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60瞬间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庆祝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成立六十周年,60年60瞬间,一张老照片带您回忆连山过往岁月,欢迎收听献礼县庆特别节目“60年60瞬间”。
连山地处亚热带气候区,土地肥沃,植被茂盛,但在建国初期,由于耕种方式粗糙和缺乏良种,连山的粮食产量却极低,人民群众长期处于温饱不足的状态,那时民间有句俗语:“连山即使有千斤土地,也没有千斤气候”。而破除这个说法的,是一个名叫罗期聪的青年。
照片里,年过半百的罗期聪正蹲在金色的稻田里,仔细端详稻穗的长势。
时光回到1954年3月,青年罗期聪来到连山,就任于连山县人民政府农业科科长。为了摸清连山农业生产的底子,罗期聪经常下乡搞调研,唐泽严当年在县农办工作,经常与罗期聪结伴下乡,他仍记得:
唐泽严:他下乡是以农业技术为中心,调研种子怎么改良,土地怎么提高质量等。
经过系统的调查研究,罗期聪结合连山实际,先后提出单造改双造,大科疏植改小科疏植、高杆种改低杆种等一系列改革建议。不幸的是,1958年罗期聪被错划为“右派”,农业技术研究被迫中断。
但生活的挫折并没有压垮罗期聪,也未曾磨灭他科技兴农的理想。1973年罗期聪被改送县农科所当职工,在这里,他开始了“水稻指标化计划栽培法”的科学试验,结果当年水稻亩产就获得900斤的好收成。
1975年,罗期聪应邀到湖南农校讲学,认识了当时在该校研究杂交稻制种工作的袁隆平。唐泽严记得罗期聪从湖南回来之后对他说:
唐泽严:种子好保证大增产,他说可惜我们没钱,要不然在连山也能搞出来。
1976年,在县委的大力支持下,罗期聪运用“水稻指标化计划栽培法”试种了袁隆平首批制出的杂交稻种籽,平均亩产干谷1189.4斤,这是连山历史上亩产的最高纪录。那句传了几代人的俗语“连山即使有千斤土地,也没有千斤气候”被罗期聪一举打破。
1980年7月袁隆平来连山参观罗期聪的高产试验田并与其合影留念
1980年7月,袁隆平来到连山参观罗期聪的“水稻指标化计划栽培法”高产试验田,他望着稻穗累累的连片杂交稻,兴奋地对罗期聪说:“我们培育了高产良种,而你创造了高产栽培法。杂交稻获得高产,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1981年6月,罗期聪作为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成员,获国家科委特等发明奖。1990年,罗期聪离休后离开连山,2008年8月9日病逝于广州,享年83岁。
时光荏苒,斯人已逝,罗期聪扎根山区近四十年,把青春挥洒在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解决了连山各族人民的温饱问题,为连山乃至整个广东地区的粮食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连山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
来源:“连山发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