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新风向:绿色投资方兴未艾 项目总值已超千亿美元

2020-01-03 08:2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姚瑶 向秀芳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相关项目投资正呈现越来越明显的“绿色化”趋势。联合国和国际金融公司测算,全球“绿色投资”的缺口达到28万亿美元,其中57%位于亚太地区。分行业来看,绿色建筑、交通运输和可再生能源是机会最大的三个领域。

  编者按

  2013年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宏伟倡议,旨在动员更多资源,拉紧互联互通纽带,释放增长动力,实现市场对接,让更多国家和地区融入经济全球化,共同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做出了新贡献,成为沿线国家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

  共建“一带一路”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目标、原则、实施路径上高度契合,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支持,为各方实现包容可持续增长注入动力,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各国分享发展机遇和成果的重要载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在《一带一路前沿》周刊推出系列报道,梳理自倡议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建设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投资、科技创新、医疗等方面的趋势,关注“一带一路”建设在提高项目投资质量、促进项目所在国就业和环境可持续,创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合作模式方面的最新成果。敬请关注。 (李艳霞)

  甘俊摄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六年来,相关项目投资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绿色投资”方兴未艾,正在成为一种全球投资的趋势。

  “2019年4月25日,《‘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列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标志着绿色投资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逐渐得到共识。”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简称“绿委会”)秘书长王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从最初的少数人关注,绿色投资已变成一个聚合吸引广泛参与的主题。巨大的绿色投融资需求不断得到激发,为新一代绿色产品和绿色技术提供了广阔市场。

  “一带一路”绿色能源项目总值破千亿美元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相关项目投资正呈现越来越明显的“绿色化”趋势。

  “目前的投资趋势确实是高排放、环境污染重的项目越来越少,而新投资的项目越来越注重环保。”国内一大型律所合伙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几年前还见得到火电项目,“现在几乎已经消失了”。

  这家律所的业务发展就是“一带一路”投资越来越“绿”的缩影。据上述律所合伙人介绍,最早在非洲的项目几乎都是石油换贷款,接着是到南美开矿的项目,现在渐渐地都变成清洁能源项目了,比如东南亚的水电项目,还有光伏项目。相对而言,项目变得更环保了。

  根据金融数据机构路孚特(Refinitiv)向21世纪经济报道提供的数据,2013年至今,“一带一路”项目总价值达到1.71万亿美元,项目数量为1353个,其中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总价值达到1049.5亿美元,项目数量达到102个。

  此外,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2019年7月联合发布的《“一带一路”后中国企业风电、光伏海外股权投资趋势分析》简报显示,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的路径和投资结构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简报显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风电和光伏项目投资达到近12.6吉瓦(GW,一吉瓦是十亿瓦)。南亚和东南亚成为海外风电光伏投资的主要增长点。巴基斯坦则是目前中国企业以股权投资参与风电、光伏项目规模最大的国家。

  简报指出,前述12.6吉瓦的光伏和风电可替代约3647兆瓦的煤电装机,每年可减少因燃煤发电排放的二氧化碳约1500万吨,如果按照25年的生命周期计算,预计可减少3.8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王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绿色化”已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发展绿色金融、绿色投资成为一种潮流与趋势。“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其中,“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逐渐对绿色投资的生态价值达成共识,并开始探索如何协调资本逐利性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双赢目标”。

  当然,“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并非单指投资新能源项目,某国际第三方机构可持续发展咨询业务总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首先要对项目的环境、气候风险和影响作出一个评估,保证项目使用的技术都是相对先进的。因为其中很多项目是做基础设施建设的,是能源密集型项目,投资规模较大,且项目完工后一般要使用几十年。绿色投资就是为了保证项目对环境、气候,或者说碳排放的影响是可控的。”

  绿色发展资金需求高达12万亿美元

  目前,“一带一路”国家绿色投资仍处于初期阶段,资金缺口十分庞大。

  去年9月份,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清华CFD)联合Vivid Economics与气候工作基金会(Climateworks Foundation)发布了全球首份关于“一带一路”国家绿色投资和碳排放路径的量化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在2016-2030年间“一带一路”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中,至少需要12万亿美元的绿色投资,才能确保与《巴黎协定》的气候目标相一致。

  从全球来看情况更是如此,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获得的一份材料显示,联合国和国际金融公司测算,全球“绿色投资”的缺口达到28万亿美元,其中57%位于亚太地区。分行业来看,绿色建筑、交通运输和可再生能源是机会最大的三个领域。

  一方面,“一带一路”国家绿色投资发展潜力巨大,庞大的投融资需求为绿色金融带来机遇;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涉及众多市场,各方对绿色的界定和标准存在诸多不同,如何达成“绿色共识”成为一大现实挑战。

