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百余年中,以东京湾、旧金山湾、纽约湾等为代表的湾区经济逐步兴起,这些湾区也是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驱动者。
随着全球经济中心逐渐往亚洲转移,大量的资源集聚东方,新兴经济体也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承载了特殊的历史使命。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之际,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21世纪经济报道》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联合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在前期案头研究的基础上,探寻东京湾发展的经验教训,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镜鉴。
在调研完成之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也联合咨询机构罗兰·贝格,在12月19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举办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经济高峰论坛”上,联合发布“对标世界级湾区”实地考察系列之东京湾调研《东京湾得失录——湾区实践十大启示》报告,以期能够从对东京湾的调研以及深度分析中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寻得有益启示。
正如全国政协常委、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创会主席、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在前述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部署的战略,是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多方面的发展以应对全球竞争的重要部署,影响深远。
寻找东京湾区的启示
为何“对标世界级湾区”实地考察的调研第一站,选择了日本东京湾?这源于东京湾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相似性。例如,制造业在两大湾区的发展中都举足轻重。粤港澳大湾区正在进入更多细致规划的关键时点,对东京湾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的全面梳理,能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带来启示。
粤港澳大湾区要成功发展,理应向世界取经。在世界三大湾区中,东京湾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物理距离最近,与自然形成的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相比,东京湾区的规划性更为明显。
并且在许多方面,东京湾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两者间有或曾有相似之处。一个典型的维度是,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制造业举足轻重,而东京湾区则曾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带,在数次的产业变迁后,如今已转向知识型湾区。
从总体来看,东京湾区的演化主要经历四个经济发展时期: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在这其中,既有日本政府的规划引导,更有产业和市场的自然发展,深入分析其发展历程,可以给粤港澳大湾区提供镜鉴。
罗兰·贝格大中华区总裁、亚洲联席主席丹尼斯·戴璞也在联合发布报告时表示,东京湾区是日本政府优秀规划的成果。同时作为日本重要的资本聚集地,大量资源汇聚在东京湾区,分析东京湾区的得与失,可以让粤港澳大湾区从中汲取发展的经验。
课题组认为,东京湾创新的关键在于做到了纵向整合,完整拥有研发到生产等各个环节,而非仅是技术的汇集。因此,东京湾区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创新,并受益于巨大的市场规模。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借鉴的地方。
东京湾的十大启示
保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确保资源流通性的区域协调政策、赋能城市的创新发展、培育本地人才和吸引国际人才的战略以及保证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共同造就了东京湾的成功。这些成功要素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借鉴的地方。
具体来看,东京湾还有多个地方值得借鉴,譬如港口在东京湾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即使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东京湾已从“世界最大工业地带”转向“知识型湾区”,六大港口依然通过自身的升级,持续为湾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目前,港口与城市的结合、联动也已更为紧密和高效。
此外,东京湾的成功是市场作用的结果。时至今日,自发的集聚也仍在继续。但其成功也离不开顶层规划。适当的引导促进了湾区港口之间的分工和城市之间的协作,政策与基础设施的到位保障了要素的自由流动。这些都是湾区经济持续升级的重要驱动。
通过数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东京湾形成了较为全面且合理的产业体系。湾区内的产业链闭环,确保了集群性和可持续发展;对上游尖端核心技术及顶尖工艺的把握,在多变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形势下保持着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东京湾的发展也有教训。曾在战后强势支持经济振兴的“间接金融为主”的模式呈现出的滞后性,不仅曾埋下泡沫经济的种子,也使资本的风险偏好与创投严重不匹配,一定程度上导致日本几乎缺席了本世纪新经济独角兽频出的年代。此外,东京湾走过的弯路也包括人口过度集中、地价飞涨和环境破坏等。如今,其还面临一些可能令地方经济失去活力的问题。
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上,回首看去,东京湾的发展都处于一条不断探索的道路上。同时在由贸易立国向科技立国转变的道路上,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遇到了许多问题。从东京湾的过去,课题组深度研究东京湾发展得失,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十大启示。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智库资深研究员 周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