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近日,第十届华南环境产业与绿色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州举办。来自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产业园区、环境治理企业代表以“推动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创新绿色园区建设”为主题,重点围绕“双碳”新政下,华南环境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展开深入探讨,推动环境产业与绿色园区构建新生态。
大会现场
本次大会由华南绿色工业创新联盟等单位主办,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陈吕军、中信环境技术副总裁罗伟、广东省社科院原副院长赵细康、华南绿色工业创新联盟执行主席王保生等作了主题报告。
产业园区是实现“双碳目标”重要落脚点
赵细康在主题报告中披露了一组数据: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工业园区超过1.5万家,对全国经济贡献达50%以上。但同时,仅国家和省级园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占到全国1/3左右,成为工业碳排放最集中的区域。
广东省社科院原副院长赵细康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是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单元,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重要使命,也是未来我国实现绿色发展、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落脚点。”赵细康说。
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引导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其中,《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到2030年,省级以上重点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
陈吕军介绍,我国以生态工业园区、园区循环化改造、绿色园区、低碳园区等为抓手,推动工业园区开展绿色转型实践探索。近年来又启动了一系列试点示范园区建设,加快把成功经验推广落地,推动产业园区向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陈吕军
专家建议:园区绿色低碳发展需要融合共生
推动园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一项重大研究和实践课题。
陈吕军指出,当前,园区产业集聚带来产业复杂、碳排放高、污染集中、风险源多等挑战,园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还面临碳排放精准测算难、园区间低碳对标难、减碳潜力定量化难、路径和机制设计难“四大难点”。他建议,促进园区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在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制定园区碳达峰路线图,探索园区减污降碳协同路径,建立园区能源-环境基础设施共生系统。“研究表明,基础设施共生可以每年减少园区温室气体排放860万吨、节约淡水30亿立方米、削减全系统成本为34-120亿元。”陈吕军说。
罗伟在会上也指出,环境产业正处在变革期,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开发割裂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环境效益难以转化为经济收益,各地正积极探寻解决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的新途径。
“工业园区的发展要树立两种思维,其一是融合思维,就是促进环境治理项目和关联产业的相互赋能、共同增值。其二是系统思维,就是树立生态环境治理和关联产业的策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的全产业链意识,由具有全产业链优势企业作为主体,将项目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实施,这样更有利于把产业未来的收益提前投入到生态环境治理中,然后通过后期的产业增值,把治理成本收回来。”罗伟说。
中信环境技术副总裁罗伟博士
产业园可聘请“环保管家”
节能降碳、绿色发展是产业园区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引入第三方“环保管家”成为一种可借鉴的模式,并且能实现快速复制。
《关于积极发挥环境保护作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推进环境咨询服务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工业园区聘请第三方专业环保服务公司作为“环保管家”,向园区提供监测、监理、环保设施建设运营、污染治理等一体化环保服务和解决方案。王保生认为,“环保管家”能提供绿色园区开发、运营管理、管理体系与基础设施、制造管控与环境管理等服务,搭建起智慧管家服务系统,为园区及企业提供环境治理综合服务。
以德安高新技术产业园为例,“环保管家”通过开发环境监测系统,以“一张图”形式展示该园区智能生态大脑全要素图情景;在统一平台上对生态环境质量、预警数据、污染分析图、协同数据等多源数据进行展示,为园区实时生态环境信息提供统一的多维度综合管理模式。
华南绿色工业创新联盟执行主席王保生
据悉,“环保管家”模式已经在东莞环保专业基地、佛山市南海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中国联通互联网应用创新基地等多个产业园落地应用。
文/邹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