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大家站好,
一、二、三!”
镜头里
84岁的张婆婆被儿女簇拥着露出孩童般的笑容
不曾想,就在一个月前
张婆婆还满面愁容地来到
台山市人民法院斗山人民法庭
一纸诉状要求其子李某丁
偿还借款1.6万元
而李某丁收到诉状后不仅扬言
要与张婆婆断绝母子关系
还反要状告老人侵害其名誉权
母子二人何以闹到对簿公堂?
承办法官刘伟接到案件后
第一时间入村走访
原来
老人膝下有4儿1女
均已成家立业
老四李某丁早早搬出村子
对老人疏于照料
也未曾寄送赡养费
十几年前
李某丁曾以出国务工为由
向老人借款1.6万元
至今未还
这成了激发矛盾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些年都是我们轮流照顾阿妈,
他不出力就算了,钱也不给!”
几个兄弟姐妹左一言、右一语
心里本就有芥蒂的老人终于忍不住了
多次上网发视频、线下派传单
控诉李某丁“不义不孝”
还到他的工作单位闹
这一闹,李某丁没了颜面
不仅不肯还钱、支付赡养费
还对一家人抱恨在心
“家庭矛盾看似琐碎,
但牵连着全家的和谐幸福,
是不容小视的民生大事。”
刘伟意识到
该案不能一判了之
更要事了人和
考虑到多年积怨
不是凭一己之力能够化解的
刘伟启动诉前联调机制
积极对接镇村、妇联等解纷力量
共商“外送”调解服务
“当年的1.6万可是你母亲的全部身家,
十几年了,为什么现在找你要?
她更多是希望你能多关心关心她,
八十几岁的老人了,
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
刘伟联合李某丁单位的妇联调解员
多次上门劝导李某丁及其妻子
从道德和法律的层面循循善诱
另一边,联合“五老”调解员、村委会
逐一向张婆婆及其子女释法说理
“没有人比母亲更盼着孩子好,
可心里渴望子女关爱,
用错方法只会越推越远,
要真的伤了心,可就不好了。”
一次次的上门“拜访”
一家人内心深处的真情也被唤醒
“针锋相对的态度有了松动,
让我们看到了裂缝‘缝合’的可能性。”
刘伟联合多方
立马组织老人及子女们坐下来
进行面对面调解
可聚在一起的兄弟姐妹
很快便因想法各异和陈年琐事
争吵不断、乱作一团
独剩老人在一旁悄然抹泪
“大家别吵了!你们看看老人!”
刘伟制止道
“父亲离世后,
她一个人拉扯你们5个,
现在你们5个
却因为养她一个人的问题
闹成这样,
老人看着心里该有多难受啊!”
屋里一下安静了
儿女们看着一旁抹泪的老人
都收起了方才的锋芒
“老人吃穿用能花多少钱呢?”
“五老”调解员接过话头
“又不是多大的负担,
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家庭和睦、儿女都好,
这才是老人家最大的心愿。”
听完这一席话
兄弟几人纷纷低下了头
良久,老大率先出了声:
“我是大哥,我带头,
以后每个月给400元赡养费!”
李某甲带头下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
相继在调解书上签名确认
李某丁手中的笔却拿了又放
最终主动说道:
“法官,我条件确实宽裕一些,
想改给1000元,
还能重新打印一份吗?”
见众人投来目光,他解释道:
“先前没怎么照料老人,
想多尽点心。”
李某丁的妻子也忙把欠款现金
给到老人手中,并表示
两人以后一定会常回家看看
“这样多好!
一家人干嘛闹到法庭上去!”
协议签署后
兄弟几人由衷地向刘伟表示感谢
看着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样子
刘伟欣慰不已,提议道
“要不,一起拍张全家福吧?”
兄弟姐妹几人围绕在张婆婆身边
拍摄了父亲离世后的第一张全家福
“感谢你啊刘法官,
这张全家福,我等了23年!”
老人紧握着住儿女的双手
热泪盈眶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融入当地基层社会治理“外送调解”创新实践模式。今年以来,台山法院诉前调解成功案件850件,调解成功率60%,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诉源治理工作成效明显。
文/何雪娜 通讯员/何奎 关艳莹