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中国雕塑家滞留尼泊尔44天,和百国同行干了件大事!

2020-05-08 14:56 来源:南方网 刘长欣 实习生 谭海燕

  “再见,加德满都,这个我在国外生活最久的城市。”5月7日中午,中国雕塑家刘洋在朋友圈里如是写道。这天下午,他与其他300多名滞留尼泊尔的中国公民分别搭乘两架包机返回中国,经过两个半小时的飞行,于傍晚抵达成都。他将在这里完成14天的隔离,再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和流程,返回家乡哈尔滨。

  1月初,刘洋因雕塑工作离开哈尔滨,去往沙特阿拉伯、印度等国,接着前往尼泊尔,在喜马拉雅山下完成他的雕塑。刘洋原本打算接下来前往哥伦比亚或是回国,没想到被疫情留下。3月24日,尼泊尔开始“封国”,刘洋孤身一人被困在首都加德满都的一家宾馆里,共计44天。

  尼泊尔宣布“封国”后,全国性封闭政策一延再延,作为国际雕塑创作营联盟秘书长,刘洋把大把精力倾注到对接和落实全世界雕塑家展示他们的专业防护中来,截至记者发稿时已有95个国家的121位雕塑家加入进来。对刘洋而言,从事艺术中的“重工业”——雕塑,防护设备是工作必备品,这样行为艺术式的大规模展示,为的是提醒人们注意个人防护。

  而滞留尼泊尔期间陪伴刘洋的防护设备,只有一个需要更换过滤件的防毒面罩、几个反复用了多次的布口罩,还有一只一直搁在包里没舍得用的一次性口罩。

  5月7日回国这天,这枚一次性口罩终于派上了用场。

  1 

 四个月的海外漂泊

  今年48岁的刘洋,有着丰富的从业经历。他摆过地摊,蹬过三轮,做过白领,当过纸媒的记者,也在央视做过导演。后来他成为一名雕塑家,且在国际雕塑行业中都算是非常活跃的一位。世界对他而言,就像一座巨大的博物馆。过去十年间,刘洋的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在四大洲的一座座城市中“建造风景”,留下了70多座雕塑作品,和雕塑一起留存在世界各地的,还有中国文化。

  尽管漂泊对刘洋是常态,但和许多滞留中国人一样,尼泊尔原本不在他常待的计划之内。

  2020年1月9日,刘洋登上了去沙特的飞机,他将在利雅得的使馆区创作雕塑,出国门不足半月,他就听见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消息。回忆起在沙特的日子,刘洋将自己形容为“每天像个新闻发言人一样”,回答关于蝙蝠、猴脑的传言。到了1月底,刘洋准备去印度的时候,疫情形势已经变了,太太在哈尔滨“禁足”,“我在沙特的时候担心中国,我在印度的时候担心我老婆”。

  当时刘洋以为国外相对安全,正好可以完成接下来的工作再回国。2月14日,刘洋完成了在印度的雕塑后赶往尼泊尔。此时的尼泊尔航空对中国公民有了严格的要求,必须要离开中国国境30天以上才可入境,恰好刘洋符合。刘洋在尼泊尔制作雕塑的地方海拔2000多米,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海拔8167米的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峰脚下。刘洋用两周时间创作出了一座五六吨重、2.2米高的石质雕像,取名《博卡里》,在尼泊尔语里的意思是“湖”。

  刘洋在尼泊尔成功创作出了一座五六吨重、2.2米高的石质雕像,取名《博卡里》

  在喜马拉雅山做雕塑那一阵,刘洋几乎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也未注意疫情发展。3月6日他回到首都加德满都后,还参加了当地的传统节日“洒红节”。刘洋记得当时没人戴口罩,洒红节结束后,当地人对他说,“你们不听话,政府已经不让大型聚会了。”刘洋这才知道,尼泊尔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紧急的状态,他意识到需要购置口罩了,但其实在尼泊尔能买到的只有防尘用的普通布口罩,“加上我在印度买的黑色口罩,和尼泊尔当地买的两个黑口罩,我囤了好几个口罩,但都不是医用口罩。”

  2月底到3月初的尼泊尔。刘洋(左)受到当地人的欢迎,大家都没有戴口罩

  后来,航班改了又改,刘洋所能做的只有等待。尼泊尔政府3月23日晚间决定,从3月24日上午开始实施全国性封锁,为期一周,之后封锁一再延长。

  “封国令”,意味着刘洋接下来四十多天的活动空间,主要是宾馆这2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

  2 

  来,展示你们的专业防护吧

  刘洋手上唯一能真正起到防护作用的,似乎还是他离开沙特前留下的一枚一次性口罩。“我知道未来会用得到,”他一直搁在包里没舍得用,他想留到回国的时候。

  这个口罩唯一一次派上用场是他过边境的时候。“从沙特到印度时,飞机上没有人戴口罩,我要戴他们觉得我挺怪的。从印度去尼泊尔的时候,飞机上戴口罩的人比较多了,其实我路上是没有戴的,只是过边境的时候才拿出来戴了十几分钟,我就又装起来了。口罩我也没舍得扔,因为我觉得这个口罩未来对我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刘洋住的宾馆是当地人开的,每天房价60元人民币,一日一餐都是宾馆老板提供的鸡蛋盖蔬菜炒饭,连吃一个多月,竟也没吃腻。适逢当地的雨季,每天下午三点多总会下一场暴雨,刘洋听着滚滚的山雷,平添几分孤独。

  滞留在尼泊尔酒店的刘洋,吃了一个多月的鸡蛋盖蔬菜饭

  尼泊尔“封国”初期,刘洋直觉的反应是未知与不安。他加了几个滞留在尼泊尔的中国公民的微信群,估计有三四百名群友,他们有人在当地做网购、网红,也有的是来喜马拉雅山徒步的。能否顺利离开尼泊尔是群里讨论最多的话题,刘洋围观群友的信息久了,焦虑情绪不由自主地蔓延。

  之后,尼泊尔几次延长封城时间,“我心想反正也这样了,得找点事干了,”刘洋开始整理旧照。4月5日,他在朋友圈里发了个“九宫格”图,展示过去的工作照,并配文,“论戴口罩,我是专业的”。

  朋友圈反响热烈,加上Lady Gaga发起全球顶级明星抗疫义演消息的发布,给了刘洋灵感,“能否发动全球雕塑家展示他们的专业防护?”

