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南方日报记者 郑一见 摄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这背后,离不开国际友人的支持和帮助。一批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有深刻认识与理解的外籍友人,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交织出了多彩的故事。
今起,南方日报策划推出“‘中国通’ 看广东”全媒体系列报道,专访典型的“中国通”,讲述他们的中国情、广东缘。敬请垂注。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下称“库恩”)是如此热爱乒乓球。30年前第一次中国之旅,为了打乒乓球,他甚至“逃”掉了邀请方安排的文化演出。
正是这趟奇妙的旅程,让库恩爱上了这片希望的热土,并走上了另一条“人生跑道”——向世界讲述一个全面、真实的当代中国。
作为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中国问题专家,库恩已经到访中国200多次,每年约有40%的时间待在中国。他几乎走遍了中国每个省份,用文字和影像,在中外文明之间架设起了沟通的桥梁,并因此获得中国改革友谊奖章。
“中国像一个飞速成长的年轻人,正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则是中国的先锋。”库恩的中国故事,好戏还在后头。
惊鸿一瞥改变人生轨迹
75岁的库恩讲话语速平缓,带着科学家的清晰严谨;对于熟悉的话题,他又有作家式的娓娓道来。
1989年,库恩已是颇有建树的投资银行家和科学家。那年三月,他应邀首次来到中国,考察并指导如何推动中国科学行业的改革发展。
惊鸿一瞥,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罗伯特·劳伦斯·库恩。
当时中国经济正在起步,但库恩由衷地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能量——人们渴望学习、发展经济、融入世界。“这种精神令人着迷。”中国像磁铁一般吸引着库恩,他强烈感觉到中国会对未来世界至关重要。
上世纪90年代期间,库恩频繁来到中国。然而,当他回到美国向朋友们分享所见所闻时,发现大家完全缺乏了解,很多人对中国的印象仍停留在几十年前。
沮丧之余,一直与媒体打交道的库恩,产生了一个想法——制作一档电视节目,告诉世界特别是美国的观众: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是怎样的。
这项工作从1997年底开始。库恩探访了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自掏腰包历时3年拍摄出了《探寻中国》。这部纪录片在美国播出,随后被《华盛顿邮报》评价为是该周最好的电视节目,“显示出了中国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库恩也因此被许多人视为研究中国的一位专家。“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让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很有意义的。”
随着对中国的兴趣变成一种责任,库恩的身份也从投资银行家、科学家向主持人、作家等转换。2000年,库恩卖掉了在美国的企业,开始集中精力研究中国,并通过接受媒体采访、参与制作电视节目和纪录片等方式,向世界讲述他眼中的中国。
认识中国不能“盲人摸象”
今年7月,一部名为《中国脱贫攻坚》的纪录片在美国公共电视网加州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迅速引起热议。
时而搭乘摩托车驶过崎岖的山路,时而提着鞋光着脚趟过水浸的泥路……镜头中,库恩深入贵州、甘肃、新疆、山西等地,追访工作在农村第一线的第一书记、读书改变命运的女孩、养骆驼脱贫的哈萨克牧民、易地搬迁走出大山的老人等,直击这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
库恩深入贵州、甘肃等地调研并拍摄纪录片。
“如果想呈现真实的中国,亲身经历和第一手资料是非常必要的。”库恩说,这个拥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56个民族的国家创造了发展奇迹,但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仍突出,复杂而多样,因而对治理体系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盲人摸象”的故事让他念念不忘:摸到象腿的盲人认为大象是一根柱子,摸到象背的盲人觉得大象是一堵墙;这都不准确,因为他们没有触摸整个大象。“这个比喻很适合中国。每个区域和群体都有不同的想法。只有把它们放在一起,才能真正了解大象是什么。认识中国,既要横向地跨越不同地区进行考察,也要纵向地研究中国历史。”
30年来,库恩已经飞赴中国200多次,走过100多个城市和乡村,现在每年大约有40%的时间在中国。他按照外国受众口味打造的《中国面临的挑战》《走近中国》等系列纪录片也大获成功,还曾拿到艾美奖。
他认为,除了拍摄纪录片,写作也是理解某个主题的好方法。他在国内外媒体上撰写了不少关于中国的文章;2006年,他开始构思和写作两本书:《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中国领导人是如何思考的》。为此,他大量研读中国领导人的讲话和文章,并不断与各级官员和专家交流。这两本书分别于2008年、2009年出版,得到西方读者的广泛关注。
曾有美国的专家批评库恩为中国“唱赞歌”,库恩则反问道:“有什么问题是我在书里没有触及的?别人的作品里可能有90%在讲中国的问题,而我的作品也许30%在讲问题,因为我想要尽量客观地讲述一个全面的中国故事。”
