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这只蝴蝶掀起的风暴,吹到了深圳湾口岸。
当深圳一天天收获确诊病例零增长的时候,当人们的生活逐渐切换成正常模式的时候,病毒从境外输入的风险在不断聚积。
日前,笔者来到深圳湾口岸,在二十几摄氏度高温下,来自哥伦比亚的翻译志愿者David全身防护,汗水蒸腾打湿了护目镜。“为人民服务!”是他最近常说的一句中文。
David母语是西班牙语,又会讲流利的英文和中文,经常社区做志愿者的他主动申请来到口岸,为外籍人士讲解国内防疫隔离相关政策和程序,并尽可能的提供帮助。一周以来,他在这里每天从下午一直工作到凌晨。
这段时间以来,David每天都会和远在哥伦比亚的母亲和兄弟姐妹联系。他表示:“疫情刚发生的时候,家人看到新闻很担心我,希望我先离开中国回去待一段时间。” David不断劝家人放心,“我在这边很好,我了解当地的情况,政府的防疫工作做得很好,我周围的朋友也没有感染病例发生。”
“中国已经好起来,我却很担心家乡的亲人”
David中文名字叫吴伟楠,在中国生活8年的他成为朋友眼中的“中国通”。和口岸工作人员短短几天接触下来,“热情似火”已经成为他的标签。
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不仅酷热,而且数十个小时无法上厕所。 “逐渐习惯了,忙起来也就忘了” David说完他拿起酒精喷壶,帮助刚刚入境的旅客双手消毒,提醒他们如何正确戴口罩。
据了解,深圳湾口岸入境的旅客基本要过"五道关",在海关和边检之间接受检疫、流调。填写表格后,游客排队接受初步核验,然后接受测量体温,每个环节层层检测。如果是来自韩国、意大利、伊朗等8个重点国家的游客,则需要进入一侧的等候区,接受流行病学调查、核酸检测及政策宣讲。
David介绍,"重点国家来的游客,我们要核验他们的护照签证,了解他们的活动轨迹,在中国的地址,并联系所在街道办尽快接他们回去隔离点休息。"
当日,一位返深的以色列籍人士需要打胰岛素,身上只剩下最后一支。然而,他还没有做核酸检测不能直接回家去取。David了解情况后立即和相关部门沟通,直接送他去到医院做核酸检测,并提供了他所需要的胰岛素,帮助他解决了燃眉之急。
除了做口岸防疫的工作,David每天刷哥伦比亚本地的新闻了解家乡的疫情。
此事,电话响起,David远在哥伦比亚的弟弟发来微信。 “家里现在也是不允许出门的,出门要求戴口罩,家庭如果得出去买东西只能一个人去,机场也停了。” 他翻译给记者,尽管政府已经要求隔离,依然有很多人不重视,还会去办公室上班。
“中国现在已经好起来了,我却很担心家乡的亲人,听说哥伦比亚现在已经有200多确诊病例。” David表示,“我会用我在中国参与防疫工作学到的防疫知识,提醒家人如何科学的做好日常的防护。”
“不同国籍是一个团结的整体,我们会一起度过难关”
深圳湾口岸隶属南山区蛇口街道,David平时做义工的地方就是蛇口境外人员管理服务中心。蛇口街道是典型的国际化街区,有8000多名境外人员在此工作、生活,是全市外籍居民最多的街道之一。
从广东疫情发生伊始,蛇口境外人员管理服务中心便通过各种渠道发布汉英双语版的《给蛇口外籍居民的一封信》,公布紧急联系方式,并温馨提示大家若身体不适可在任何时候寻求协助。这封信的英文翻译工作就是在David的帮助下完成的。
“在我上中学阶段就萌生了当国际志愿者的想法,于是大学主修了英语专业,又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了一年半的中文。” David表示,虽然蛇口境外人员管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们都会讲英文,必经有文化上的差异很难和当地生活的“老外”走的特别近,所以外国人当志愿者有很多优势。
“我希望能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对抗疫情,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需要的人”。
其实,像David这样的外籍志愿者还有很多。远在国外的蛇口外籍居民Deann主动联系中心工作人员说:“我知道你们每天都在努力地工作给外国人提供各种资讯,帮助大家。如果你需要我的帮助,请让我知道,我可以在线上,用zoom webinar为大家开展不同话题的课程,来尽一份我的力量帮助大家度过这个困难的时刻。”
俄罗斯姑娘Julia主动到中心录制多个包括“i深圳”自助申报、免费口罩预约流程填写的英文动态操作视频,让社区的外籍居民能更方便的操作相关的申报程序。她说,“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忐忑和不安,现在大家都很有信心。不管我们是什么国籍,我们都现在是一个团结的整体,我们一定会一起度过这个难关。”
南方日报记者 穆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