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区政务服务中心
今年来,广州市增城区积极推动营商环境6.0改革,聚焦经营主体关切,提升监管服务质效,营造公平高效、安全有序的友好型营商环境,奋力推动全区经营主体提质增量,为推动民营经济行稳致远注入源源不断的“市场动力”。目前,全区经营主体总量已突破31万户。
聚力服务经营主体提质发展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经营主体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增城区提升服务效能,深化企业便利化改革和商事登记改革,推行市场准入“极简审批”、注销“一网通办”“一站式”证照联办套餐,行政许可网办率100%、压减时间94.18%、即办率90.60%。同时,加大助企帮扶力度,出台助企纾困系列措施,推动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信用提升、质量提升等重点扶持措施落细落实,为中铁公司等10家重点企业提供商事登记绿色通道服务,争取市级扶持企业知识产权资金249万元,多维度提升企业获得感。
为优化监管环境,增城区组织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措施清理行动,集中清理招商引资等领域政策措施,排查相关文件、公告,修订、废止政策文件。开展打击侵权假冒专项整治行动,组织抽查237类862批次、查办案件275宗、移送涉刑案件4宗。加强包容审慎监管,优化“信用风险分类+双随机”监管机制,推进信用修复“零跑腿、掌上办”,完成信用修复10186户次。推行服务型执法,落实“两轻一免”清单,依法减轻从轻免除处罚500余宗。
经营主体得到精准扶持培育,才能有更充沛的动力发展壮大,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增城区一方面培育特色经营主体,出台个体工商户扶持培育“13条”,构建转型升级培育库,启动“星火贷”普惠金融扶持项目,培育首批“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348户,排名全市各区第二,第二批初核通过1174户;培育“个转企”83家,推动餐饮行业创新发展做法被《中国市场监管报》报道。另一方面培育科技创新企业,拟定知识产权助力上市科创企业及后备企业50家进行跟踪培育,帮扶培育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5家和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示范企业19家。
聚力激发现代产业创新发展动能
为高水平竞争注入“质量力量”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着力点。今年以来,增城区强化质量强链,不断夯实质量基础保障,加强质量技术支撑,服务产业链供应链个性需求。一是系统推进质量强企强链。增城区建成3个线下服务站,为279家经营主体提供技术创新、质量管理、品牌培育等综合服务,解决技术难题123个,节省成本78万元。提升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对空气能、家具以及人工智能、精密仪器设备等产业链开展“一企一策”质量诊断调研,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制修订标准,强化检测认证、绘制质量图谱等方式,联动提升产业整体质量水平。二是提升特色产业标准话语权。推动企事业单位参与制定各项标准131项,发布填补我国相关技术领域标准空白的标准16项。推动14家企业开展对标达标并发布24项对标结果,新增207家企业声明标准819项,涵盖2227种产品,有效发挥标准产业稳链作用。截至目前,全区80%以上制造业规上企业已聘任首席质量官,4家企业获评“广州优秀质量品牌企业”,3家企业获评“广州品牌”故事短视频优秀作品30强企业称号。增城区在2023年度广州市质量工作考核中获评A级,迈入广州市质量强区第一队列。
此外,增城区还强化创新赋能,建立完善“1+2”知识产权助企惠民服务体系,创新实施知识产权助企惠民十条服务措施,提升企业竞争力。一是支持“立品牌”,指导纽恩泰、金南、袋鼠妈妈等龙头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组织参加大湾区商标品牌大赛,2家企业入选百强企业,优百特夺得初创企业组金奖,增城丝苗米成为增城区首个获评“湾区认证”的地理标志产品。二是激发“资动能”,推动“新一代新型显示材料高价值专利布局中心”落户国显,支持国显修订或主导制定标准22项,在OLED核心技术领域布局高价值发明专利140多件,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显产值从2021年的8亿元增至2023年的85亿元,实现3年倍增。
聚力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厚植民营经济发展成长沃土
为厚植民营经济发展成长沃土,今年来,增城区完善机制制度,释放改革红利。改革实施市场准入退出便利化改革、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构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全链条式服务格局,建立区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公平竞争审查工作纳入部门综合考核、营商环境考核、法治政府建设考核。
同时,增城区优化消费环境,围绕消费热点、重点行业定期开展研判分析,跟进解决消费堵点,分析工单1.6万宗、提出指导性意见108条。累计培育“双承诺”单位516家、ODR企业19家,推动更多的消费纠纷化解在源头。
在行风建设方面,增城区开展规范登记审批和日常监管专项整治,优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服务。将行业治理专项整治与党纪学习教育、行风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通过组织科所长走流程、工作抽查督办等形式开展行风作风监督检查,累计开展明察暗访170多次、典型案例警示教育7次,着力提高市场监管队伍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作风素养。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何敏辉
通讯员 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