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至20日,以“人工智能与技术经理人”为主题的2025年大湾区创新生态大会在广州召开,来自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院所、科技企业、投融资机构、服务机构等各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AI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
大会设置主题活动、高峰对话、资源对接、清单发布、签约揭牌等板块,包含2025年大湾区创新生态大会主场活动、“K说联盟,寻迹广州”主题活动、“粤鄂同行,新质共赢”主题活动、全国科技成果转化协作联盟会议、大院大所系列活动——成果转化精准对接活动等系列活动。
湾创技术经理人事务所揭牌
大会现场,湾创技术经理人事务所正式揭牌,同时发布了技术需求及技术经理人招聘信息。
湾创技术经理人事务所由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发起成立,已在广州完成实体化注册,是全国首个以实体化、市场化模式运作的成果转化合伙平台。该平台以“AI+产业链情报+全国协作网络”为核心驱动力 ,借助“湾创成果转化”小程序,构建起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开创“技术经理人合伙制”这一崭新模式,全力打造“全国需求、全国解决”的开放式成果转化枢纽,有效推动科技成果快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加快成果转化进程。
“湾创技术经理人事务所旨在为技术经理人提供更多的业务场景和工作机会,确保技术经理人有活干、有场景,推动技术经理人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秦海鸥表示,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致力于建立技术经理人能力分级分类评价标准,与来自科技成果转化各环节、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共同参与了技术经理人分级教材的编制。从科研助理的潜心钻研,到项目经理的统筹规划;从技术经理人的精准对接,再到科创合伙人的战略引领,湾创技术经理人事务所将构建起一套全周期培养、生态化赋能的技术经理人职业成长体系。
据悉,“技术经理人”作为新职业,在2022年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归为第二类“专业技术人员”,为长期活跃在技术转移一线的从业者明确了正式的职业身份;2025年,由中国科协、科技部共同组织编制的我国首套技术经理人分级教材出版发行,为行业提供标准化、系统化的学习和培训工具,提升技术经理人的专业素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魏建国在致辞中指出,随着我国新质生产力的新发展,如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传统产业升级问题亟待解决,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技术经理人道路,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当下科技领域弯道超车的必然选择。“要把中国技术经理人看作是中国未来科技转化市场上的血液,目前技术经理人已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魏建国表示,预计到2030年,我国技术经理人将达到10万-15万人的规模,特别是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技术、经营、法律、财务精通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将达到5万人以上,面向未来,建立全国性技术经理人行业协会等平台势在必行。
秦海鸥表示,作为大湾区科技服务改革的标杆性机构,湾创技术经理人事务所将持续深入探索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全新范式,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与机制,助力中国科技产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开辟职业经理人的进阶之路
技术经理人生存现状如何、是中介还是资源组织者、传统企业如何拥抱新质生产力、练内功重要还是找市场重要、成果转化补贴效果如何......当前,科技成果转化面临诸多困境,包括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利益分配失衡、知识产权权属不清、技术经理人培养体系滞后、技术交易平台赋能不足等问题。
现场,秦海鸥以《有组织的成果转化——培育从科研助理、项目经理到技术经理人再到科创合伙人的进阶之路》为题作了主题演讲,深入剖析了技术经理人建设现状、当前产学研合作难点,并以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人工智能+技术情报+全国协作网络”为核心的发展实践为范例,系统阐述如何展开有组织的成果转化与有组织的全链条创新。
“技术经理人不仅是中介,更是资源组织者,需要帮助企业洞察产业需求,组织资源。”在他看来,技术经理人不应仅仅局限于成果与需求的牵线搭桥者,更应向着深度参与科创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科创合伙人方向发展。
在具体实践中,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通过有组织的成果转化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打造AI派单撮合平台,通过AI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相关活动,服务产业企业;设立“概念验证点燃资金”,筛选出具有创新性和市场潜力的项目,提供种子轮投资;组织“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技术经理人”作为“科创合伙人”全流程介入,陪伴科学家流程化创业;以“全周期培养、生态化赋能”为核心,构建技术经理人职业成长体系。“大湾区技术经理人进阶之路”通过年龄分层与职业跃迁体系,从25岁以下的应届生的科研助理起步,通过实战场景培养,逐步成长为项目经理、技术经理人,最终成为科创合伙人。这一体系采用推荐制,确保高质量人才选拔与培养,解决其高质量就业和合伙创业问题。
与此同时,“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北京站)4月19日在京举行,本次活动是广东省响应国家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大力实施“广聚英才计划”的关键实践,汇聚大批广东、广州优质企业和高薪岗位,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携技术经理人培养计划的包括科研助理等优质科创岗位赴京招才引智,吸引百余名高校学子及资深科研人才现场洽谈。此次招聘不仅提供职业机会,更致力于搭建终身成长平台,推动致力加入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人才深度融入湾区创新生态。
秦海鸥表示,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将依托AI持续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同时通过技术撮合、技术孵化、技术投资、技术并购等方式,联动科学家与技术经理人等科创要素主体,打造“全国需求、全国解决”的开放式成果转化枢纽,有效推动科技成果快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知识城基地运营签约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产学研深度融合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路径。大会现场举行了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简称“大湾区国创中心”)知识城基地运营签约仪式。
广州广华科城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芳、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黄埔中心总经理邢宝伟共同签署战略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国家级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型孵化载体,提供全方位、专业化孵化服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区域产业升级。
大湾区国创中心知识城基地将围绕“有组织科研+成果转化”双核驱动战略,聚焦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目标,对标“高能级或者卓越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建设要求,强化“1+3+5”创新生态体系——锚定国家级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型孵化载体战略定位,着力实现未来产业培育集聚地、科技成果转化加速营、大院大所大学大企连接器等三大目标。依托基地空间载体,系统构建产业场景、创新团队、概念验证、中试平台、科技金融五大要素聚合的新型创新基础设施。致力于把大湾区国创中心知识城基地打造成科技成果转化高地,成为“新时代孵化器”的领头羊。
湾创“科转号”上线,链接多元科创资源
活动现场,湾创“科转号”正式上线,深度链接多元科创资源。“科转号”是由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自主研发的“湾创成果转化平台”专门设立的账号,适用于科研机构、技术经理人、科创企业、行业专家、投资机构、行业协会、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等角色。自内测以来,首批来自全国各地进驻的机构用户已超过100家,包括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湛江湾实验室、江夏实验室、咸阳市科学技术局等。
“我们希望通过搭建一个开放性的产品,吸纳科技成果转化行业里的各类用户,向他们精准输出我们的平台能力,并让这些用户能自发地在生态里互动、对接、各取所需、形成广泛连接,最终打造一个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CIO、数字化事业部总经理乔木表示,“科转号”开通后用户可享有专属主页、官方认证、全类型内容发布、需求精准推送、智慧运营管理工具、活动优先参与权、资源优先对接等特权,是平台赋能专业用户高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链接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及扩大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科创要素多方协同,需求成果精准对接
4月20日下午,“大湾区科学论坛-走进大院大所成果转化精准对接活动”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举办。
活动现场,西电广研院签约进驻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开发并运营的“湾创成果转化平台”,并进行“湾创成果转化平台”及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研究院特聘专家聘请仪式。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围绕技术合作、产业链整合、技术转移转化、技术经理人交流、投融资、科创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展开全方位、紧密的合作,携手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共建创新生态,为科技创新领域注入全新活力。
西电广研院遴选了优质技术成果进行路演汇报,现场集中发布了参会企业的技术需求,并开展了研究院代表、技术经理人、投资人、企业代表四方对接交流会。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邹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