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惠州:打出“六联六保”组合拳,纵深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2022-07-27 21:21 来源:南方plus 祁雷 杜玮淦

  广东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经验巡礼⑦

  “喝着茶顺便把事谈拢,乡里‘小茶室’巧解民生‘大问题’”。近日,惠州市博罗县柏塘镇罗塘村两个茶农经镇有关部门协调,在罗塘村“乡里茶室”里顺利化解了一桩土地纠纷。

  柏塘镇是“广东十大茶乡”,该镇以传统茶文化作为乡情纽带的连结点,在群众家门口打造“乡里茶室”,让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不出村”。像这样的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惠州还有很多。

  惠民之州,善治乃成。近年来,惠州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基点,以防范化解矛盾风险为重点,通过建立市县镇村网格五级主体联责、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调、服务管理联抓、平安建设联创、工作成效联评“六联”工作机制,实施维护国家政治安全、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心理服务疏解干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安全防控、公共服务提升“六保”基础工程,在充分发挥“五治”作用的基础上,“引美入治”提升治理认同感、获得感,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走深走实。2021年,惠州市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蝉联全国平安建设领域最高荣誉“长安杯”。

  亮点1:建立“六联”工作机制

  高效联动相关职能部门形成治理合力

  最近,惠州大力开展平安校园建设专项行动,全市大中专、技校、中小学和幼儿园等学校都陆续成立了校园综治工作站,链接教育、公安、市场监督等28个职能部门,建立“学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及时解决校园及周边治安、交通、食品等问题。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试点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能否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高效联动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合力。”惠州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惠州聚焦区域特点,建立了“六联”工作机制。

  惠州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举例说,惠州全面推进市、县、镇、村四级综治中心(站)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作,建成市级综治中心,并对全市7个县级综治中心,77个镇级综治中心提档升级,实现村级综治工作站全覆盖。全市优化综合(基础)网格8271个,推动党建、政法、综治、城管等力量入格,实现“多网合一、一网多能”。

祝屋巷前后对比。

祝屋巷前后对比。

  走进惠城区祝屋巷,街道干净整洁、商铺鳞次栉比,游客络绎不绝。从线网交错、卫生环境堪忧的老旧社区,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地”,祝屋巷的华丽蝶变,得益于惠州统筹“政府+社会资源”力量,形成治理合力。在祝屋巷改造初期,政府出资2000多万元对基础设施进行升级,并撬动2亿多元社会资本参与共建。

  多方联动之下,一批市域社会治理典型样板不断涌现。一方面,推进“一县(区)一示范点”建设,打造“惠城区祝屋巷自治强基”等2个市级示范项目和“惠阳区淡水街道智慧治理平台”等6个县(区)级示范点项目。另一方面,连续10年组织开展“社会治理十大创新项目”大赛,培育了在全国推广的“一村(居)一法律顾问”等一批好做法。

  自2020年起,惠州市级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市域社会治理专项资金,确保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落地落实。

  亮点2:实施“六保”基础工程

  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超万起,化解率超九成

  惠州市惠东县公安局南湖派出所是全省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近年来,南湖派出所围绕高发警情、重点行业场所和区域等6类平安要素20项数据进行综合研判打分,并由此建立“四色预警”监测机制,确保矛盾纠纷不出所、不上交。这是惠州政法机关结合工作实际,探索“六保”基础工程的生动缩影。

  惠州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惠州大力实施“六保”基础保障工程。以实施防范化解社会矛盾保障工程为例,惠州不断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如惠州市公安局创新推出“村警+”建设,延伸推广“村警+网格员”“村警+联防队员”“村警+村组助理”“村警+禁毒大妈”等团队模式,广泛发动辖区党员、群众参与治安防范。

惠州开展平安校园专项行动。

惠州开展平安校园专项行动。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命题。惠州大力开展“粤心安”健康服务社建设推广工作,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知识科普等服务。如惠州市教育局扎实推进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室(中心)全覆盖、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全渗透等“四全工程”,筑牢师生心理健康防线。大亚湾建立街道级“惠及心湾”试点,让辖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便捷服务。

  平安,老百姓亘古不变的期盼,是最基本的民生需要。近年来,惠州市通过树立“打防管控建”并举理念,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飓风”专项行动、“全民禁毒工程”考核等方面交出优异“成绩单”。

