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我国儿童生长发育“新标”实施,你家孩子的身高掉队了吗?

2023-03-24 17:41 来源:南方plus

  3月起, 我国儿童身高的“新标准”——《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正式施行,身高要求比旧标准提升了1岁,引发家长讨论。

  随着中国儿童的平均身高越来越高,家长对孩子生长发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俗称“增高针”的生长激素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其生产企业的年收入连年攀升。

  孩子在长,身高标准也在长。面对“身高焦虑”这把心锁,破解的钥匙到底握在谁手中?

  大家都长高,仿佛都没长高

  想让下一代长得更高吗?大部分父母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孩子长到多高才算高?每位家长心中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

  “儿童的身高有60%-70%由遗传决定,同时也受营养水平、卫生保健状况、家庭生活方式等多种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生长发育专科主治医师谭慧园说,不少家长“求高心切”,总希望孩子的身高能达到同年龄段孩子身高的平均值以上。

  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儿童的营养水平有所提升,体现为平均身高有所上浮。另一方面,在以“韩流”为代表的互联网审美中,高身材是重要的一环,与之相对,矮小则处在了美的反面。

  “矮小不算是一种病,而是对一种状态的定义。”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中心主治医师郑美玉解释,矮小症是指在相似生活环境下,同种族、同性别、同年龄的个体身高低于正常人群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2SD),或低于第3百分位数(即处于后3%)。

  以成年男性为例,身高低于160厘米才会被认为是矮小。不过,随着《标准》的实施,矮的定义正在“向上猛扑”。

  以4岁女童为例,2013年旧标准中,4岁女童中位身高为102.7厘米;如今,《标准》中4岁女童的中位身高为103.7厘米。

  “我们估算,《标准》把身高标准几乎提升了1岁,这意味着发育领先旧标准半岁的孩子,现在变成了落后《标准》半岁。”有业内人士认为,“涨了1厘米,大家都长高了,但标准也抬高了,仿佛都没长高一样。”

  对前3%和后3%的孩子,标准向上提升的幅度更大,追赶起来也就更难。

  林女士的女儿快要4岁了,现在身高大约在93-94厘米,“早上量的话能到95厘米”。根据旧标准,女孩身高94.1厘米就能达到-2SD的范围,“努力一下能达到正常范围,不用去看病”。但如今,《标准》中-2SD的下限提升到了96厘米,“这样的话,短期内无论如何都赶不上了”。

  不想让孩子留下终身遗憾

  “医生,我家小孩两个月没长高了,不会有问题吧?”与0-1岁婴儿身高“猛涨”不同,1-7岁阶段的孩子身高增长会越来越慢,这让很多新手家长无所适从。

  在社区医院的儿童保健门诊,医生说得最多的话之一就是:请家长不要每天、每周关注孩子的身高,否则很容易产生焦虑。

  对孩子身高增速的怀疑,很容易转换成对最终身高的担忧。一份广为流传的数据显示,“中国儿童矮小症的发病率为3%,这意味着全国4至15岁的矮小症儿童数量高达700万-800万”。

  看到“800万矮小症儿童”,有的家长开始担心孩子成为其中一员。但只要稍微想深一层,就能发现逻辑有点不对:矮小症的定义——身高处于后3%的人被认为是矮小——决定了,永远都会有3%的儿童属于矮小。

  这是一个典型的“剧场效应”。如思维陷阱般的宣传方式,显然助推了家长的“身高焦虑”。一些医药代表利用家长为孩子增高的迫切心理,把生长激素吹捧成“增高神药”。

  田女士的女儿今年将满2岁,各项指标都属正常,她正计划给孩子约一次某民营医院的生长发育家访。她说:“提前了解一下,不想让孩子留下终身遗憾。”

  某生长激素龙头企业的年报显示,其2015年收入为24.05亿元,到2021年收入已逾百亿元。公开报道称其“收入90%以上都来自生长激素相关产品”,另一份文件则显示其“70%以上生长激素销量依靠民营医院”。

  对此,有医生坦言“目前过度检查和不规范检查的现象非常普遍”,“有些医院用不规范的手法做检查,检查结果拿到之后就开始给孩子使用增高针”。

  实际上,生长激素只能用于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身材等,不能擅自扩大治疗范畴。绝大多数孩子通过常规的饮食、运动、睡眠指导,不需要使用生长激素就能“追”上正常身高。

  “有的家长到门诊说,我觉得孩子太矮了,想长到多高多高,能不能开点生长激素。这是很不理性的行为,我们一定会做好科普和劝导。”郑美玉说,正常儿童注射生长激素可能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等问题,尤其是骨龄较大、骨骺线已经闭合的孩子,如果乱用生长激素,可能导致骨头畸形生长。

