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3时30分前后,“苏拉”以强台风级别登陆珠海金湾区,成为今年以来登陆广东的最强台风。
台风到来前,珠海已开放283个应急避难场所,转移安置34572人。到了晚上,各庇护点灯火通明,里面住着的大多是周边项目工地的工友。他们有说有笑,仿佛“苏拉”仍在千里之外。
屋外风雨交加,屋内温情洋溢。这些及时开放的场所,让不少急需帮助的人感受到了珠海速度,更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
五湖四海的烟火气
“请问有辣的吗?”“我想要番茄口味的!”9月1日傍晚,珠海前山街道翠微小学庇护点里,社区工作人员正在为避难群众分发物资。
这里住着的大多是周边建筑工地的工友,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吃饭的口味也各不相同,却因为“苏拉”聚集在一起。在工作人员的妥善安置下,大家并没有紧张恐慌,反而时不时地互相打趣。
在临时改造成休息区的教室里,刘美林安静地坐在角落缝补鞋垫,在一片嘈杂声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缝纫,是刘美林最大的爱好。年初来广东打工时,她特意带了三副鞋垫。“难得休息,趁空练练手艺。”刘美林苦笑道,平时的工作从早忙到晚,三双鞋垫才缝好了一双。
今年快满60岁的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为了多补贴点家用,趁着身体还能干活,刘美林跟着朋友从重庆一路南下来到广东。
这是刘美林第一次经历强台风天气,她做足了准备,除了将棉絮打包好搬到庇护点,还拎了一桶洗漱用品,“正好能休息一段时间,还是多准备点好。”
比起刘美林的独处,另一侧的王德斌更乐于结交朋友。才刚到庇护点几个小时,王德斌就把同一个教室的工友情况摸得明明白白。
王德斌告诉南方+记者,他来珠海打工已经十几年了,台风天对他来说早已不是新鲜事。“每次政府都把我们安置得很妥当,吃住不用担心,我们就自己娱乐一下、打发时间就行。”他一边说一边竖起了大拇指。
趁着收拾行李的空档,王德斌还特意去买了几瓶啤酒和半包花生,打算晚上和新认识的朋友小酌两杯。“这里的工友来自五湖四海,是缘分让我们聚在这里。”说罢,王德斌又和新认识的朋友张罗了起来。
特殊的“避风电影院”
珠海市第九中学、第一中等职业学校的庇护点内,几个穿着白大褂的身影混杂在人群之中。
梅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庄小玲,正在为避护场所人员提供健康巡诊服务。工友的被褥依次排开,她便在其中穿梭,有时停下脚步,仔细观察工友的脸色神态,并与他们交谈。
“下午一点多接到任务,两点就开始巡诊了,人多的庇护点,我们就多待一会儿。”忙了一天,庄小玲和同事将三个身体不舒服的工友及时送往医院诊疗,就诊完之后又安排司机送回庇护点,一直到晚上才有空休息。
不远处,在翠香街道香山社区,市工人文化宫成了一个特殊的“避风电影院”。
香山社区是今年挂牌的新社区,辖区内不仅有大型小区,也有许多项目建设工地。9月1日一大早,香山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赵玲珍就开始到各个工地了解工人情况,等11点工人吃完午饭后,陆续往市工人文化宫转移。
“考虑到工友在庇护点也需要娱乐活动,刚好文化宫的场地比较大,我们就想着能不能给工友放电影,缓解一下他们焦虑的情绪。”赵玲珍说。
这一晚,工友们看的电影是《我和我的父辈》。许师傅是河南人,在珠海的工地已经干了很长时间,“从下午来到这儿我就一直在看手机,看得手机都没电了。没想到晚上还会放电影,刚好可以解闷。”
汤师傅和南方+记者聊起日常生活,“平时我们整天在工地干活,基本上没时间,也没机会走进电影院,认认真真坐下来看一场电影。感谢社区为我们着想。”
电影放映时,整个场馆显得格外安静,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悄悄地移动,对接工作、搬运物资,守护着夜晚的安宁。
9月2日凌晨,“苏拉”在珠海金湾区沿海地区登陆后,逐渐远离珠海市。8时,珠海市将防台风应急响应降为Ⅲ级,并同步解除全市交通管制措施,公共交通有序恢复运行,有序组织复课、复工、复产、复业(含商超、市场)。
据了解,香洲区已通知各镇街,各镇街确认安全后,将有序组织避难场所群众返回。
台风过后,生活依旧。
南方+记者 蒋欣陈 吴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