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仪。受访者供图
春节假期后,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陈海仪进入忙碌的“两会时间”。
一年前,陈海仪从人民大会堂给还在少管所服刑的小林寄了一封全国两会主题纪念封,鼓励他积极向上,早日回归社会。一年后,她发现小林的生活完全不一样了,修复了与家人的紧张关系,重新融入了温暖的家庭。
人大代表、法官妈妈、少年司法人,这三个身份在陈海仪身上不断交融。一年来,她的身影遍布广州市大中小学校和社区里。未成年人保护始终是她最关注的问题,今年3月,她将继续带着几份与孩子们密切相关的建议参会。
作为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陈海仪在少年审判岗位耕耘了20多年。“我一直呼吁,不能因案件数量下降就取消少年法庭。出发点即在于,少年儿童的成长应得到足够的重视。”陈海仪说,在未来的履职生涯里,她仍会重点关注未成年人问题。
“得知自己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时,其实我心里压力很大。”陈海仪说,当人大代表是头一回,对她来说,履职的第一年是一个摸索着怎么当好人大代表的过程。2018年,她尝试将履职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她说这种结合能使她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更大的力量,产生“1+1>2”的效果。
90多岁的罗老汉和他80多岁的老伴就是这种效果的受益者。罗老汉是广州郊区某村老支书。年轻时,他和老伴先后收养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如今儿女均成家立业,罗老汉却要求解除与儿子的收养关系,把儿子告上了法庭。原来,这些年一直是嫁在本村的女儿在身边照顾二老,儿子搬去镇上后基本对父母不管不问,还开始惦记上老人名下的房和地等财产。这让老人家非常伤心,也让一直照顾父母的女儿心生不满,一家人的矛盾不断升级。
由于罗老汉、女儿、儿子都各执己见,调解工作基本无法进行。一审法院判决驳回了罗老汉要求解除收养关系的请求。老人家不服,提出上诉。去年9月,这个案子到了陈海仪这里。
看完案卷,审了多年家事案件的陈海仪也觉得十分棘手。“如果简单地处理为维持原判并非不可以,但这不是最好的结果。”陈海仪说,罗老汉一家的事情在村里闹得沸沸扬扬,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影响罗老汉一家人今后的生活,还会让村民对法院判决产生不理解。
深思熟虑之后,陈海仪决定以一名人大代表的身份,启动罗老汉一家的家庭关系修复之路。她联系了当地妇联、双方代理律师等各方力量,一起来做融合工作,修复父母子女关系。
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最终,儿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罗老汉和女儿也谅解了他。双方握手言和,罗老汉和老伴也终于可以继续安享晚年。这让陈海仪感到十分欣慰,也更加感受到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的职责感和使命感。
记者手记
面对面走访,发现问题线索
2月12日陈海仪带着提纲,匆匆前往广州市青年文化宫,那里坐落着12355广州青少年服务台。她要去走访社工和志愿者们,了解该热线的职能运作。
12355是共青团中央专门为青少年设立的服务热线,在倾听青少年心声、解答青少年困惑、维护青少年权益、陪伴青少年成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方面发挥作用。
工作人员介绍完流程后坦承了一个烦恼:“我们的公众知晓度太低了,很多孩子遇到困难都不知道可以向我们求助,陈代表,您帮我们呼吁呼吁呀!”陈海仪说:“你们是青少年求助的主要渠道,如果这个群体都不知道,那他们遇到困难时该怎么办?”她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个问题。结合20多年的少年审判工作经验,陈海仪向工作人员深入了解了更多关键问题。“有没有建立流程指引?青少年普通的心理困惑和一些紧急情况,分别是怎么处理的?”“有没有和110建立起对接机制?一些涉及青少年人身安全的线索,反映完了下一步要怎么办?”……回去的路上,陈海仪说,她要再结合其他调研,好好打磨出一份建议。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尚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