  “‘一带一路’绿色投资涉及众多国家和市场,一个现实就是,目前国内外对于绿色项目的界定等标准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不同标准间如何对接和协同。”上述国际第三方机构可持续发展咨询业务总监说,“还有一大问题就是数据信息,比如要去评估一个项目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那么首先信息收集就并不容易。另外,还要考虑业务或者投资者是否愿意披露相关信息。”

  随着包括中国在内世界各国近年来的持续推动,尤其是中英两国共同发起的《“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简称“《原则》”)的诞生,正在为解决上述“绿色共识”的挑战提供群策群力的平台与智慧。

  2018年11月,中国绿委会与伦敦金融城牵头多家机构发布《“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提出将可持续性纳入公司治理、充分了解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风险、充分披露环境信息、加强与利益相关方沟通、充分运用绿色金融工具、采用绿色供应链管理通过多方合作进行能力建设七大原则,汇丰银行参与签署了该原则。

  随着这一“原则”的诞生,“一带一路”绿色投资概念,变得更为具体清晰,也获得国际社会越来越高的关注。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截至目前,签署《原则》的机构已至33家,影响力及市场参与度不断扩大。其中包括14家中国机构和19家来自德国、英国和中东北非地区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海外金融机构。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可借此采取有力行动,支持60%的世界人口和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GDP)四分之一的地区的绿色低碳和气候适应性发展。“中英两国共同发起的《‘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但我们仍需采取更多行动。”

  签署《原则》的意义在于,各方形成一个共识把各自好的绿色投资做法进行汇总梳理,建立起一个长效的沟通合作机制,并在内部分工建立不同的工作小组,有阶段性的研讨、汇报,还会举行年会,这么做是为了在未来制定一套更具普适性的原则,不同国家都可以接受、遵循的原则。但这肯定是一个长期工作。

  绿色债券成为绿色金融“最闪亮的新星”

  随着近几年来的发展,我国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日前,马骏在2019中国数字金融峰会上就曾表示,我国已初步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的雏形,形成了包括绿色金融标准、披露、激励机制、产品体系在内的四大支柱。

  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七部委出台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这一顶层架构设计的指引下,我国绿色金融制度与市场正快速发展。其中,绿色债券作为重要的绿色金融产品,已成为我国绿色金融市场最闪亮的新星,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发行来源。

  根据路孚特(Refinitiv)向21世纪经济报道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金融机构发行的“一带一路”绿色债券的总规模达到了60.16亿美元。这些债券募集的资金用于可再生能源、低碳低排放运输项目、节能项目和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和废水处理项目等“一带一路”绿色项目。

  放眼全球,绿色债券发行势头同样强劲。根据穆迪公司的报告,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绿债发行额达 639亿美元,推动前三季度全球绿债发行总额达到1895亿美元。 Dealogic data 统计显示,2019年前9个月,全球绿债发行额同比增长67%,远超同期全球债券发行总额2.5%的增速。2019年前三季度,绿债在全球债券发行总额中占3.7%,过去4个季度绿债平均占季度债券发行总额的4%左右。穆迪指出,绿债普及程度的提升反映这一市场逐渐成熟且越来越重要。

  建立机制确保资金投向真正的绿色项目

  随着“绿色投资”概念的风行,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绿色金融是下一个风口”的观点。王文提醒,绿色金融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和主体,需要从全局出发,着眼于长远,遵循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注意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稳妥有序地推进和引导,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王文建议,未来,应推动建立绿色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推动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健全绿色金融监管机制,统一和完善绿色金融监管规则与标准,防范“洗绿”和“漂绿”的行为,确保绿色融资资金投向真正的绿色项目,加快绿色金融助力低碳绿色发展的进程。

  “一带一路”市场上,绿色项目金融支持力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前述律所合伙人认为,目前金融引领作用仍显不足,“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往往合同金额较大、实施周期较长,这离不开长期金融支持。但由于境外项目的复杂性,目前金融先导、引领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

  其次,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该律所合伙人表示,“一带一路”绿色融资支持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国内银行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出口信贷支持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几个经济发达的省市,而在很多其他省份,对于当地企业“走出去”缺乏认识和业务经验,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一些具备良好施工资质和丰富境外项目经验的地方国企和民企的发展。

  因此该合伙人建议,可能需要在政策上制定激励机制,让更多的资本投向绿色项目,合理地核算投资的成本和预计的效益,只有合理的核算环境效益,让它变为收益的一部分,体现在绿色投资里面才会让绿色投资变为绿色资产,在市场可以流通,如此才能吸引更多的资本。

编辑:许萌萌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