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的农田里,各类瓜果、蔬菜青翠欲滴、长势喜人,就在不远处,一套综合处理装置“吃”进各类农业生产垃圾和厨余垃圾,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100%无废无害化处理在村里就能完成。这正是广州市城市管理技术研究中心(下称“研究中心”)结合鹤岗村的农业情况,引进机械化技术实现有机垃圾就近就地无害化处理的成果。
科技赋能,因地制宜实现无废排放
“我们村镇种植的大多数是景观绿植,以绿萝为主,因为生长周期短,每次枝丫修剪都会产生很多垃圾。”江高镇鹤岗村相关负责人表示,有机垃圾就近就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示范项目在这里落地之前,大多数农户都采用最简单的堆肥、沤肥方法。简单的方式不能充分发酵,散发的臭味也对村镇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结合鹤岗村的农业情况,研究中心通过引进机械化技术,有效提高了传统沤肥的效率以及生产肥料的品质,同时也避免了传统处理方式如沤肥堆积、焚烧火化等带来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堆肥房自今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已处理有机垃圾40余吨,产出肥料近5吨。
记者在现场看到,该示范项目在鹤岗村设立阳光堆肥房,其占地面积不大,但浓缩了能让生活源及农业源有机垃圾得到协同无害处理并转化为固体和液体有机肥料的全套技术体系。
广州市城市管理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林金明介绍,“我们基于槽式高温好氧堆肥发酵原理,设计了这一套集装箱式一体化堆肥反应系统,利用高效微生物菌剂对村镇有机废弃物进行快速发酵、分解和降解。该系统可将固体有机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将液体渗滤液转化为液体肥,构建村镇有机废弃物就近就地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再利用的生态循环模式。”
对于厨余垃圾分离出来的废水,则采用分级处理的方式,生产出具有不同功效的水溶性制剂。经过处理,各种有机垃圾“变身”生物基盐碱地改良剂、有机肥等丰富多样的产品,让有机垃圾不出村就地处理也能实现资源化利用。相关餐厨垃圾处置技术公司总经理吴孔新介绍,“这套分级处理方式也是全国首套生物净化再生水出水分离系统,能通过微生物反应、介质过滤后自动进行再生水分配,做到‘废水不外排’。这一套废水处理系统的创新点在于,在常温常压的环境下就可以进行,相较于常见的高温高压的处理工艺,这样的技术更具有可复制性,成本更低,比较适合农村就地处理农业垃圾和厨余垃圾。”
联合基地,形成资源化体系闭环
走进南岗村,集大棚作业、蔬果盆景种植、喂养体验、党建共建、学校实践、社会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南岗农趣园成为村里一处特色景点。园内不仅有红花绿植,更布置有装饰着涂鸦插画的栅栏花盆、各式各样的科普展板,整体环境清整,造景美观,成为不少周边地区居民闲暇游玩的不二之选。
据悉,南岗农趣园于2022年6月揭牌,于今年和鹤岗阳光堆肥房达成合作,对阳光堆肥房经处理后产出的有机肥等产品进行试用。这一做法将农趣园也纳入了有机垃圾就近就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示范项目,成为有机垃圾整体资源化回收利用的下游环节,助力资源化生物工程技术体系形成闭环。
“这座农趣园是广州市白云区科普教育基地之一。我们园区内经常开展垃圾分类、旧衣回收、绿色循环零废弃堆肥等多项教育活动。就园内栅栏花盆留下的手绘作品署名也可以看出,已经有不少学校、组织来此开展过研学实践活动。”广州市白云区供销合作联社下属江高镇助农服务中心负责人欧阳伟鹏介绍,现在农趣园里使用的肥料大部分都是“阳光堆肥房”生产的绿化肥料。“经过大半年的试验,我们发现使用绿化有机肥,能够改良土壤结构,促进植物生长,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少农业化学污染。”
记者了解到,南岗农趣园和鹤岗阳光堆肥房都是江高镇垃圾分类科普研学路线的点位,这条路线包括江高镇大学公园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塘贝花苑、江高厨余垃圾就地处理站、市级垃圾分类精品村等11个垃圾分类代表性基地。在这一科普路线上,江高镇面向中小学生和志愿者提供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和实践体验,从小培养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带动家长参与垃圾分类。
在白云区江高镇,类型多样的基地将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工作连点成线,打通资源循环上下游,持续推进废弃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有机垃圾就近就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项目作为建设“无废城市”的助力,正践行科技向善理念,推动村镇的低碳环保工作高质量发展。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唐巧燕
通讯员 成广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