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遭干扰破坏。随着近期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重点行业、龙头企业陆续复工复产,中国社会经济运行正逐步恢复正常。“中国引擎”重启,将有力推动全球产业链“转起来”,提升其抗风险能力。
疫情发生后,一些美国政客进一步鼓吹与中国“脱钩”,煽动把供应链移出中国。但疫情对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影响是阶段性的、短期的,跨国投资者的投资经营决策是长期的、综合性的、战略性的。在各国利益深度交融的今天,鼓噪“脱钩”与供应链转移,既不明智也不现实。
事实上,中国统筹疫情防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驾驭力得到市场加分。多数跨国公司表示投资中国的信心和战略没有改变,仍看好中国市场长期发展前景。近日,中国美国商会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受访企业2020年会考虑增加在华投资。
长期来看,中国仍是大多数在华外企的重点市场。英中贸易协会的调查也显示,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多数英国企业依然看好中国市场,认为中国市场值得长期、战略性投入。美国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日前说,苹果在大中华区的所有零售店已恢复营业,苹果中国市场供应链的恢复提供了最佳疫情防控实践。
“世界工厂”重启,有力推动全球产业链“转起来”。疫情洗礼下,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得到彰显,而其背后的硬支撑,则是中国经济难以替代的综合优势。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作为世界市场,中国庞大的消费群体、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让企业“难以割舍”;中国充足的成熟产业工人、领先的物流服务体系以及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决定了中国依然是许多企业投资的首选。
一些有长远眼光的企业没有因疫情而动摇加速布局中国的步伐。日本丰田公司将与中国一汽合作,投资85亿元人民币在天津兴建电动汽车工厂;星巴克在美国以外最大的一项生产性投资——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落户江苏昆山;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认为,中国面临疫情挑战,但是大规模的供应链转移“不太可能发生”。
疫情带来严峻挑战,但也成为新业态、新模式的催化剂。中国经济在抗压的同时,也积蓄着新动能,激发出新动力。线上经济带来新生需求,多条数字供应链帮扶众多中小企业恢复生产经营,未来产业互联网有望改善企业经营效率并带来供应链管理、生产销售流程的再造和效率提升。
当前,中国早已超越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取胜的阶段。据统计,2019年中国全球价值链更长和附加值更高的全球价值链环节贸易比重已提高到接近60%,其中科技创新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竞争力的影响权重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光伏、通讯、电力、医疗器械等价值链不断延伸拓展,这些产业链新动力不是短期疫情所能改变的。
正如法国美妆巨头欧莱雅集团首席执行官让-保罗·安巩所言,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建立在质量、创新和可持续性上。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认为,当前全球价值链的重构中,劳动力成本的重要性下降,生产率和基础设施等因素变得越发重要,中国在这些方面优势显著。随着中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施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中国“磁场”魅力定然只增不减。
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
新华社记者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