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有11个县(市)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同时还有不少县(市)是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对于这些县域该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绿色发展,蹚出一条振兴路?
春暖花开季,赏花正当时。在桃花、梨花、菜花纷纷盛开的春天,我们来到了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国长寿之乡”清远连州,寻计问策,共话高质量发展之道。
连州力争在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曾亮超 摄
本期主持人是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陈薇,邀请的嘉宾分别是:
◎连州市委书记潘正焕
◎连州市东陂镇党委书记吴飘扬
◎连州市瑶安瑶族乡田心村党总支部书记盘美艳
◎清远连州市连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洪辉
◎广东省委党校二级巡视员、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述
乘势而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主持人: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拼经济,前段时间书记您也去了深圳招商,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心得?
潘正焕:我们的招商非常有成效,例如华润集团今年要在连州增加超过10个亿的投资,这个已经落地。我们和腾讯公司在“耕耘者”振兴计划上也达成了合作思路。
清远民族工业园。曾亮超 摄
在我看来,没有招不到的商,也没有难招的商,只有招不好的商。我们在全省第一个推出了互联网的平台招商,用短短的一周时间,策划了总投资1650亿元的66个项目推向全球,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今年前两个月,我们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34.8%。
我们既要招新商,也要把旧商培育好,做强做大。连州市委、市政府在营商环境上下了很大功夫。我们要求拿地即开工,提供“保姆式”服务。每到一个企业,我都把我的联系方式给到他们。政府要积极作为,我对连州的招商引资工作是充满信心的。
主持人:目前全省都在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连州制定了什么样的发展目标?
潘正焕:我们感觉县域经济发展的春天来了,过去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些发展难题,在省委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里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指引,连州市委、市政府计划立足本地的优势资源、区域定位,制定“可持续的、跳一跳够得着”的发展目标。我们计划在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也就是由2022年的180亿,到2035年提升到720亿,这个目标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连州的电子纱年产量占据全球5%产能。黄津 摄
主持人:陈教授长期观察连州的发展,对连州也非常熟悉,对于刚刚书记提到的目标,您怎么看?
陈述:我觉得要提出一个概念,叫“连州都市圈”的概念。第一,连州如果按现在半径200公里来计,可能会覆盖到200-300万人口,包括了湖南的南部、广西的东部、广东的粤北山区。要重构整个都市圈的空间,怎么重构?城区人口在空间集聚的过程中,由现在的20万至30万人增加到2035年的50万人。这是空间和人口的重构,以“连州都市圈”的核心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来引导人口、城市、产业向市区的都市圈集聚。第二,要实现产业和制度的创新。第三,要让土地增值的成果惠及每一个百姓。
镇村发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主持人:连州在推进县域振兴的同时,镇和村怎么提早布局?
潘正焕:连州有2668平方公里,12个乡镇,每个乡镇发展的层次不一样,主导产业也不一样。我们在推动镇乡村发展过程中,主要有几方面的考虑,第一,我们以专业镇、特色镇为主阵地,以村(社区)为最小单元,在2021年就提出了“一镇三村”共同富裕试点建设,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通过这些差异化的发展,集聚优势的资源,做到点面结合,来推动镇村整体的提升。
第二,提早策划重大项目,“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连州快速行动,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内,已有多个项目解决了投资主体问题、土地问题,这些项目将在今年上半年陆续开工。
第三,深入推进长寿水、富硒米、甜菜心、香腊味、水晶梨5个主导产业。接下来,我们更要注重质量的提升,做到从连州运出去的每一粒米,每一棵菜,每一颗果实都经得起考验。
连州深入推进长寿水、富硒米、甜菜心、香腊味、水晶梨5个主导产业。黄津 摄
主持人:潘书记为连州的镇村发展画了“施工图”,东陂镇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省级中心镇试点,如何示范引领?
吴飘扬:“施工图”已经画好了,我就要做好东陂镇的“一线施工队长”,首先要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第二个就是产业,东陂有4个主导产业,一是旅游,我们镇的连州地下河是国家5A级景区,要把周边各村的特点串联起来,进行整体提升;二是东陂腊味,要提升东陂腊味的现代化和自动化生产能力,拓宽销售渠道,开发如腊味煲仔饭这类的周边产品;三是把优质水果、富硒丝苗米等农产品发展起来。四是把以红掌为代表的花卉,发展成比较大的花卉园区。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这些产业把人留下来,想办法把农民的钱包鼓起来。
东陂镇是城乡融合发展省级中心镇试点。图为东陂腊味。黄津 摄
主持人:我看盘书记今天身穿瑶族的服饰。作为一个瑶族村,田心村是怎么抓乡村振兴工作的?
