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前的中国之行,给马丁•雅克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当时深圳的高楼远没有现在这么多,但已充满生机,好似一个能量棒,吸引着大批年轻人。活力、创造力、冒险精神,全都集中在特区。”从那时起,他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
马丁•雅克是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学与国际问题系高级研究员、知名中国问题专家,他的著作和不少观点在中国广为传播。
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学与国际问题系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
“特区作为窗口和‘试验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产物。”年过七旬的他指出,深圳等首批经济特区显著释放了中国固有的潜力,推动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让中国在快速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的同时,改变了自身的地缘格局,而作为“中国方案”的特区制度,也为世界提供了转型发展的灵感
马丁•雅克期待,在新的重要历史节点,作为中国现代性象征的经济特区,能持续激发澎湃的创新创业活力,在重点领域和制约发展的难点方面率先再“杀出一条血路”,为转型期的中国解决全国性问题提供参照和范本。
评价特区
深圳各方面都体现了中国的雄心壮志
南方日报、南方+:您如何评价中国创立经济特区的改革举措?
马丁•雅克:经济特区的角色很关键。无论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还是从中国道路的形成来看,给予经济特区多高评价都不为过。
1978年,中国再次站到历史拐点。如何迈出改革开放的第一步,如何解决经济建设启动之始面临的资金、技术等难题,摆在中国人面前。为此,中国必须内外兼顾。邓小平是一位有着世界眼光的伟人。他洞悉香港、澳门、台湾和海外华人在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外交流合作方面具有的独特作用。通过创办经济特区,他想吸引更多港澳台人士、海外侨胞参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这是经济特区诞生的时代土壤。
当时,中国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还很少。最开始的尝试是局部性的。试想,倘若一下子在全国范围内都放开尝试,可能引起较大的冲击。于是,中国选择在特殊区域尝试一些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如果运行效果好的话,成功经验会被推广至全国,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向内地纵深发展。
中国经济特区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改革和学习的过程。从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开放,到沿海、沿江、沿边,再到带动全国范围的开放,这一伟大决策让中国在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的同时,改变了自身的地缘格局。
另外,经济特区的发展也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有着与西方不同的、独特的文化基因。比如,团结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首要的。所以,你如果想要解读经济特区,就应重视研究背后的中华文化基因。
南方日报、南方+:您怎么看深圳的嬗变?
马丁•雅克:深圳各个方面都体现了中国的雄心壮志与转型升级路径。40年前,深圳几乎是一张白纸。如今,深圳已经处于中国科技创新的浪潮之巅,是全球创业者口中的“中国硅谷”。“深圳速度”早已不仅仅是城市建设速度,更多的是人才聚集、技术更迭的速度。它象征着中国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更加现代化的技术密集型经济成功转型。
但你不能仅仅把深圳理解为一座科技城市。这是一个开放且多维的城市,就像是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来自中国各地和海外的人才。深圳的现代性体现在科技、生活思维方式、对外交往等方方面面。
南方日报、南方+:中国正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马丁•雅克:深圳是一座被寄予厚望的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它的最新定位。我认为,这一定位的主要考量是,让深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发展中贡献更大力量。现在深圳拥有很好的基础,可以继续探索,做示范、当表率。这其中的关键点,是要持续激发澎湃的创新创业活力。深圳的使命是在城市规划、市民生活、高等教育、对外交流等领域先行先试、创造经验,为转型期的中国解决全国性问题提供参照和范本。
我注意到,深圳现在的中期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远期是打造全球标杆城市。实现此抱负,深圳就要培育更多的本土高科技企业;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全球高端人才、企业。如此,未来,深圳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四十岁生日,全市多处地标亮灯庆祝。朱洪波 张玮摄
谈论湾区
深圳更像德国,香港更像英国
南方日报、南方+:中国首批经济特区中,一半位于现在的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如何解读深圳、珠海两个特区在大湾区建设中的角色?
马丁•雅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区域整体发展出发,注重不同城市之间的联动,聚焦区域内产业格局的调整、制度与规则的完善,而非着眼于单个城市的发展。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要发挥好其独有的作用,特别是在高科技创新引领等方面的示范功能。珠海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门户枢纽,在连接中国与葡语系国家方面具有优势。
南方日报、南方+:您曾经在香港生活多年。您认为大湾区建设会带来什么具体的作用?
马丁•雅克:事实上,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是香港突破现有发展瓶颈的重要路径。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场”和“主角”之一,是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国际的重要基础。
如果你认真观察会发现,深圳更像德国,香港更像英国。香港在金融服务方面积累了很多技巧和专业知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也有很多与国外交往的经验,深圳可以借鉴。相较而言,深圳的发展是基于技术和科学,在高科技方面成就突出,在这方面,香港可以向深圳学习。
对香港年轻人来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是一个利好。香港要鼓励青年人主动尝试,以学习、实习、工作、志愿服务等方式,多到粤港澳大湾区各地走一走,再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粤港澳三地彼此敞开心胸、相互学习与分享都是至关重要的。
深圳经济特区显示出强大的“人才磁铁”效应。朱洪波 张玮 摄
把脉中国
洞察未来世界走向,就要密切关注中国
南方日报、南方+:全球很多国家建立了经济特区(园区)。对此您怎么看?
马丁•雅克:的确如此。中国的发展实践是巨大的全球公共产品。中国过去和现在面临的问题,不少都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共性问题。从中国发展实践中,其他国家可以学到很多。事实上,深圳等中国经济特区的经验做法,早已扩展到许多国家。“中国方案”创造出了另一种可行性,为世界提供灵感。
但同时,由于各国在历史、国家规模、经济结构、贫困程度、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个议题需要进行具体分析。比如,经济特区的地理位置、发展路径的选择,都应立足国情,从解决国家和民众的现实需要出发。
南方日报、南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多。您认为,中国发展的韧性和潜力如何?
马丁•雅克: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便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驱动力量。而经历过新冠肺炎疫情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角色将更加重要。
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总在不断前进、不断创新。记得十年前,当我在西方各国演讲时,总是会有观众提问:“中国是否善于模仿,但不擅长发明?”而现在,再没有人问这种问题。
近些年,从深圳走出的华为、大疆等中国品牌加速走向世界舞台,重新定义“中国制造”。一批中国公司已经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上风。我认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渐进式创新积累了巨大的创新思维能力。经过了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后,中国现在已经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
目前,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巨大的结构性调整,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崛起,技术创新不断涌现。这一进程将持续下去。我经常和人说,如果你想洞察未来世界的走向,就要密切关注中国。现阶段,中国尚处于走向繁荣的开端,未来将拥有更大的进步空间。在许多领域,中国都有望成为全球领先者。
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一个伟大的、非同寻常的历史时刻。西方世界对此,要摆正心态。现在情况已经变了,西方国家要学会适应新的世界,接受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国,并确定彼此新的交往形式。
【南方日报记者】龚春辉
【策划】赵杨 胡良光
【视频剪辑】周鑫宇
【海报】潘洁
【图片】受访者供图(署名除外)
【实习生】王一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