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文楼镇,稻田汇成金色的海洋。
这个丰收季节,11岁的残疾女孩杨思莹收获了勇气和自信,带着新“双腿”,回到茂名化州市文楼镇甲隆小学上课。
两年来思莹因怪病无法行走,45名同学轮流当她的“脚”,护送她上学。今年暑假,思莹到广州接受免费诊疗,特制支具成为她的新“双腿”。
思莹更勇敢了。
因患怪病,11岁的留守儿童杨思莹无法正常走路。两年来,茂名化州市文楼镇甲隆小学的45位同学轮流当她的“双脚”,送她上学,将“天路”踏成了“坦途”。
虽受百般宠爱,但杨思莹还是想治好双腿,和同学们一起游戏、奔跑。
6月初,南方日报《“45双脚”走出求学路》全媒体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罗唯师主动提出为思莹看病。6月11日,杨思莹的爸妈带她到广州看病。
6月11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内,杨思莹皱着眉听大人们讲她的病情。
6月13日晚,思莹来到梦中的广州塔脚下,她抬头呆呆地看了许久。
冲击波治疗、腰部矫正、站立练习、迈步练习……整个暑假,思莹在医院进行康复训练,在支具厂练习使用特制支具,时常泪如雨下。
“很痛,痛得要死!”两年多的“匍匐”生活,已经让思莹忘记站立和行走的感觉。而挛缩变形的双腿戴上特制支具,让她感受到骨碎般的疼痛。但很快,她擦干泪水,又开始训练了。
7月8日,杨思莹在广州德林支具厂家接受石膏取模,厂家准备为她定制支具,帮忙她站起来。
7月15日,杨思莹正在练习腿部力量。
7月15日,杨思莹正在接受冲击波康复治疗。
7月22日,杨思莹正在接受腿部按摩。
7月22日,杨思莹第一次试穿支具。
8月15日,同学美凤到广州看望杨思莹,这是杨思莹在康复训练期间最开心的时刻了。
思莹更自信了。
以前见到陌生人就胆怯害羞的她,现在成了“自来熟”;以前敏感的她,害怕面对别人的冷眼和嘲笑,现在一笑置之;以前迷茫的她,现在心中目标清晰:勇敢面对,努力锻炼。
经过70天的训练,思莹借助特制支具,站起来了。虽然她的手臂还不够力气,不能拿着助行器自主行走,但她每天都在做力量训练。
9月5日,杨思莹学会了独立站立。
10月16日,杨思莹回到甲隆小学上课,同学金桃帮她补习落下的功课。
10月17日,妈妈在家里为杨思莹树起了一对护栏,可以让她练习行走。
11月1日,杨思莹在同学美凤和金桃的协助下,在稻田边行走锻炼。
11月1日,练习过后,杨思莹和最要好的两个同学在田里吃起棒棒糖。
“我要学习自己走,再去看看外面的精彩大世界!”在金灿灿的稻田里,思莹借助特制支具,用力迈开了双腿。
图片: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张梓望 郑一见 徐昊
文字:南方日报记者 马立敏 吴少敏 李秀婷
统筹:秦文纲 曹斯 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