库恩说,自己所介绍的中国里,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正是因为两者的结合,才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库恩(右一)搭乘摩托车,了解脱贫攻坚工作。
“广东敢于走出舒适区”
库恩是广东的常客。上世纪90年代初,以色列一家工业集团计划在广东成立合资企业,库恩受邀到场提供咨询。随后多年,他一直持续关注这里的发展,并多次到访。
在库恩看来,那个时期,作为制造业基地、外向型经济突出的广东正快速崛起。这里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以低成本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高效的生产方式、相对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为特点。
时针拨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广东也受到影响。
为了告诉世界一个真实、变化中的广东,2009年,库恩逐一走访了广州、东莞、珠海等城市。他判断,广东正面临着一些挑战:从中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自主创新压力大;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生态保护等问题有待解决。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广东化危为机,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努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十年过去,历经风雨的广东迈上了新的台阶。
“广东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先锋,起到了探路的作用。长期以来,广东并没有停留在舒适区,而是通过大胆跨越障碍,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亲历了这些变化的库恩说:今天的广东正在通过技术创新和设计升级加速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的新型先锋。
与中国“亲密接触”的这三十年,是库恩人生中浓墨重彩的篇章,广东故事则好比其中美妙的音符。
“很荣幸能够作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站上世界的舞台。责任越来越大,我也会尽我所能。”他坦言,与中国的故事才刚开始。
■对话
“中国故事是我生命中的重要部分”
南方日报:您怎样看待中国的变化?
库恩:中国70年来的发展是一个非凡且丰富的故事,是过去数十年来世界最重要、最积极的成就之一,对世界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是一个线性的故事,而是在颠簸的路途中越走越好的故事,体现了深谋远虑、使命必达的特点。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更专注于自身的发展;而如今的中国已不可同日而语,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等方式参与全球事务,有更大的能力和责任来造福世界。
南方日报:您被称为“中国通”,如果满分是100分,您给自己打多少分?
库恩:我对中国非常深入的了解,仅涉及一些具体的主题。对中国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方面,我很感兴趣,我想我可以得90分,但在其他很多领域,比如传统文化,我的知识量是有限的,只能拿30分。所以,如果平均起来,我想给自己打60分。
南方日报:在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您成为10位获颁中国改革友谊奖章的国际友人之一。您如何看待这件事?
库恩:我非常荣幸,也非常惊讶。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表彰,还代表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中国对国际交流前所未有的重视,向世界展现自我的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已经在中国国家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很高兴能在其中扮演一个小角色,我也会继续努力,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库恩(左一)酷爱打乒乓球。
南方日报:在中国工作生活感觉如何?
库恩:我的妻子和儿女都在美国生活,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的经历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有许多中国朋友。我遇到过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官员等不同职业的人,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我每个星期要打两三次乒乓球,这项中国的“国球”是很好的运动,而且可以帮助我了解中国。我经常去的那家乒乓球俱乐部里,氛围非常好,几年前我在那里度过了70岁生日,朋友们为我办了一个小型生日派对,很温馨、有趣。
●南方日报记者 胡良光 龚春辉 实习生 陈舒婷
统筹:洪奕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