  “国外现在戴口罩的也没有那么多,很多人不觉得这是必须要做的,”刘洋说,平日的雕塑现场时常噪音绕耳、粉尘起飞,口罩、护目镜等都是雕塑家们的标配。身为国际雕塑创作营联盟(ISSA)秘书长,刘洋与几位联盟成员商议后,敲定了初步计划:邀请100个国家的雕塑家代表提供佩戴专业防护设备的工作照,然后拼接成一张巨大的照片墙,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倡导大家重视戴口罩。

  3 

 艺术家宅在家中,我们总要做点事情

  此次征集活动是以ISSA的名义发起的,ISSA是2012年由刘洋发起成立的非营利性的、民间自发国际学术组织,如今已有80多个国家的400多名雕塑家加入联盟。征集文案很简短,是刘洋写的,大意是疫情期间,艺术家宅在家中,我们总要做点事情。

  征集初期很顺利,基于联盟本身的影响力,很快便收集到了二三十个国家的照片。接下来,因时差、语言和文化差异等问题,刘洋面对的是“累并快乐着”的沟通过程。一般情况下,他会一大早起床回复来自美洲的雕塑家的邮件,白天则主要与相似时区的亚洲地区的雕塑家沟通,到了晚上再返回来处理来自欧洲方面的回复。

  “有的雕塑家脑袋比较直,他们没想到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影响世界,我会劝对方,‘你不仅仅是一位艺术家,还是一位世界公民’。也有的雕塑家看到英文邮件压根不搭理。跟每个人解释的方式都不同,但我也挺懒,我也经常会复制。”有趣的是,只掌握英语这一门国际语言的刘洋,还借用翻译软件准备了多个模板的沟通内容。

  4月24日,刘洋发布了首批90个国家、100位雕塑家的专业防护展示。透过这些照片也能寻到不少好玩的规律。刘洋举例说,欧洲雕塑家配备的设备往往很专业,有护目的、护耳的,还有护膝的,防护效果也好,相较之下,不少非洲雕塑家平时对专业防护的重视度不足。

  这些照片中不乏搞怪版,也被刘洋保留了下来。比如用书本遮面的;与同样戴着口罩的雕塑作品合照的;口鼻和双耳均戴了口罩的;用口罩夹带卷纸的;还有把面具戴在后脑勺上,造型像“外星人”的……刘洋留意到,搞怪版多来自于浪漫的西欧国家。

  “艺术家们虽然停止了工作,但仍以此平常创作时的模样,转借对世界的提醒,我们不只爱惜自己,更希望大家有认知,早日让疫情结束是我们身为相互依存之全体人类的责任。”刘洋说。

  4 

 “我应该回家了,我好久没回家了”

  作为一名职业雕塑家,刘洋一年的时间里往往会有半年在世界各地做雕塑,是名副其实的“艺术行者”。十年间,他已经在30多个国家留下了70余座雕塑作品,遍及除南极外的所有大洲,他的理想是雕塑作品的数量能达到100座。

  刘洋说,创作营非常适合雕塑家自由创作,多国雕塑家在一起做雕塑,是多元文化的碰撞,是各国艺术的融合。而刘洋的一个习惯是,他所参与创作的每一处雕塑,都要刻上“CHINA LIUYANG(中国刘洋)”的落款。

  过去,刘洋与ISSA的雕塑家们是在用艺术作品进行碰撞与交流,而“百国雕塑家展示专业防护,一百个国家,一百张面具”的活动,在刘洋看来是ISSA成立以来凝聚力最强的一次活动。

  第一批《全球抗疫百国雕塑家展示专业防护》的组图发布后,在国际雕塑圈反响不小,不少人在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上分享。“至少行业之间‘闹’得很热闹”。不断有艺术家发来邮件要求加入,5月7日刘洋回国这天,发给南方+记者的最新组图版本显示,参加的国家数量增加至95个,雕塑家数量变为121位。

  全球疫情并未结束,刘洋接下来的雕塑工作都已搁置。原定于今年3月的哥伦比亚创作营目前推到了8月,7月份的德国创作营可能也要暂停。下半年,刘洋原计划去摩洛哥、突尼斯、埃及等国家,现在都没了动静。

  “所有雕塑家都放下了‘屠刀’”刘洋调侃道。

  回国这一天,刘洋期盼了太久,但当他5月7日走出机舱,踏上成都这片土地的那一刻,反倒异常平静。

  刘洋最迫切想做的就是,在成都完成14天隔离,然后,回家。

  “我应该回家了,我好久没回家了”。

  目前,妻子在家乡哈尔滨等他,女儿则在意大利米兰留学,母亲也被隔在三亚。“我们家几口人被隔在四个地方。母亲刚过完生日,每年生日差不多我都在,虽然我不是很浪漫地记住这件事的人,但只要时间允许我都在,马上又是母亲节,我年龄都这么大了……多看看家人很重要。”

  【南方日报记者】刘长欣 实习生 谭海燕

编辑:郭昊奇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