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报纸副刊
题目:什么样的偶像才不会人设崩塌?
作者(主创人员):集体(郭珊、黄楚旋、王梓佩、孙文静)
编辑:郭珊
推荐单位:南方日报
什么样的偶像才不会人设崩塌?
艺鸣
近日,娱乐圈接连出现“塌房”事件 (指艺人因负面新闻导致个人形象崩塌):顶流小生因涉嫌强奸罪被刑拘、古风歌手因恋情风波发文致歉退出娱乐圈、流量新星因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行火速“凉凉”……继2020年被戏称为“偶像塌房元年”之后,2021年演艺界大规模人设崩塌趋势似乎并没有减缓迹象,一边是“爱豆”们被不断爆出私生活混乱、业务能力划水、弄虚作假、无知无识、举止不端等丑闻,甚至触犯法律底线,一边是部分“粉丝”为“营救”自家偶像,甚至不惜突破法律常识和道德底线,提出“劫狱” “让历史翻篇”等极端言论。不得不让人感叹,“饭圈乱象”对青少年的荼毒之深,可谓震碎三观,“病态追星”亟待整治刻不容缓!
中央网信办近期发起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在全国范围内的深入开展,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也根据新颁布的《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对“劣迹艺人”进行申斥和联合抵制。在国家高度重视净化互联网生态的同时,我们仍需深思:为什么这个年代的“偶像”质量如此“拉胯”?“造星机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从源头上讲,“病态追星”肇始于“流量至上”“颜值即正义”等不良网络价值观的影响,以及资本操控下的偶像“养成”模式的大行其道。艺人的诞生不再像过去那样,提倡“十年磨一剑”的钻研精神和“做艺先做人”的道德修养,遴选标准被高颜值、高话题度和高曝光度所替代。通过“选秀”综艺模式,仅仅数月便能完成批量生产,再针对受众喜好订制“人设”精准投放上市,火速变现,达到低成本高收益的结果。因此,这种造星模式下频频出现所谓“九漏鱼”(九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艺人也就不足为奇。
因为缺乏积淀,“速成偶像”需要不停地从粉丝那里获取“真情实感”和真金白银的“供养”,以维持虚假的光环。而为这些未经“质检”的“偶像”买单的,大多数是心智尚且稚嫩、三观还未成熟的未成年人,经过互联网的圈层化效应,集结成形形色色无脑追捧的“后援会”,动辄一呼百应、一掷千金,为“爱豆”打榜控评、互撕对骂、人肉网暴……成为明星的门槛越来越低,追星的门槛反而越来越高、投入越来越大,畸形的“偶像”生成和消费模式,正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针对网络综艺节目开展专项排查整治行动的原因所在。
那么,如何才能形成合理健康的追星文化?反观刚过去不久的东京奥运会上涌现的“运动星群”,或许正是一个现成的参照范本。
首先,能够站上奥运赛场的运动健儿无不身经百战、经过层层选拔,是相应领域全国范围内的佼佼者,实力无可争辩。而在竞技之余,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对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重视,对其日常生活的严格管理,更是作为消费对象、人为“硬捧”上位的“偶像”们完全不可比拟的。
其次,为赢者喝彩、为输者加油,赛场内外温暖友爱的互动,堪为追星的榜样。面对体操运动员芦玉菲掉杠的意外失误,各大社交平台满是鼓励留言;丹麦羽毛球选手安塞龙战胜中国运动员夺冠,许多网友依旧毫不吝惜送上祝福……奥运冠军诚可贵,但“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无疑“价更高”,与“饭圈”中党同伐异、非友即敌的生态泾渭分明。
此外,与运动健儿严格的淘汰机制、对违规行为的零容忍原则相反,很多流量明星即便“德不配位”,却依然能收获粉丝的“无限包容”:没有实力,可以尬吹努力;要是连努力也没有,还可夸夸颜值;甚至在丑闻频出后,仍然有人为之洗地,大呼“心疼”…… “娱乐圈也需要‘政审’”虽是一句玩笑话,演艺行业内外形成严肃、专业、有力的筛选、监督乃至淘汰机制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应该看到,青少年热衷追星的现象背后,有着更为复杂的社会因素:成长过程中的压力、孤独和迷惘需要排遣,社交媒体、搜索引擎投其所好的“信息茧房”效应,加剧了“同好报团”倾向……然而,我们仍然相信,在任何一个年代,榜样的力量都是无穷的,2021年更是一个“群星璀璨”的年代:从带领团队研发疫苗、“为国铸盾”的陈薇院士,到今年5月辞世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觉醒年代》等优秀主旋律作品重新演绎的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革命青年形象,再到奥运赛场上又“萌”又“燃”、惊艳全球的中国军团,无不引起国人的强烈反响,令无数年轻人高呼:“这才是YYDS(永远滴神)!” 今年“七·一”前夕,青年学生、市民在安徽合肥市区的“延乔路”路牌下献花,表达对青年烈士陈延年、陈乔年的缅怀与追思,更是证明了年轻人并非意识不到真正偶像的“含金量”。良性健康的追星环境,离不开主流舆论的正确引导,离不开平台和行业的高度自律,更离不开用顺应时代潮流的传播方式,不断地输出实力与修养兼具、真正值得推崇的时代偶像。牢牢抓住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发挥先进榜样的正能量,用“良币”驱逐“劣币”,帮助青少年从虚拟、狭隘的“饭圈”里跳出来,增进其对社会现实的责任心、使命感,才能形成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作者:郭珊、黄楚旋、王梓佩、孙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