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边,灯光昏黄的板房里,38岁的梁永金又度过了惊魂一夜。
风,透过板房的缝隙“呜呜”作响。他彻夜难安,注意力高度紧绷,隔几分钟就滑动手机,刷新台风“苏拉”的路径图。
这是时隔6年后,梁永金与“超强台风”的再次交手。那一次,他损失惨重,“整整20万元,都打了水漂”。
在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昭信村,很多养殖户都有着同样悲痛的“天鸽”记忆:台风过后,水、电、网、路一度中断,这座珠海养殖第一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6年后,“超强台风”再度来袭,昭信村怎么样了?
塘边枕风雨入眠
直到凌晨5时30分,再三确认“苏拉”与珠海擦肩而过,在塘边的看鱼房度过惊魂一夜的梁永金,才枕着风雨入眠。
但他只睡了不到两个小时。
早上7时多,天边露出了鱼肚白。梁永金终究还是放心不下,硬是用蛮力推开板房门,顶着狂风走访塘边察看鱼情。
所幸,塘面漂浮的死鱼不多。
在暴雨狂风中,昭信村万亩鱼塘里,增氧机运转不停,搅出浪花朵朵。
昭信村鱼塘,增氧机运转不停。
从小就在塘边长大的梁永金,早就习惯了这样的阴晴不定。
但“天鸽”台风,是唯一一次例外,是他不忍回忆的悲痛创伤。
“我一个人就损失了20万元。”梁永金说。
他的父亲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养殖,算是昭信村第一批海鲈养殖户,并在2009年开始子承父业。
“这在以前,基本上是看天吃饭的行业,纯粹看运气。”梁永金认为,与出海捕鱼不同,“风浪越大鱼越贵”的信条,在养殖行业并不适用,“风浪越大,损失越重。”
“一个塘损失少则几万元,多则百万元,几乎把塘边一半以上的看鱼房都掀翻了。”和梁永金一样,养殖户梁升贵对6年前的那一幕也心有余悸。
那一年,“天鸽”携暴雨狂风突袭珠海,海水倒灌上岸,水、电、网、路一度中断,给这座珠海养殖第一村造成严重损失。
而这一次,曾经惨遭“天鸽”蹂躏的养殖户,提前两天就开始了抵御“苏拉”的防风准备,甚至用上钢丝绳加固板房。
养殖户为塘边看鱼房加固。
“保住板房,就能保住电力设施,就能保障鱼塘的增氧机的供电。”梁永金说,这是大多数养殖户汲取的第一条重要经验。
确保鱼塘及时排水,是养殖户们汲取的另一条重要经验。
“增氧机的运作决定了鱼的生死,能够及时排水则决定了鱼还在不在。”梁永金说,万一海水倒灌,“鱼都游走了,网都兜不住”。
正午时分,听说有的村庄遭遇海水倒灌,梁永金立马驱车赶往联围堤岸,察看水位涨落。但他并不过分担心,“与6年前相比,新修建白藤大闸,能把倒灌的海水拒之闸外”。
白藤大闸是珠海市唯一的一座大型水闸,于2020年重建完工。
“风险投资”上保险
“3个塘,总共13万条鱼苗,鱼苗、饲料、塘租、电费加起来差不多100万元的成本。”梁永金算了算今年他的养殖成本,笑着说,这堪称“百万元级别的风险投资”。
如何让风险投资变成无险投资,如何改变历来“靠运”赚钱的宿命,是昭信村能否走出“天鸽”阴影的关键。
而从今年起,梁永金为自己的“风险投资”购买了一份保险。
当保险公司人员跟他说,“高温、低温、降雨、台风”四种情形都能保的时候,梁永金一度以为对方是个“诈骗”分子。
“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事情?”梁永金问。
但这种好事,确实“砸”到了许多养殖户的头上。去年11月,《珠海市斗门区2022—2023年政策性农业保险(水产品气象指数、种植产品气象指数)工作方案》出台,提出为辖区农户提供覆盖风灾、强降雨、高低温等多种自然灾害的保险保障。
历来“靠运”赚钱的养殖行业宿命,有望从此开始终结。
“苏拉”台风过境后,养殖户巡塘。
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梁永金拿出了超过8000元,为自己的鱼塘投保。截至今年7月,珠海市斗门区已累积完成水产、种植气象指数保险项目保费9858.91万元,承保亩数逾5万亩,共有参保农户1178户,累计获得赔付1.3亿元。
在“苏拉”之前,今年珠海市高温、台风、强降雨等气象灾害频发,“泰利”“杜苏丙”等台风带来强烈暴雨,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
在昭信村,珠海市进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梁美容就已经拿到了41.9万元的赔付。
“也许,这次我也能拿到赔付。”梁永金有了期待。
从养殖户“防患于未然”的风雨之夜,到看得见的水利设施,再到政策性农业保险……时隔6年后,昭信村以全新姿态,与“超强台风”再度交手。
(注:文中梁永金、梁升贵为化名。)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林郁鸿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