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11日电 (记者 王恩博)在设立经济特区40周年的重要节点,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迎来“关键一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下称《方案》),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北京专家认为,此举将成为深圳先行示范,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机遇。
今年是上述改革试点的起步之年。《方案》提出,2020年,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要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制定实施首批综合授权事项清单,推动试点开好局、起好步。此后,在2022年和2025年,亦有相应阶段性目标。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看来,中央此番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允许深圳立足改革创新的最新实践,根据授权开展相关试点试验示范,有利于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
不过,承担这一重要历史使命,深圳还须应对诸多挑战。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直言,中国已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产品市场,但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一些领域与高标准市场体系要求差距较大。深圳在经历持续快速增长和转型升级后,也面临日益增多的要素条件约束,如土地、人工等要素成本明显上升,现有要素支撑下的产业结构增长动力减弱,源头创新能力不足等。
针对这些情况,《方案》明确提出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支持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完善适应超大城市特点的劳动力流动制度;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加快完善技术成果转化相关制度;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健全要素市场评价贡献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要素特别是中高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高效利用,还依托于高标准、高质量的制度政策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公平竞争,是深圳发展活力的重要源泉”,王一鸣注意到,《方案》要求深圳进一步完善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在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基础上,制定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等。这将促进深圳更好地吸引外来投资,以及人才和技术等高端要素,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眼下深圳正不断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而如何同步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是一个更大范围、更具战略性的问题。
刘世锦表示,近年来,深圳在人均GDP接近3万美元的水平上,仍能保持7%以上的高速增长,同时力争实现空气质量达标、碳排放达峰目标,在全国城市发展中走在前列。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人力资本提升、资源环境容量和城市扩展空间受限制约持续增长等挑战,“深圳必须在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上下一盘很大的棋”。
适应上述需要,《方案》要求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如在医疗服务体系方面支持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在教育方面扩大在深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等。同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也成为深圳可持续发展的重头戏。对此,官方明确将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等。
改革的目标、重点、政策确定后,改革的机制至为重要。《方案》落地后,顶层设计与基层试验如何做到有机结合?
“真正的改革是体制机制政策的创新,而创新本质上是一个试错过程”,刘世锦指出,中国经济进入中速稳定增长期,如何实现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哪些行业、哪些地方能够率先突破,哪种办法切实管用,还有很大不确定性。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去参与试验,给出较大试错空间,好的体制机制政策在此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