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南方网> 新闻 > 精品 > 专题推荐 2021 > 建功新天地——南粤优秀退役军人风采

广州举办殡仪馆开放日:近距离感受“生命最后一站”

2025-03-31 14:30 来源:南方网

  近日,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举办了一场以沉浸式生命教育活动为核心的殡仪馆开放日,近60名市民群众、人大代表以及新闻媒体代表,近距离感受“生命最后一站”。

  近年来,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积极推进殡葬基础设施设备“更新升级”,同时以更可触、更贴心、更生动的创新举措推动殡仪服务提质增效,积极构建全流程“一站式”服务体系,增强殡葬服务公益属性,让群众实现“伤心事”暖心办,把“身后事”办成省心事。

  科技赋能,让生命尊严“更可触” 

  在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的遗体修复工作室,由民政名家李发均领衔的团队正运用3D修复技术,为逝者精心修复面部轮廓。他们采用“三维创面定位法”进行数字建模,精准还原逝者面容,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模具,再使用不同工艺流程进行后期加工化妆,使逝者以生前的“自然状态”体面告别。此技术的运用,极大提升了修复效率与精确度,更为那些因意外或疾病导致面容受损的逝者,重塑了尊严的“最后一面”,让生命的尊严在科技的助力下得以“更可触”。

  该工作室不仅是科研领域的攻坚堡垒,更是中心科研人才培育的重要摇篮。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效复合遗体保鲜剂”与“3D打印产品表面修复装置”相继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这些专利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显著提升了遗体处理的科技水平,更在细节之处彰显了人文关怀,为逝者家属带来了更加专业、贴心且高质量的服务体验。

  而在火化车间与告别厅间,智能服务机器人“灵帆1号”正穿梭其间,以其双激光雷达SLAM和视觉FSD导航技术,实现了自主移动、精准避障与骨灰盒的安全运送。当它缓缓打开,稳稳地托起骨灰盒,为传统的殡葬仪式增添了一份从容与庄重。

  从3D修复技术的精准运用,到专利技术的自主研发,再到智能服务机器人的温情守护,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以科技为翼,不断提升服务品质,让生命的尊严在每一次告别中都能得到最真挚的呈现与尊重。这些创新举措不仅展现了殡葬行业对人文关怀的深刻理解,更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以人为本,让为民服务“更贴心”

  步入业务服务大厅,“尊礼、崇德、敬业、致善”八字服务理念便映入眼帘,它不仅是宣传词句,更是中心工作人员始终坚守的职业信条与执着追求。

  作为重要的公共服务单位,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始终坚守兜底保障的底线,将惠民政策融入服务全过程。通过积极落实基本殡葬费用减免政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包括遗体接运(普通殡葬专用车)、遗体消毒、冷藏防腐(不超过3天)、遗体告别厅租用费、遗体火化(普通火化炉)、普通骨灰盅、骨灰寄存(非户籍居民享受骨灰撒海免费)等7项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其中户籍居民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免除政策规定每具遗体最高免费总额为1680元;非广州市户籍人员也可申请减免费用,每具遗体最高免费总额为1330元;特困人员等5类群体减免项目增加到13项,减免金额提高至3540元,让群众成为殡葬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为进一步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启动了“殡仪服务能力倍增计划”,每日出殡场次由5场增至6场,平均每日增加告别仪式15场。同时,持续提升园区办丧环境,业务服务大厅与告别厅经过升级改造,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氛围更加温馨。

  在提升硬件设施的同时,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还注重服务流程的优化,构建“三个一”办事服务体系:即“一站式”联办16项身后事业务、公众号和“穗好办”APP“一网办”22项业务、00码意见箱“一码通”投诉举报,同时,通过简化优化办事流程,开通微警认证等措施,实现了数字赋能“身后事”减负,高效助力群众“无障碍”办丧。

  在告别厅内,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灵灰家祭仪式”正在庄重举行。家属们点燃象征希望与哀思的莲花灯、敬献鲜花,按照“点灯—献供—奠酒—叩拜”的流程进行缅怀。这种仪式既保留了家祭的仪式感,又避免了铺张浪费,让家属在缅怀逝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明、节俭的新风尚。

  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副主任赵远表示:“我们不仅要确保群众‘办得成’,更要追求‘办得体面、办得安心’。通过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方式,我们将继续为群众提供更加贴心、高效、文明的殡葬服务。”

  人文关怀,让生命教育“更生动”

  走进银河园区,一条形似双臂环抱的棕色风雨文化连廊率先映入眼帘。这座以钢结构为骨架的连廊横亘于银河门两侧,既为往来人群遮风避雨,又以流畅的弧线串联起园区各功能区,成为指引方向的视觉纽带。这条文化长廊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连接通道,更承载着传播殡葬文化的使命。沿着连廊徐行,六大主题文化板块依次展开,通过展示广州殡葬历史、祭礼演变,大力宣传殡葬改革,传播文化知识,弘扬文明新风;通过古典诗词、孝道故事、英雄事迹,激发大家对生命的感悟,引发公众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考,构建了一处沉浸式的生命教育课堂。

  在数字化赋能方面,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突破传统展览的时空限制,上线殡葬主题的公益类数字博物馆——广州殡葬博物馆。该博物馆通过线上展厅与线下VR体验馆相结合的方式,利用音频讲解、实景模拟、立体展现等数字化手段,全面展示了自西汉以来广州殡葬文化的发展脉络,包括殡葬理念、礼仪制度、葬式葬法等内容,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了解殡葬文化的深厚底蕴。此外,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和生命教育平台,在下属三大园区分别建立了“银河暖阳”志愿服务驿站,并联合团市委和高校共建生命教育实践基地,激励学生参与文明祭扫志愿服务、遗体捐献缅怀纪念、墓园参观等实践活动,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生命教育更加生动、持久且深入人心。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何敏辉

  通讯员 张翠媚 张萌

编辑:陈榕   责任编辑:李婷   校对:梁洁萍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