  可能有副作用,能不打就不打

  与田女士不同,林女士不想带女儿到儿童生长发育门诊看病。

  这类检查要照X光、抽好几管血,她觉得太折腾女儿;听说生长激素的疗程要几年,可能影响甲状腺、血糖等,林女士表示很担心;最后,她认为自己对女儿身高的预期足够理性。

  根据门诊常用的遗传身高计算公式,女孩身高的期望值为父母身高之和减去13厘米,再除以二,有上下5厘米的波动范围;男孩身高的期望值则为父母身高和加上13厘米再除以二,同样上下波动5厘米。

  林女士了解到,身高处于后3%左右的女孩最终身高大约在151厘米。“我和先生都不高,女儿的遗传身高在150-160厘米之间。所以只要女儿健康,即便在后3%,我们也可以接受。”

  谭慧园对此有不同的意见。她认为,像林女士女儿这样,身高较长时间处于后3%的情况,除了遗传因素外,不能排除维生素D 缺乏、生长激素缺乏症等疾病的风险。

  “生长激素不仅影响孩子的身高,还会影响人体内的糖、蛋白质和脂肪等物质的代谢。如果孩子4岁后有发育迟缓现象,还是建议到生长发育门诊查查原因。”她说,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医生会进行生长发育指标监测、实验室检查指标、骨龄检测等检查。

  “对于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等情况,可以用生长激素治疗。一般来说,年龄越小,生长空间越大,治疗后成年身高获益越大。”郑美玉说。对于没有用药指征的孩子,医生则主张进行生活方式干预,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今晚睡前身高也稳定在93厘米了。”督促女儿专心吃饭、每天摸高后,林女士持续记录着女儿的身高情况,“先自行‘追高’几个月,实在不行再去看专科吧。听说生长激素可能有副作用,我们能不打就不打。”

  郑美玉介绍,注射生长激素确实有一些副作用,包括良性的颅内压增高、肝功能轻度异常、血糖波动等等,但停药或者减量后都会消失。“有人担心打了生长激素会长肿瘤,实际上如果孩子本身没有肿瘤,注射生长激素并不会长出肿瘤来”。

  谭慧园认为,生长激素已在临床上应用了30多年,主要应用于矮身材患儿,“其收益远远大于药物带来的副作用风险,家长应该理性听从医生的指引”。

  可是谁来问过我的意见呢

  如果身高是一道选择题,那么孩子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儿童的身高会影响自我认知和自信心。步入幼儿园和小学后,如果身高低于同龄人,儿童可能感到自卑,担心被嘲笑或者歧视。

  从门诊实际情况来看,郑美玉和谭慧园都认为,5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身高意识,到7岁以后,有的孩子会表达出“我想长高”的意愿。步入青春期后,孩子还可能逐渐受到社会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对身高有了更高的期待。

  “我虽然只有157厘米,但也能穿搭得很好看。”小峰喜欢在社交媒体上传穿衣搭配视频,有近千名“粉丝”。他坦言,读书时曾了解过“增高针”,但父母认为每天打针太难坚持,最终放弃了,“可是谁来问过我的意见呢”。

  生长激素产品主要分为粉针、水针和长效水针。以需要每天注射的粉针为例,过去每年费用在2万-3万元,如今已降低到1万元上下;每周注射一次的长效水针,以往每年要15万元以上,如今也下降到6万元左右。

  生长激素要打多久?谭慧园介绍,一般而言治疗过程会持续2-5年,具体时间根据不同疾病而定。生长激素缺乏症患儿可使用至骨骺融合;大部分矮身材患儿在获得满意身高后,或骨龄达到14岁、生长速率小于每年2厘米的,可以考虑停药。

  除了价格外,由于第一和第二代产品需要每天注射,还得定期到医院复查,时间成本也很高,不是每位父母都会依从医生的治疗方案。“我会建议他们回去开个家庭会议,认真听听孩子的想法。”郑美玉说。

  谭慧园介绍,除了矮身材儿童外,还有部分患儿可以使用生长激素治疗。“比如临床诊断为‘性早熟’的患儿,预测成年身高为矮身材或比遗传身高矮超过5厘米,同时在控制性发育进展的过程中生长速率小于每年5厘米的。这种情况,也会考虑使用生长激素治疗。”

  去年,广东联合河南、山西等13省区组成采购联盟开展带量采购,生长激素被纳入其中,价格已进一步降低。

  更低的采购价格,更高的可及性,对确有需要的孩子而言是好消息;但同时,社会中愈发普遍的身高焦虑,可能也对行业和市场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文中林女士、田女士、小峰均为化名)

  【记者】 钟哲

  【见习记者】 厉思璇

编辑:倪仕轩   责任编辑:廖智晟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