇提出,深圳应根据《实施方案》突破自身在土地、劳动力流动、技术成果转化等领域存在的发展瓶颈,以更具突破性的改革激发活力、抢占先机、应对挑战,努力攻坚一批战略性改革和引领型改革,成功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
南方日报记者 苏力 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