盘美艳:田心村有红色资源、绿色资源、民族特色资源。我们积极做好国家文化公园这个项目,来挖掘村里的红色故事,把我们村的红色资源发展好。
绿色资源方面,田心村森林覆盖率高达99%,我们村出门就是山,背后也是山。我们要用好绿水青山发展旅游产业,也积极做碳汇交易项目来帮助村民增收。
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我们村是一个过山瑶的村,要抓好瑶族文化的传承,通过村中老人的“传帮带”,教村中的小孩说瑶话、唱瑶歌、跳长鼓舞,软硬齐抓,把瑶族文化传承好。
美丽的田心之秋。 王良珏 摄
底气十足,布局“六个百亿级”产业
主持人:在产业发展这一块,潘书记您最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潘正焕:我们的底气和信心来自连州“六个百亿级”产业的规划。一是电子信息材料产业。二是高端精细矿业。连州是“中国碳酸钙之都”,我们的精细化矿业聚焦在高端产品的开发、先进技术的开发和高端品牌的开发。我相信我们不但可以很快实现百亿产业的目标,连州的非金属矿还可以做到500亿,甚至1000亿。三是新能源及新能源的应用。四是高端食品药品行业。五是文旅产业,连州是广东省旅游十强县,连州是一个可以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赏雪的旅游胜地。六是高端皮革研发制造产业。
连州是一个可以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赏雪的旅游胜地。黄津 摄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希望产业。只要我们不断做好技术研发、品牌塑造,就可以形成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例如我们的连州菜心,去年卖出了好价格,带动了连州5万菜农人均增收超过1万元,小小的连州菜心变成了我们百姓的“黄金菜”“致富菜”。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把这棵菜培育好、经营好,在未来的5-10年内培育成百亿的产业。
连州菜心成为农民“致富菜”。曾亮超 摄
主持人:陈总所在的企业拥有连州最大的菜心基地,您是怎么把小菜心做成大产业的?
陈洪辉:我们公司积极推进连州菜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的生产管理,比如智能水肥一体化建设系统、土壤检测器、大棚的气象站、田间的病虫害监测系统,等等。
同时我们也发挥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以基地带经营主体,经营主体带小农户的模式,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现在连州菜心产业也存在一定的短板,比如劳动力紧缺,产业链比较单一,主要是以鲜销为主,产业链亟需延伸。
连州菜心。资料图片
主持人:针对陈总提到的短板,潘书记、陈教授有何建议?
陈述:我觉得要重新挖掘连州菜心的“灵魂”,赋予某种精神价值,让连州菜心变成“有灵魂的乡菜”,这方面可以做更多的努力。
潘正焕:刚才陈总提到连州菜心发展的一些短板,连州市委、市政府是非常了解的。我们要把这个产业做得更有生命力,必须系统谋划,重点突破,才能把它常做常新,做强做大。
我们要向科技要动力,通过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通过一产二产的联动开发,把产业链延长。这些我们都有初步计划,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把这棵小菜心变成产业的“参天大树”。
精准发力,推动连州实现绿美富强
主持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连州如何破题,有什么发展规划?
潘正焕:作为清远的副中心城市,连州首先要继续把经济发展好,通过“六个百亿级”产业的发展,把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强做大,把农文旅产业做强做大。
同时,做好城市扩容提质、区域功能定位、民生保障,办好高中,做强医院,做好养老托幼服务,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更多人愿意来连州,喜欢来连州,希望来连州。
我们还要引进更多的优质企业,让整个市场的流通更加顺畅,让连州成为广东、湖南、广西交界地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中心。
连州为进驻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图为投资1.5亿元建设、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连州中小微企业生产发展基地,是清远率先推行免费“拎包入驻标准厂房”的基地,成为连州全面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微企业转移的重要平台。黄津 摄
主持人:潘书记曾经在广州增城任职,获得过“全国优秀河长”称号,对于连州来说,怎么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潘正焕:连州已连续4年河长制考核在清远排第一。要保护好连江这条母亲河,让连江变成造福连州人民的“幸福江”。
我们在引进企业的时候,把环保作为底线,不容突破的底线。同时,我们规划在3-5年内建成250公里的主干道花果经济带,并继续对连州的26个公园进行扩容提质。
连州连续4年河长制考核在清远排第一。图为风光美如画的湟川。罗忠敏 摄
主持人:最后,请书记来推荐一下连州。
潘正焕:千年古邑、奇情山水、绿矿之都,福寿连州,欢迎您!
【开栏语】
新征程上再造一个新广东,最迫切的任务就是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广东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各地如何抓住县域振兴“牛鼻子”?为助力在全省形成比学赶超、赛龙夺锦之势,南方日报、南方+推出“县委书记打擂台”视频栏目,邀请当地县(市)委书记,与企业家、基层干部、专家等对话,亮承诺、亮思路、亮招数,共同推动广东“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谱写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篇章。
【总策划】王义军 郎国华
【总统筹】王溪勇 王海军 陈戈 林焕辉 曹斯
【本期统筹】彭琳 王良珏 达海军 黄进 张西陆 李细华 石磊
【主持】陈薇
【脚本】陈薇 黄津
【采写】黄进 黄津
【拍摄/编导】董天健 梁钜聪 实习生 胡粤军
【剪辑】万稳龙
【海报】潘洁 谭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