  亮点3:“引美入治”提升治理成色

  让治理成为“大家的事”“美好的事”

  步入博罗县观背村,五彩斑斓的壁画、古色古香的农舍让人流连忘返。从“空心村”变成“网红村”,观背村的变化源于“引美入治”治理思路的久久为功。

  在试点工作中,惠州注重突出政治引领作用,发挥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和智治支撑作用,并创新引入“美治”,通过改善村容村貌、弘扬文明乡风等途径,让群众在参与基层治理中得到美的享受、养成美的德行、过上美的生活,不断提升治理成色,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走深走实。

  “我们始终坚持政治导向,通过全面落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织密建强县镇村党组织体系等,不断优化基层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并由此带动全市治理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惠州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

博罗县长宁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村歌合唱大赛。

博罗县长宁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村歌合唱大赛。

  进入夏季,不少市民又打起了“野泳”的念头。近日,在惠阳区淡水街道人民桥底,一名男子刚闯入河道周边的电子栅栏,智慧治理平台就收到警报,值班人员立即通过远程喇叭对其进行喊话,顺利劝说其离开易溺水地段……淡水街道智慧治理平台的推出,是惠州通过“五治协同”“引美入治”激发社会治理活力的一个鲜活样本。

  又比如,惠城区近年来启动“惠民空间”微改造计划,先后对70个老旧小区实施微改造项目。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金沙俊园小区完成微改造之后,小区增设了停车棚、老人活动室、健康之家等,居民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邻里间的各类矛盾纠纷也随之大大减少。

  【权威访谈】

  惠州市委书记刘吉:

  以高水平治理保障高质量发展

  惠州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有何亮点做法?接下来将在哪些领域持续发力?近日,本报专访惠州市委书记刘吉。

  南方日报:近年来,惠州在全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有哪些好做法?

  刘吉:“郡县治则天下安”。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对加强市域社会治理作出具体部署,强调必须“以一市一域的安全稳定夯实全省全域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从惠州实践看,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党建引领是关键。我们创新开展“党建引领百村共建”,由组织、政法系统党组织与全市134个重点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协助解决部分重点村的信访积案和矛盾纠纷,推动办理300多件民生实事。

  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不断注入“源头活水”。我们全力建设“志愿之城”,全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386个,注册志愿者128万人,排名全省第三。创新开展“益起捡跑”等志愿活动,打造惠州志愿服务新品牌。

  南方日报:惠州实体经济发展快,重大项目多,在防范化解邻避效应方面有哪些先进经验?如何更好发挥自治强基作用,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刘吉:结合“工业立市”实际,惠州在护航重大项目建设和加强“3+7”工业园区治安管理上积极探索,市域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不断健全,实现了“邻避”问题向“邻利”效应的转变。依法依规做好法定事项公开,畅通“政府—企业—居民”沟通渠道,得到群众广泛支持。成立工作专班进驻项目集中办公,坚持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应评尽评”。在全省率先成立重大项目联合党委,下辖工作专班、项目企业、项目驻地镇村三类临时党支部,推动解决项目审批、征地拆迁等相关问题。

  在发挥自治强基作用方面,惠州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倾,在校园、医院、工业园区等重点场所建设最小应急单元7518个,打造专群结合应急处置工作格局。试点开展“红色出租屋”工作,在流动人口较多的园区、镇(街)等建立出租屋党支部,整合政法、公安等部门力量,有效解决出租屋管理难题。

  社会治理要以民生为本。惠州坚持兜紧兜牢民生底线,新增财力七成以上用于民生,近五年累计民生支出2128.8亿元。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哨点”“纽带”作用,深入一线摸清城市“夹心层”等群体需求,主动链接资源,多渠道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全市共注册登记3525个,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公益慈善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南方日报:接下来,惠州市有何具体计划?

  刘吉:惠州将持续巩固蝉联“长安杯”成果,向着全国首批试点合格城市目标全力冲刺,为惠州建设更加幸福的国内一流城市注入长效动能。坚持强基导向,突出党建引领,持续开展“党建引领百村共建”等工作,筑牢共建共治共享根基。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治安突出问题整治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努力将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在市域。坚持结果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记者】祁雷 杜玮淦

  【通讯员】粤政宣

  受访者供图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陈雨昀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